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09|回复: 1

范军:对大学生“被就业”要从制度上解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5 16: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值毕业季,正当毕业生拿着简历到处找工作时,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数百毕业生却遭遇“被就业”。近日,学生和家长来到知行学院办公楼前,希望学校能够更改信息。多位学生反映,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用毕业证、学位证等“胁迫”学生做“假接收函”,部分“被就业”学生报考基层公务员资格受影响。(6月24日《新京报》)

  高校通过“被就业”制造一种高就业率的假象,是“招生战”中通常玩弄的把戏。2013年7月,教育部学生司相关负责人就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率造假,将通过多种方式核查并处理。但是,“被就业”屡打不死,说明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被就业”是高校扩招之后产生的怪相。高校扩招以前,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计划教育”,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就业率100%,没必要在就业率上造假。扩招后,一下子改变了招生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高校再也不能保证所有毕业生就业了。于是,就业率自然被看成了反映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硬货”,高校都清楚,高就业率的“口碑”是确保招生的一张王牌。

  倘若“被就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打赢招生大战,那就容易解决了。问题是,高校如果不能保证招生人数,可能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出台有硬性规定,达不到要求的,不仅会被要求减少招生名额,甚至可能会受到被停止招生的最严厉处罚。在“毕业即失业”与就业硬指标的双重压力下,高校也就只能从毕业就业率上动手脚了。

  其次,“高就业率”还能为高校带来得以正常运转的“财源”。“计划教育”被废除后,高校开始走上了“以生养校”的运作道路,靠收取学费来维持日常运转。招生人数减少带来的收入减少,将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高校财政难以维持正常开支,并直接影响教育投入,最终影响教育质量。

  可以说,“被就业”折射的是一种制度弊端,需要从制度上解套。一是教育部应当废除有关就业率的硬性规定,停止诸如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的评选,消除就业率焦虑和虚假政绩观。二是改高校招生人数的宏观调控为微观精准指导,严格控制盲目扩招、盲目扩建和盲目增设专业,平衡高校招生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顶层调研,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避免教育浪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分摊普通高校毕业就业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7 12: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光吃饭不做事,恐怕会让你失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7 10:42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