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40|回复: 0

杨建文:为什么不少人为掏鸟窝获刑的大学生喊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郑州晚报》刊登了新闻《掏鸟16只,获刑十年半——啥鸟这么贵?燕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社会上为两位“掏鸟窝”而获刑的大学生鸣不平的人们越来越多。

  《郑州晚报》为新闻起的标题显然具有典型的晚报风格,单单这个标题,就能够引发足够的关注和同情;有某门户网站为此专门专题撰文认为,如果标题是这样——

  《大学生伙同他人非法收购、猎捕多只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获刑10年》,或许质疑声不会如此激烈。

  该专题还认为,在社会官民二元对立的认知下——

  如果这一次是一个官员掏鸟窝被判十年,恐怕舆论场上喊冤的声音不会如此喧嚣。

  但问题在于,即便该专题已经从国内外法律、社会背景等角度剖析、澄清了这起掏鸟窝案件,但从该专题的留言、评论来看,依然有不少人对此表示不服,继续为大学生抱屈。

  原因何在?本博主的观点如下:

  首先,中国人从来就缺乏保护野生动物的传统和习惯。

  在中国社会里,传统观念是“人为重,动物为轻”“人贵,动物贱”,动物只服从服务于人的利益,供人食用、药用、利用,中国人一直未能建立起众生平等意识,动物保护意识淡薄在所难免。

  在把动物工具化的观念下,中医有把动物入药的传统,麝香膏、虎骨酒、犀角粉、鹿茸等等,都被我们所熟知。中餐以动物入馔就更加司空见惯,越珍稀的动物,制作的菜肴越名贵,如熊掌,虎鞭;即便在当代,中国人喜欢吃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饮食习惯依然全球有名,广东人吃蛇、吃猫、吃果子狸,广西玉林人、浙江金华人吃狗肉,诸如此类;在餐馆、饭店和农家乐,请人吃野味是一件很给面子的事,说明野味依然为食客们所孜孜以求。

  在这种心理背景、观念背景下,人们为因为掏鸟窝而获刑10年半的大学生抱屈也就很好理解了。在人们的潜台词中,在农村或山区长大的孩子,谁还没干过掏鸟窝的事?大学生掏的不就是几只鸟么,至于获刑这么重吗?现在吃鸟、买鸟的人还少吗?他们都平安无事,凭什么让掏鸟窝的人独自背黑锅?

  其次,在我们这样一个日益功利化的社会里,人们判断量刑的依据,往往从金钱即案值大小的角度来衡量。

  假如大学生卖的是老虎、熊猫、金丝猴,那么可以肯定,人们绝对不会为大学生抱屈,原因很简单,熊猫、老虎、金丝猴都是大型的、尤其是值钱的动物,总得几十万上百万吧,既然大学生涉案几十万、上百万,判个十年八年也不怨。问题在于大学生掏的是鸟窝,鸟的体型小,也不值钱,虽说大学生掏的鸟是隼,但据说一只卖价不过上千元,卖个十只二十只,能赚到的钱有限,案值更有限。这就难怪人们会愤愤不平了,请读者想想,贪官贪几千万才判十几年,弄不好搞个保外就医,三五年就出狱了,凭什么掏鸟窝这种案值几万的案件,大学生就被判得和贪污几千万的贪官一样?基于这种案值量刑观,以及简单的横向比较,人们表达不满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透过一只鸟窝,可以充分体会到民众关注的主要是跟人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动物保护则是人们关注的次要问题。

  换句话说,人们更加在意的是“人的问题”,而非“鸟的问题”。在当下这种“半人治,半法治”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内心积累了对社会的各种不满,诸如腐败、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物价高(尤其是房价)、股市亏钱、医患紧张关系、就业难等等,相对于这些“人的问题”,“鸟的问题”并非重点,并且,“鸟的问题”作为导火索,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的问题”的积怨、不满和各种的吐槽,实在是正常不过了。在轻重缓急上,“人的问题”多如牛毛,法律疏于查治,违法不究,且量刑偏宽,却对“鸟的问题”煞有介事,量刑严苛,实在是舍本逐末,分不清轻重缓急,令很多人感到突兀和难以理解。

  第四,网络的道德倾向或者说主要特征是同情弱者,仇视强者。

  如果有官员享用保护动物,被判刑10年,网络上肯定是一片赞美和叫好声;如果掏鸟窝并被判刑的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网民一定怒赞不已。整个社会以弱者居多,决定了网络道德的基本特征就是仇视强者(仇官仇富),同情弱者。网民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官二代或富二代掏鸟窝,他们多半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是这两位大学生没什么背景,既不是富二代,更不是官二代,所以他们才会被判这么重的刑,这必定会触发网络的道德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一大波人为何同情获刑大学生,即,在网络上,弱者和弱者惺惺相惜,抱团取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14:40 , Processed in 0.1875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