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54|回复: 1

日高天凉:钱荒了,还是人慌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6 18: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某“菜鸟”经济学家近日表示:中国M2的增速并不低,全年在14%左右。下半年流动性状况明显比上半年紧,外汇占款最近3个月持续扩大,流动性却没有缓解。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没有找到答案。我早就说了,某日必有货币者大喊流动性不足,然后还纳闷“钱”呢?他们不知道有情可原,但是看我博客的人也不知道,那真的不是大笨而是太笨了(笑)。

  一、资金的两种运行模式

  银行授信100元给小张,小张雇佣4人蒸包子,出了5个包子,人均获取货币收入20元,然后用这20元买包子,小张收回80元,加上自己的20元,然后再还银行100元。这个过程银行充当了授信者角色,授权小张在市场上动用100元的人、物力,然后产出包子,并将包子分配给参与者。接下来如果还要包子,小张还可以再申请贷款,然后再次上述循环;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小张还可以获取利润,未来不需要银行授信,自己也能有钱来完成包子循环。

  1.这是成功投资的盈利模式(A)。企业通过负债或资本获取资金—构建存货或者固定资产—资产盈利或存货出售再获取现金。这说明企业的产出被有效需求利用,因此获得了充分的现金补偿。假设其原始资金是100元,那么这轮运转后又出来至少100元,那么接下来用这资金继续下一轮循环;这种循环即使100次,其投入的原始本金也还是100元,因此这种模式是可持续的,资金具有反复不中断的流动能力。这资金引导物质循环往复地流转构建了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2.如果上例中的小张构建的存货是一台电视机,每台售价100元。那问题来了:(1)小张守着一台名叫“产能过剩”的电视机无法售出;(2)小张还不了银行贷款;(3)小伙伴们手持20元购物券,又无包子可买。这是失败投资的亏损模式(B)。企业通过负债或资本获取资金—构建存货或者固定资产—资产无法盈利或存货无法售出—无法再获现金补偿。说明企业的产出没有被有效需求利用,对资本地使用是浪费的。这一轮运转后小张就“产能过剩”了(再强调一遍,在市场中,有效需求是目标,在逻辑上永远正确,生产只是手段,因此所谓的产能过剩实际是错误产能。因为这些缺失“目标客户”的生产是无法获取资本回报的),而流动资金又不剩分文,其投入的原始资金就丧失了流动性,接下来的物质/资金再循环也无法继续。在现实中,小伙伴们通常是将货币收入存在银行的,因此会出现:银行欠小伙伴们100元;小张欠银行100元;小张手捧电视无法售出,形成了一笔无法清偿的“三角债”。

  为什么市场会让A模式可持续,而又让B不可持续呢?道理:A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而B的行为无意义,其对资本的配置是无效的。

  有人问,如果地方政府修公园和空置房是浪费的,但是房奴的房是被利用的,为什么这资本配置也是无效的?在交换经济中,资本投入必须有回报,否则游戏不可持续。你只看到了房被利用的一面,但没看到投资方没有回报,因此这资本运用只有慈善价值,没有经济价值。

  二、人造经济

  我们看到,A模式在创造财富,主要通过盈利获取现金流,债务会越来越少,股东回报越来越高;而B模式是在做亏本买卖,主要通过负债或增资获取现金流,因此债务会越来越多,股东权益(国民福利)越来越少。A模式简单、有效,也是可持续的;但是在现实中,政府会阻碍它的运行,结果导致经济进入B模式,但是进入B模式后他又玩不转,于是再出“高招”:B没有效需求,他就为它无中生有地为它创造一笔“人造需求”。银行再次授信给某伙伴100元,让他购买小张的电视机,于是小张有钱还贷款了,小伙伴们原来的存款也有了着落,但银行却就此多了一笔信贷100元。这是增量资金,是向未来透支增量资源补给电视机,同时把这笔帐挂在了透支者身上。后果:1.通货膨胀;2.这笔资金注入后,小张被虚假需求误导,又造了两台电视机,还是卖不掉;3.在经济实际运行中,是有资金成本和利润的;4.这需要银行不断透支/增加债务/印钞票来购买越来越大的错误产能;5.小伙伴们背上了几辈子还不清的沉重债务。

  至此,经济被政府推入一条“邪路”,即不断削减有效需求来支撑过剩产能,不断抑制消费来提高投资,经济变异为“为了生产而生产”,将手段替换成了目标。这和发展经济的初始目标—增长收入/有效需求反背道而驰了。这么“剜肉补疮”下去的结果是有效需求越来越弱(物价上涨),而无意义的投资/产能却越做越大。我国政府一直在通过增量债务/印钞来推动无效/亏损的经济体再循环,反复强取民财去盖空房子与修路,这是一条无法掉头的单行道。

  三、为什么是有效需求?

