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12|回复: 1

郑彪:正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3 13: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前夕,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可以预料,该文件的强大推动和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造将要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难以估量。《意见》指出,重要任务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需”,“是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可以看出,中央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思想是一贯的,但阐述、提法是不断深入的,更加辩证和完善的。其中关于“中国底蕴”的新提法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特色是多方面的,但根本是政治的文化的,其骨骼支撑是思想的,其文化底蕴和基础必须是中国的。与中国特色思想体系相适应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底蕴和基础也必须是中国的。惟其如此,也才是中国气质。

  “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要有抓手。一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说博大精深,几成套话,缺少抓手,是长期以来的学术研究不够。或说传统文化优秀,到底怎么个优秀法,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需要概括和提炼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就需要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不宜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但这件事难度不小。近年来有关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括为二十四个字,颇费心思,不仅有开创之功,也有指导意义。但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完善,先秦华夏文明其核心价值的提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括为那二十四个字,有利有弊,社会普遍反映记不住,记不住的要害,看起来是字数太多,不够凝练,实质是现有学术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把握和提炼不够,是百年来学术传承发展曲折导致中国文化底蕴有所弱化,特别是长期西化影响导致难以划分与西方价值观的界限。这也足见此事难度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的关系,有联系,有重合,又不能完全等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应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通,最好是重合。正确提炼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是一个突破口,突破了就有抓手。这里笔者斗胆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那就是“正”。围绕这个正字,还可以有其它。譬如为政以德,居其位而众星拱之。正之为义,是《春秋》大义之首,也是中华文明的大义之首,或说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的首义,就是正义。正之为义,历史上又衍生出许多优秀价值,也是核心价值,譬如“公”字。惟正,才能公,故曰公正;惟大公,天下为公才是大道;惟大公无私,才是大道大德,才能感化天下万邦万民,才能化民,故至战国时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成为先进政治思想并为百家接受而形成社会思潮,影响后世几千年。诸如此类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都需要深入发掘和阐发。这里对正之为义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一点初步的论证。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其骨干是儒学,而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主要著作是《春秋》和他经手编著的五经,也包括出自其门弟子的《论语》。孔子是先秦中华文明之集大成者,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观是在孔子之前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先民也经过不断概括和提炼的过程,而后来主要是经孔子不断阐扬、概括和提炼,得到社会普遍接受,而主要是汉以后大规模灌输传播普及到全社会且后世不断传承的。孔学的本质首先是政治学,即修齐治平之学;其次才是伦理学、社会学、心学,其它学。其政治学中的正字,是《春秋》首义,在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中实占有核心价值的地位。

  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形成是经过先秦漫长历史和政治文化的不断演进,不断淘洗选择提炼,到孔子创立儒学而集大成。这个过程,可以在古籍中找到线索和脉络,而在经孔子编纂修订的五经中,特别是孔子的著作《春秋》以及《论语》中得到集中体现,其最核心的价值是正;最高的范畴是道;最常用的概念是仁;最理想的治道是王道;最高明最广大最精微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学;最经典的一句概括就是“政者,正也。”《周礼·夏官·司马》注:“政所以正不正者也。”《左传·桓公二年》:“政以正民。”当然先要正官,“己不正,焉能正人?”王道就是正道,《书·洪范》云:“王道正直。”华夏自古,政治与教化同一,故曰政教,三代以来为礼义之教。又曰诗教,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无邪。”无邪,就是正。这句话其实可以推而广之,五经(或说六经),一言以蔽之,曰正。

  “政者,正也”,孔子这句话基于对三皇五帝以来政治历史经验的概括,揭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但是在春秋乱世,孔子这样揭示,风险很大,故姿态调门很低,对诸多春秋大义大(朱子说 有几十条)多以微言曲折隐晦地阐释,极难解读,且流传有限,加以历史太久,长期湮没不彰。但综观早期的历史典籍,仍然可以看出华夏民族自黄帝至周孔,其价值观演进的这个基本线索。但这并不容易,正如司马迁所言,此“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百年来几度西化浪潮汹涌,此番西化浪潮的后果更不比以往,故现在尤其需要对此加以研究,重新提炼揭示,正本清源,古为今用,继承创新,为实现中华复兴中国梦开辟道路。

  “政者,正也”,是孔子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这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思潮。正字很早就成为古圣贤修齐治平的要则,如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入,持身以正,大公无私;正字也因此很早就成为古代官名,如有火正、酒正、乐正等,尹亦是正。是故正与政通用,《周礼·春官》即有学政一词,“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邦之学政。”后学正也成为官名。北宋大兴儒学,宋儒摸到了周礼和孔学的脉,国子监的官称学正, 颇得古义,故明清两朝因之。

  传统文化最重大义,儒学以修齐治平为宗旨,以天下大同为理想和目的,最重大义。这个大义,核心是正义,首义也是正义,主要被孔子以微言阐述在《春秋》一书。《春秋》大义有几十端,首义为拨乱反正,这是千载儒家共识。两汉重经学,对于维护中华大一统包括构筑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促进国家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正义在文化上则表现为华夷之辨,后来称为民族大义,从两汉到唐宋元明清,历经劫难,但一直传承下来,近代以来叫做爱国主义。其精神,二十世纪先是部分地融入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后来真正被传承发展和付诸实践而获得成功,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列毛主义。华夷之辨,演变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叫做反和平演变,不过被赋予了现代内容,话语表述也是现代意识形态语言。但其文化底蕴和精神实质,可谓一以贯之。

  正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实也与马列毛主义相通,且相重合,相信也可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说它是普世价值,也是可以的。我多年来提倡中国在国际上应当高举义旗,就是正义之旗,其实已经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以来继往开来,更加高举。诸如此类中化文化的优秀思想和价值,在先秦基本上多已形成,大体上也多传承下来。这是以往历史的发展所证明了的。本文是笔者在中央多年精神鼓舞下读书阅世的一点体会。但毕竟涉及的问题不小,也很重要。笔者学识不足,底蕴不够,一孔之见,未必成熟,成文后一直放在那里。今受到两办《意见》鼓舞,稍加修改,斗胆发表,谬误在所难免,所幸当下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觉和社会氛围已经形成,诚恳地欢迎专家学者各界贤达批评指正。

  (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九日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3 14: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正善德道”,在正的基础上行善,在善的基础上进德,以德才能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7 14:49 , Processed in 0.1250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