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799|回复: 0

清湖渔夫:市场信息论(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5 0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市场信息论(一)

清湖渔夫

  内容提要:信息是在人与人的联系或者关系中发生与发展的,是人对外界认知并且向其他人传递的产物或者结果。在人类的社会性体系中,以人为附着主体的信息和人的行为互动。人的认知域的封闭性和社会联系与关系的现实状态,为私人或者社会组织占有和控制信息流动提供天然的条件。信息作为人的占有物,在市场中商品化和资本化,并被定价。信息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也是资本利润来源的秘密。信息业是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西方信息经济学不过是一些瞎子摸象式的学说种种堆积。(下文是专论的第一部分)

  正文

  近几十年来,西方在信息问题上形成一种研究热潮。在信息问题上的一些研究者因为开始脱离所谓主流经济学的窠臼,将人的角色引入到研究中来,从而获得一批所谓新颖的概念和逻辑,但是因为研究者各自处在社会系统中的不同观察点上,同时使用的理论工具组合差别迥异,他们的视野维度与逻辑结构也就大相径庭。所谓的西方信息经济学与其说是学说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在各自研究领域或者对象上各行其是、在总体上驳杂堆积的混合物。就信息这个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和层面而言,这些学说虽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可能具有一些思维价值,但是如果将研究视野超越他们各自的观察研究领域,这些学说也就缺乏一般性或者系统性, 甚至陷入瞎子摸象式的争论。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仍然将以人或者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市场体系作为考察信息问题的基本背景,试图给人们提供一种对信息问题的系统性理解或者一般性论述,抛砖引玉。

  信息范畴

  所谓信息,是人对外界认知并且向其他人传递的产物或者结果。这里的外界也就是人或者社会组织所认知的对象,不仅包括自然界、区别于认知者的其他人,而且包括在认知过程中认知者观照于自身的结果。人们对外界认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式,感觉、印象或者对象之间的关联或者逻辑也就是认知的结果,认知的结果在人的大脑中存在,就是记忆,如果将人脑中的记忆进行记录,并且转化成自己和其他人能够认知的物质形态,比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视和动画等等,就构成人所认知的可传递的客体——信息。人获得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对外界认知的过程,或者说将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脑力活动作用于外界的过程。在对信息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的过程中,信息的产生和存在是与它的主体——人——不可分割的。

  信息还是人的行为的产物,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产物,或者说它是作为人的行为所及的客体出现的。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信息就是符号排列的顺序;但作为一个概念,信息的定义呈现出多定义而又无定义的局面。出现这种莫衷一是、对信息范畴难以清晰把握的状况,其缘故可能在于人们仅仅重视了信息的自然形态,忽视了人在信息形成与应用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就忽视了信息的社会属性,从而陷入了就信息论信息的误区。在信息形成和存在过程中,依赖于人与其所认知的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的行为或者活动,将认知的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信息是以指向某个主体的人为前提的;一旦脱离人的主体本身,也就不存在对外界的认知过程,信息也就无从谈起。

  信息与人的行为:认知域及其扩展

  我们首先考察以单个自然人为主体的信息生成。单一的个人主体与他所认知的外界,构成一个以人的行为为桥梁和纽带的认知域,这种认知域因为个人主体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外界之间各种联系或者关系的特殊性,具有多维度特征。首先,认知域在空间的维度上展开。也就是单个主体对信息的获得囿于这个人所处位置与它周边环境的关联,认知的主体和它周边的环境构成人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知空间;或者说对特定外界对象的认知结果,受到其位置或者认知空间特殊性影响,这种认知空间和作为认知结果的信息,专属于某个主体,并且区别于其他的认知主体。

