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59|回复: 0

冉学东:粮食补贴政策和外汇储备的损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3 1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舆论一直在为粮食发愁,这么多人口,而农地正在趋势性萎缩,今后最怕的是粮食不够吃,即使已经粮食连续十一年丰收,这种声音也不断。的确粮食是生命延续的基本,这样的担心恐怕是没有反驳余地的,所以整个主流的心态是不惜所有代价保护粮食生产和农地。更何况三年饥荒时期饿蜉遍地的情景在整个民族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呢。

  既然要保护,怎么保护,那必然是政府的行政手段,比如政府的粮食收储,政策性托市,给农民补贴,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这几年成效很大。再加上连续十多年的粮食丰收,形成一个粮食无处存放的问题。粮食存放事实上成本很高,一个是要建库,一个要有固定的人员去看守,保护,还需要必要的设备,还有运输等等成本,这就让粮食仓储事实上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事情。

  媒体最近报道,2014年黑龙江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政策性粮食收购量逐渐增多,安全储粮压力越来越大。目前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64个库点粮食早已满仓。除了国有仓库外,黑龙江还租用了563个社会仓容储存政策性粮食。目前黑龙江一省只有200亿斤左右的收储能力可供收购秋粮。按照下一个收粮季1400多亿斤的新粮保守收购量分析,将有1200亿斤的仓储缺口。

  这样的大的库存是怎么形成的,与国家对粮食的补贴政策有关,目前政府对水稻的托市收购价格是1.55元,而进口大米的到港价只有1.4元,而走私大米只有1.2元,这样高的价差,让粮食加工企业难以去消化政策性库存,而是去购买走私或者进口大米。政策性库存难消化,政府采取的政策又是政策补贴,加工企业每消化一吨大米,补贴400元,但其实与市场价仍然有400元的差距,因此在政策性库存拍卖中,投标率很低,大约只有五到十个百分点。

  库存难以消化,压力越来越大,只有用露天储量方式,这种储量方式长期化,就会造成粮食品质下降,而且还会面临大量的火灾等困境,自然消耗不在话下。

  由于存在明显的境内外粮食价差,最近几年在库存难以消化的情况下,进口的粮食还是在大幅增长,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粮食一亿吨,仅仅这个进口量所消耗的外汇储备大约在580亿美元左右。今年8月外汇储备是35570亿美元,相较之下是一个小比例,但是如果考虑到最近两年外汇储备呈下降趋势,今年8月一月下降900多亿美元,这时候,在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每年在粮食进口上这个外汇储备消耗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其实往深了思考,庞大的进口量形成的对外汇的消耗,与托市政策有关,正是托市政策的补贴、仓储的高成本,形成国内价差,才有如此庞大的进口,当然必要的互补性进口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行政性的粮食补贴政策,长期下去如果不改变,将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危害。

  事实上,整个粮食安全的问题,目前不是农业生产的问题,而是政策管理的问题,如何做好贸易、运输、进出口管理,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目前采取的托市收购导致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巨大,损耗严重,浪费严重,腐败严重,同时却要花费大量外回去进口粮食,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并且养肥了搞贸易的国际粮商,国内的粮食市场迟迟不能市场化,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在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困难重重,比如农业企业、农民、加工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等叫苦不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3 01:41 , Processed in 0.0913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