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美国科网股泡沫达到顶峰,随后爆破。代表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自2000年3月份的5132点暴跌至2002年10月的1108点,最大跌幅高达78.4%。跌幅与中国股市1993年2月跌至1994年7月的大熊市相仿。美国著名金融分析师及预言家哈利?殿特(Harry S Dent)于2000年2月建议投资者卖出网络股,其理由是基于美国互联网的渗透率将达到50%。随后网络股暴跌,但他却仍然看好未来。
通常,一项新技术或者一个新兴产业,在渗透率达到10%之前被称之为导入期,发展相当缓慢;而一旦越过10%这一阀值,发展速度加快,进入成长期;而当渗透率超过90%,则进入成熟期。殿特根据研究,认为当渗透率接近50%前后,会有一次重大调整。殿特在他的著作《The Next Great Bubble Boom(下一个巨无霸泡沫)》中写道:“1996年早期,互联网在美国家庭中达到了关键的10%的市场渗透率,然后……加速发展。在2001年,互联网达到了50%的市场渗透率,这与汽车在1921年的情况是一样的。到达这个位置附近,你可以预计这个行业会发生一次重大调整,这在2000-2002年已经发生了(指科网股暴跌)。” 回顾汽车在美国的发展历程:汽车1886年发明,第一次商业化是1900年,然后1904年至1908年启动,但加速增长发生在1914年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0%以后,当时亨利?福特采用装配流水线,引发汽车价格剧跌,增长阶段在1919年达到高峰,于是出现严重的衰退,直到1922年初为止(渗透率达到50%是在1921年)。自此之后,汽车的城市市场渗透率一路上升,1928年达到90%,而股市则于1929年见顶。
2006年3、4月份,我曾在本刊连续5周撰文介绍殿特的著作,题目是《我们的Great Bubble Boom在哪里》。文章的最后我写到:“我认为,2001年2245/665点只是浪(3)的高点,之后的调整为浪(4)。浪(4)可能是一个水平三角形,或者是双重三。时间上,2001年4年后的2005年是底部,7年后的2008年是顶部,9年后的2010年可能是底部,或者11年后的2012年(距离1999年13年)是底部。2010-2012年将完成浪(4),然后进入浪(5)的全面飚升,那,就是我们的Great Bubble Boom。”现在回过头看来,大致上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