  其次,认知域在时间上展开,也就是单个主体对信息的获得囿于人所在时点的影响,人不可能在不凭借某种工具和手段的情况下,知道已成为过去的事实的细节,也不可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去预知未来的某些事件;作为认知结果的信息,是人的活动或者劳动的产物或者附属物,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为人的生存目的服务,已有的行为结果成为后续的行为的前提或者动因,因此影响或者不影响,成为或者不成为人的行为的参考和依据;信息对人的有用性或者意义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流变;对人的活动而言,信息同样存在“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的情形;这就是认知域的时间维度,信息的所谓时效性依赖于这个维度。

  再次,认知域展开还依赖于这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状态,因为认知能力的高低,人的认知域在时间和空间上伸张和收缩。认知能力指的是这个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式从外界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大脑对感觉、印象等信息进行整理和处理,形成概念、逻辑和判断等经过加工的条理化的信息束的能力;所谓信息束,是指向特定的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组信息。人的认知能力经过长期的劳动或者活动,对自己的认知域进行收缩和扩张,从而界定这个人的认知域的维度特征与边界。

  人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形形色色的行为或者身体活动,我们称为劳动。我们知道,在人与自然相抗争、通过劳动或者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的生存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因为个体力量或者身体能力的局限,不得不联合起来从事劳动,通过劳动联合或者协作在自然界中生存。这种缓慢发展的劳动协作是在相互认知其他人、同时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在个体活动过程中对劳动过程进行记忆,并且在刻录符号、发出声音以联络对方,观察其他人的同时也被其他人观察,认知其他人的活动的同时也被其他人认知自己的活动。劳动协作或者行为的共同性与相向性,导致个人的认知域发生改变,每个人不仅认知外界,而且对认知的结果进行记录,这种记录的信息不仅在人的共同劳动和活动中被其他人所理解和反馈,而且记录的方式也被不止一个以上的人们认同和接受。在人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之中,任何两个发生联系或者关系的人,他们的认知域随着活动或者劳动的进行而发生重合或者交叠,这种重合或者交叠又反过来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者关系的发展或者人的社会性的发展。通过在洞壁上刻上在某个人群中能够共同理解的记号或者符号、结绳记事等等,通过声音对各自认知的对象进行反复交流,于是语言文字就产生了。语言文字一方面是人在劳动过程中长期认知积累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协作,并且开始建立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培养人的社会性。随着信息载体的移动,信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递,信息的传递从时间上可能是从原始的记录者向在他后来出生的人们进行,也就是后代人因此知道在久远的过去的人们做过什么,这方面的例子包括部族内部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保存下来供后人学习的文字典籍等等。信息的传递在空间上包括语言的交流、派出信使通知远方的人们发生的事情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文字及其记载的工具因此也成为社会的产物。

  随着人类在谋求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劳动过程中对自身的活动和对外界的结果进行记录,不仅语言文字产生了,而且因为人类对劳动工具的持续改进和发明,人们又找到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新工具,比如对图像、声音进行保存和传递。这些工具的改进和运用不仅大大扩展了人的认知域,比如借助显微镜,人们开始观察物质的微观世界,借助于天文望远镜,人们将目光延伸到遥远的星空,借助录音和录像技术,人们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储存,对过去的场景进行回顾。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的现场直播,我国的航天科技人员利用通信技术,不仅提升了他们自己的认识域当中的认知能力,缩短了对接现场和电视观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信息通过存储工具的保存,可以实现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如没能看到“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的现场直播的人,可以采用回放或重播的方式来收看。这就是利用了信息工具的存储特性,实现了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在这里因为无数的人的认知域交叠,使得他们对这一组事件所形成的过程的信息,进行各自的解读和理解。