  在经济学中,为什么强调有效需求?因为它是一种交换关系,而非有效需求是借贷关系,任何依赖借贷投资或消费的行为都是不可持续的。以贷款买房来说,资金来源有两种:1. 透支存量。即借他人的储蓄来买房,这购买力是有支撑的,不会干扰价格。但是:(1)房奴后来还款了。这是良性的债务,但抑制了房奴的未来消费,只是将好日子提前了;(2)还不了款。债权人产生资本损失;2. 透支增量。政府“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一笔“储蓄”,而这笔钱并没有现实的购买力作支撑,只是透支了未来。在现实中,哪些信贷是存量透支(有购买力的真钱),哪些是增量透支(无购买力的假钱),这在货币主义的世界是无法区分的。只能从物价上来看,比如欧元区没有经历大规模通胀,因此欧债危机是一种存量性质的消费透支;而中国经历了大规模通胀,必是透支了未来。特别指出,增量信贷的更大危害是干扰了价格体系。比如,房奴从银行获取“无中生有”的100元后,通过买房将这笔款注入经济体,形成了他人的货币收入;但是在房奴还款前,这还不是“交易”(先住了别人的房子),这不是“有效需求”,而是一笔借债,因此获取“钱”的人只能去抢别人的物品,这必定造成他人购买力的损失即通货膨胀。

  现代经济基本都是靠债务获取投资或消费能力从而维系虚假繁荣的。这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反复爆发偿债危机,而债务的本质就是透支。其不是透支别人就是透支未来,其中存量透支是花别人的钱,这是空间上购买力的转移;而增量的通胀式透支就是花未来的钱,这是时间上的消费提前,实际是吃子孙饭。在债务累积过程中,带来了虚假消费能力的集中释放,给经济带来了表面繁荣,但只是将好日子提前了。在市场经济中,反复强调有效需求,就是防止透支他人或者未来,从而出现超出实际消费能力的不当消费;所以很多人将市场经济和债务危机划等号是非常无知的,市场经济强调的是有效需求即交换关系,而债务经济却是货币主义“玩透支”的鬼把戏;交换是互不相欠、钱货两清,而“债务”通常是还不了的。

  四、人造经济对应的旁氏资金链

  人造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其在资金环节同样对应一个无法长久的资金链。

  我国经济主要靠发钞透支子孙钱为房屋的错误产能融资的。在实际中形成了这样的三角债:假设银行贷款100万给房地产链和房奴,而小伙伴们(包括企业)获取了这100万的货币收入又存入银行,那么小伙伴们100万元能够实现的前提是银行能够成功收回房地产链和房奴的贷款,而房地产链和房奴的还款又是建立在银行买房基础上的,所以这条资金链的成功运转就全部建在了银行永不间断地购买房屋基础上了。一旦银行没有资金购房,房地产链和房奴就将对银行出现违约,银行再对储户违约,储户破产的结果。因此我反复指出这是旁氏资金链,并以牛排店的财务后果来揭示这种资金链的必然断裂。而且就在当前,很多银行已经放不出房贷了,那么我不知道同比20%增幅的房屋存货接下来谁来买?如果卖不掉,银行放出去的老账谁来还?旁氏资金链嘎嘎作响。

  五、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偿债率分析

  当今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内是(数据仅作参考):货币资金30万亿(含法定准备金)+应收账款100万亿,而负债为130万亿(自有资本不计)。其中100万亿的应收贷款中,20万亿给了地方政府,而其余80万亿(含倍增债务)都是建立在房地产链上的,一旦银行不能购房,上述资金链就将断裂,那么银行只有30万亿现金可以付给债权人,而剩下的100万亿是付不了的。因为它已经被政府债务、超长期房贷及房地产链上借新还旧的企业给锁定了,这些钱成了“死钱”(准坏账,丧失了流动性);而银行偿债是要现金的,因此将对债权人出现70%的违约率。假设银行继续购房,两年内将耗光存量资金,届时金融系统将分文没有,会出现100%的违约率。

  620后,他们称“钱荒”了,而在我看是人“慌”了。有人背负了巨大偿债压力,而钱又被烧光了,能不慌吗?

  六、透支的不可持续与经济活动(GDP)无意义

  中国经济已经骑在老虎身上下不来了,如果现在停止对房地产注资,经济马上无法循环,如果继续注资,流动资金已所剩无几。所以面对的是现在倒闭还是等一段时间再倒闭的问题,但是拖得越久耗资越多,流动性损耗越大,将来的债务违约越深刻;所以政府实际已经被逼入墙角,根本没有什么回还余地了。根源在于,中国经济本末倒置、长期挤压有效需求去制造房屋过剩,强取消费去瞎投资,让经济处于得不偿失的境况,经济体无法获取盈利现金,只有依赖外部注资,但注资没有回报又一再沉淀,最后在增量耗尽的时候,无可挽回地进入破产模式。

  当今中国仅银行系统,对于无意义有形资产的投入已达百万亿,对于这些错误生产的投入,是在建造“不良资产”,是钱多到没处花,其注多少流动性就死多少流动性,是一个无底洞。我说过某日M2达到千万亿,市场也会没有钱。问题是中共还有能力将M2做到千万亿吗?如果真到那步,中国还有几人能活下来?

  一句话总结中国“魔式”:一个叫作“败家子”的小伙伴,拼命发钞票攫取子孙钱来做赔本买卖,在老本花光又借不到钱后就破了产;或者更简单:吃祖宗饭,造子孙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9: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经济现象存在,但也未必是主流。
中国进入房子和汽车消费时代是自然规律。
房子价格是政府显性和出让金的隐性税收太高了,造成依托于房子的经济成本变高,经济产生畸形。
对于房地产价格,个人从不认为暴跌是一个好的办法。因为会造成经济崩溃,更不好赚钱,从而更买不起房子。
首先控制住,分阶段逐渐下降才是坦途。
房子的真正降价划出一条中国人口年龄曲线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个时候,想挡也挡不住降价。所以城镇化有两个意义:一是制造需求,给产业升级获得宝贵的时间;二是在下一代集中获得上一代房产的时候,躲过空置期,防止经济暴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14:26 , Processed in 0.0781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