  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认知外界,而且通过劳动本身创造工具,进而不断提高人的身体活动的范围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域不仅通过人的活动和对外界观察结果进行记录的工具的出现而扩展,而且通过人与人劳动协作或者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或者联系、两个或者多个认知主体之间认知域的交叠而扩展。就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与他所认知的外界而言,这个外界不仅包括自然,而且包括区别于这个主体的其他人。这些区别于这个主体的其他人自身,同样是一个个认知的主体,因此人和人之间的认知过程是相互的,彼此认知对方,因此他们各自的认知域,在相互认知过程中是部分重合与交叠的。因为认知域的交叠,信息的传递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相互的。不仅如此,因为认知域的相互交叠,某个地域或者时间上一群人之间,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有不同的人的认知域结合而成的认知域体系,不同的人通过他们的认知域交叠,各自的认知域都得到间接扩展。

  信息的特征

  1、封闭性。因为单个人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主体的自然特点,每个人的认知域因为他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以及借助于劳动工具的劳动能力所及,他们的认知域具有其主体的特殊性,与认知域对应的信息既作为这个人的主体劳动的产物,同时又局限于或者附着于这个主体;这个人的认知结果也就仅存在于他自己的认知域之中,通过记忆或者利用某些工具记载,成为仅限于这个个人主体的认知结果或者产物。信息作为某个人认知(劳动或者活动)的结果,首先存在于他的认知域之中,因为认知域的个别性,这个人也就是信息初始的获得者或者占有者,如果他不将这个或者这些信息向其他人传递,这些信息仍然是他个人的秘密。这就是认知域本身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信息的封闭性。因为人们活动方式或者频率的不同,人与人之间认知域的交叠只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域部分交叉或者交叠,两个认知域之间未交叠的部分,则对信息传递的对方处于封闭状态;换言之,信息的传递因为其方式、途径和频率的不同而具有有限性,一个人永远不知道另一个人的认知域中所有事情。

  2、传递性。在某个地域上的一群人,一般而言是以协作劳动或者联合劳动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获取这个人群所需的生存资料或者生存条件。在他们的联合劳动过程中,这个人群的一个个人因为其活动相互切近与关联。以信息的封闭性为基础和前提,他们的认知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叠。在同一的时点上的处于不同空间位置上的人,即使他们的认知域发生交叠,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认知结果或者产物会被另一个人所认知。对外界的认知过程同样包括对其他人的认知域范围的探求过程,它不仅包括这两个人在通过劳动谋求自身的生存的过程中相互认知对方的必要,比如打猎过程中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找到帮手和进行合作,而且他们必须以对方所能够理解的方式和途径传递自己的认知结果和意愿,获得对方在行为上的回应,这种相互需要以及以特定方式和途径(比如进行语言交谈)的行为互动,也就是他们之间的人际联系或者关系的内容。如果两个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或者关系途径,那么信息的传递不会发生;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打电话,也得通过辗转的人际关系或者某个因缘际遇知道对方的号码,同时传递信息的人必须拨号,电话接通之后对方聆听,否则他们不仅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人,他们之间认知域的交叠无从发生。即使在同一个空间位置的处于不同时点上的两个人,如果前人不能提供信息的必要载体,以后人能够理解的记载或者储存方式进行,那么前人的信息也就无法达及后人,比如对考古活动中的人类遗迹,考古学者或者能够理解,或者理解困难,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更是无法得知古代的人们究竟留下了什么。这种循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者关系而发生的认知域交叠,也就是信息的传递性。

  3、流变性。因为认知域所依附的主体的个别性或者封闭性,以及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联系的特殊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我们首先站在信息主动传递者的角度来观察,信息传递者对信息的获得与它们自身的经验有关,一个人因为本身的经验或者知识的积累,他对自己的认知域中的内容进行整理、筛选,同时将其中的某一部分向接收者传递,这种对特定内容的信息的传递,受以他的经验或者观念为前提的影响,比如用文字或者声音的语言描述、截取的音频或者视频片段,即使是面对同样的认知对象都因不同的人会有所不同,换言之对于特定的传递者具有其特殊性。这还是传递者常常无意识的。更有甚者,因为对信息传递的结果会关乎到传递者自身的利害,传递者本身还会对信息接收者或者完全封闭,比如不发一言,或者干脆切断两者之间的传递途径或者方式,或者因为希望影响接收者的行为而对传递的信息本身进行剪裁、捏造甚至误导。

  我们还可以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观察,接收者对信息的接收同样会受到自身认知域的结构特殊性、或者经验与知识(经过记录和整理的信息)积累的影响,同样会以他的经验或者观念为依据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自己的解读或者理解,因为涉及自身的利害而将接收的信息封闭而不再继续向其他人传递。向多个人传递的信息,因为接收者各自的认知域差异,他们各自的解读和理解甚至差别迥异。因此信息的生成和在不同的人际关系或者联系途径及其不同环节上的传递,会发生漏损或者变异,比如口耳相传的传言,经过十几个甚至二十个人之后,传回它的始发者,甚至面目全非得让始发者惊愕。

  社会系统中的人际信息流动

  信息的封闭性来自于人的自然属性特征,而信息的传递性和流变性则来自于人的社会属性特征;信息因为人的自然个体的天然性质,作为生成信息的认知域,必然地附着于某个人的主体之上,同时因为认知域的交叠,信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者关系途径进行传递。在人的社会系统中,信息人际流动一般而言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

  1、信息传递。信息传递作为信息运动中的基础,一般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因为认知域的封闭性,信息传递首先依赖于信息获得者的意愿,必然是他要向另一个人传递他所认为必要的信息,并且以此决定从他的认知域中向对方传递何种信息以及这种信息的具体细节。这个人在某种信息从他自己向对方运动的过程中居于主动地位,可以称为信息传递者。其次,信息传递还依赖于作为信息传递对象和目标的人的意愿,在两者之间的认知域交叠过程中,被称为信息接收者的他是否愿意接受传递者的所给出的信息内容,判断这些内容对自己的有用性和他愿意接受多少。再次,他们之间还必须存在通过他们至少能够理解的某种媒介或者关联的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从而作为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信息流动的桥梁或者渠道。无论是处于不同时点或者地点上的两个人,即使在他们之间存在必要的关系或者联系途径,它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实际地位也会存在差异,掌握某些信息的人是传递者,而通过传递者的行为获得或者了解信息的人是信息接收者。说明这种信息传递的典型例子是书信。写信人是传递者,首先具有写信的意愿,并且考虑在信中告诉对方什么和不告诉对方什么,信使和邮差是他们的传递方式或者途径,收信人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这封信,如果接受,就以他自己的经验或者逻辑去解读信中的内容。

  2、信息交流。所谓信息交流是以信息的传递为基础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信息传递过程合成的,并且在这种人的行为互动模式中进行信息交流的两个人,互为传递者和接收者,这种信息运动过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常聊天以及我们在互联网上QQ即时聊天,在互联网上QQ即时聊天的两个人的认知域是通过互联网与对方交叠的,他们用双方都能够理解的文字通过互联网交流;在某个室内的即时聊天本身是两个聊天者,他们互为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收者,认知域发生交叠,语言通过声音达于对方,信息传递在两者之间一轮轮进行。实际上由于认知域主体的个体性,信息的交叠过程不仅可能是相互的而且可能是多次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而言的人际之间的交流或信息双向传递。这种交流或者双向传递毫无疑问是以认知域主体的个体性为前提的,同时两个主体之间的认知域反复交叠,他们互为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其次,这种双向信息传递无论如何还是两个主体之间的行为互动,它们各自的行为于对方而言都是认知的对象与客体(外界的一部分),在反复的认知域交叠过程中彼此越来越多地获得有关于对方的信息。

  3、信息释放。信息的释放是由一个信息传递者向多个信息接收者传递信息而确立的,从而通过以信息传递者为中心,循着信息传递者与多个信息接收者之间形成的多维的联系或者关系,信息由一个人向多个人传递。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记者将他采访的新闻,通过报纸、电视或者其他媒体,向不特定的人群传递自己的所知所闻。或者某一本新书的作者,通过出版系统向他的读者群传递自己的见解。

  当然,还存在更加复杂的信息流动过程,不过这些更加复杂的信息流动过程,基本上是由以上三种形式复合而成。比如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者与现场的某个记者是信息传递,向所有记者的信息传递就是信息释放,而记者与新闻发布者之间的问答,既是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是对他们之外的人的信息释放。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流动因为所经历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者关系途径的维度的不同以及处于不同联系或者关系环节上的人的活动的方式与效率差异,为不同数目的人群所知。

  信息-行为互动反应模式

  无论信息是处于封闭状态还是处于传递、交流和释放状态,它们都是与人的活动或者行为密切相关的,信息从人的行为、活动或者劳动中产生,并且因为人的活动与劳动而在不同的人之间相互传递。就一个社会而言,信息通过人的行为相互或者单向传递,存在于这个社会人群的行为系统中,人对信息的认知与传递,也就是人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生存目的而进行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经验也就是人对于自己的有效的行为方式的认知,它对人的生存目的本身的达到具有提高和改善的作用,而教训往往产生于人的行为对人的生存目的本身的达成具有破坏和阻碍作用;无论是经验或者教训,都是从人的行为中得来的,区分经验和教训的尺度或者价值标准,只能是有利于或者不利于人的生存本身。与此同时,经验和教训本身也是这些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积累与整理过程,从而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过程按照达成自己的生存目的方向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这些信息成为人的后续行为的依据、参照或者理由,一步步影响和改变这些行为的方式与内容,而新的行为又为人的信息积累(经验和教训)添砖加瓦。个人积累和整理的信息与个人的行为相互印证,人的行为同时被他的认知域所约束,也就是只能根据自己历来认知的有限的信息积累进行活动或者劳动,从而逐步形成这个人的行为方式与特点。人们对获得信息进行积累和整理,为了个人生存的人的活动与行为的目的性成为对信息积累和整理的指引,这些整理的信息也就构成人的知识。信息或者知识的积累和整理对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组织行为模式和群体性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塑造作用。比如,在一个人习惯的形成中,因为人的行为与对外界认知过程的同步性,人的习惯也就是人的行为的倾向性地重复发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同时积累对于自身行为的对错、难易、好恶等等方面的体验和评价,从而作为经验与教训的信息被积累起来,逐步沉淀成一定的行为准则或者方式。

  因为人的联合劳动与共同生存的必要,在一个特定人群的社会结构中,信息流动与人的行为也是相互交融的。我们可以清晰地区分出两种比较常见的认知域体系,一种是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之认知域体系。社会组织,不过是单个个体的人因为某种行为目的而形成的行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单个人有他们各自的认知域,并且联合体之中人们的认知域,因为他们的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而认知域彼此交叠,形成一个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认知域体系;同时这个认知域体系整体上又通过特定的关系或者联系与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相互交叠。另一种就是超越个人以及组织之上的社会性认知域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之间的认知域交叠,进而共同构成某个地域上的人群或者社会的认知域体系;而这群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则造成了整个人群对外界的认知的扩展和丰富,在这个人群内部形成一个特有的社会信息的动态体系或者系统。

  因为信息流动与积累,知识体系的形成,这个社会中人群的行为同样与这个知识体系相互印证,进而形成这个社会的文化、习俗、制度以及相应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这些生产与生活方式中,这个社会中的人群的行为方式或者模式与他们的认知活动相互交融,社会系统既是人的行为与关系系统,也是一个特定的信息生成与传递系统。作为知识获得与传播的教育、科学、文化过程,不过是各种经过积累或者整理过的信息在社会中人互相或者代际之间的传递过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是进行信息传递的常见工具。一个社会的认知域体系或者信息流动体系,与这个人群的社会性发展并行不悖。信息流动的本身同时成为促进人的社会性生存的一个方面或者不可或缺的手段。(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23:30 , Processed in 0.1094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