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20|回复: 4

V哥:第五章 解开王熙凤不识字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9 22: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 解开王熙凤不识字之谜

  虽然找到了很多证据可以证明王熙凤影射的是明末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但相信还会有很多人表示怀疑,原因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魏忠贤跟《红楼梦》中的凤姐给人们的感觉相差实在是太大了,王熙凤虽然心狠手辣,做了不少坏事,但读者对她并没有像对魏忠贤那样厌恶,更多的是喜爱和同情。而魏大人给我们的感觉更多的印象是残害忠良,欺君罔上,图财害命,坏事做尽,让我们想起臭名昭著的“阉党”、东厂和锦衣卫等等,尤其是现在的影视剧里,魏忠贤都以阴险毒辣老奸巨滑的“死人妖”的形象出现,让人恨得咬牙切齿,除了做坏事还是做坏事,这些负面的形象深入人心,跟王熙凤一点儿都不像!其实如果我们重新客观地审视一下魏忠贤的一生,认真来研究明末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魏忠贤一案应该是个大冤案,魏大人应该是被人严重抹黑了!真可以称为“千古奇冤,厂公一案”!

  当年出身于“泼皮破落户”的魏忠贤亲自净身以后并没有马上成为太监,据说还是拖人走后门才当成的,那个时候不是你敢自宫就可以当太监的,办什么事不得拖关系找门路?小魏当年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进宫成了他理想中的太监,开始做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工作,也算是满足了他的心愿!一开始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太监,天天以干杂活为主,并没有什么人很注意到他。他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估计也没有什么太高的追求,只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锣丝钉。本来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但没想到他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太子朱常洛一家干活,并负责照顾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虽然朱常洛贵为太子,但是他一家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很好,这是由于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这导致了他的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太子能当上皇帝的机会实在是渺茫,所以宫中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们一家人。然而魏忠贤对太子一家人却很好,不仅认真照顾太子的儿子朱由校,而且还经常拿出自己的钱给他买东西,太子一家在处境最为艰难的那些岁月里,只有魏忠贤真正关心他们全家。没想到的是时来运转,太子一家终于熬到了万历皇帝驾崩的那一天,而且朱常洛的太子身份居然没有被废掉!这实在是个奇迹,一直不被看好的太子居然当上了皇帝!真是喜从天降,否极泰来!然而不幸的是乐极生悲,朱常洛刚登基就因为大搞女人而纵欲病倒了,在吃了两粒“红药丸”以后很快就死了!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他的年号“泰昌”都没有来得及用,所以他的儿子,不到十六岁的朱由校当上了皇帝,年号为“天启”。而把他从小带大的慈父一般的魏忠贤自然就受到了重用,于是老魏大权独揽,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后来居然成了九千九百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更是绝后的。

  然而现在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却是:天启是个“木匠皇帝”,只喜欢做木匠活,不理朝政,他把权力都交给了魏忠贤。而魏忠贤非常奸诈,他经常在天启做木匠活的时候向天启请示工作,这个时候皇帝根本没心思考虑政务,所以随口答应:“我知道了,你看着办吧,别骗我哟!”于是魏忠贤就经常矫诏、假传圣旨、残害忠良、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甚至后来有人称他要篡位了!成了几百年被人唾骂大奸臣。实际上这绝对都是大大的谣言!这个谣言的来源应该来自清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谈》: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而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记载的源头又当是出自明太监刘若愚在崇祯年间写成的《酌中志》一书,但进行了歪曲篡改,可见其用心险恶!《酌中志》中的原文是:

  “先帝好驰马,好看武戏,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削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圆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般旋宛转,随高随下,久而不坠,视为戏笑,皆出人意表。逆贤客氏喝采赞美之,天纵聪明非人力也。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监、内官监办用,先帝与亲昵近臣如涂文辅、葛九思、杜永明、王秉恭、胡明佐、齐良臣、李本忠、张应诏、高永寿等,朝夕营造,成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毁,惟快圣意片时之适。当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窥视,或有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所以太阿之柄下移。”

  天启皇帝心灵手巧,善于机械设计,精于建筑家具的制造,具有这方面的天才是事实,据说他亲自设计打造家具,完成之后让太监拿到宫外的市场上卖,当听说卖了个好价钱以后,非常开心!感觉自己的技术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市场的承认!他还亲自设计一些高、精、尖木制自动机构,相当有技术含量!但说天启皇帝为了做木匠就不理朝政,这是对事实的歪曲。《酌中志》里也说天启“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并没有因为专注兴趣就荒废了紧要的国事政务,是很认真地在听!其实天启皇帝并没有因为做木匠活而不理朝政,而是对管理朝政很用心,而且他很喜欢学习,是个很聪明的人,他重用魏忠贤,除了是对他充分信任以外,也是形势行逼,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同时也让老魏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天启皇帝刚登基的时候,面临内困外交的局面,辽东与满清的战事吃紧,而国库又相当的空虚,朝廷内党争激烈,“东林党”一帮文人不是今天弹劾这个就是明天弹劾那个,乱作一团,光会耍嘴皮子,为了自己的集团争利益你争我夺的,没干多少正经事。虽然天启皇帝在继位的时候“东林党”人帮了很大的帮,但他明白“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是有问题的,所以认为坚决不能重用这帮人。那当时天启皇帝与“东林党”之间最大的矛盾在哪儿呢?应该是在国家的税收上,一个国家如果财政不足,那什么事也干不了。在明朝早期,可以组织七次大规模的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活动,那时有很多闲钱可以花,可到了天启年间,连在辽东与满清作战的军费都捉襟见肘,为什么呢?原来那个时期地球处于小冰河时期,我估计很可能是因为太阳黑子长期活动频繁的原因,导致气候异常长达几十年之久,北方农业严重歉收。而“东林党”人却一直坚持以农业为本,要求重点收农业税,这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常年受灾地区的北方农民苦不堪言,这样就很容激起民变!极有可能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动荡,所以形势相当危险。后来崇祯朝天下大乱、破产的农民成为流寇四处洗劫,最后都让大明亡国了,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崇祯亡国的情景就会提前上演!所以为了避免这样情况恶化,天启皇帝认为坚决不能采用“东林党”的政治主张!

  我们都知道明朝中期就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从明代著名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的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江南的商人和资本家越来越富,然而他们却几乎不用上任何税,“东林党”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坚决反对对江南商业、盐业、采矿业征税,这就是皇帝与他们之间的矛盾。如何对付一个个满腹经纶、灵牙俐齿而又心怀鬼胎的“东林党”人呢?说实在的,实在不太容易对付,“东林党”是一个文人集团,皇帝一伙毕竟人少,说不过他们!面对同样的局面,天启皇帝的爷爷万历皇帝选择了干脆不上朝,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反正眼不见为静,你们爱怎么骂就怎么骂,反正我也听不到!于是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后来“东林党”人在写历史的时候骂万历皇帝懒于朝政,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是万历皇帝去躲清静去了。

  现在天启皇帝面临同样的局面,发现自己身边可靠的人就魏忠贤一个人了,而天启自己不过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他哪斗得过这样一帮职业搅局的“东林党”人呢?而且“东林党”人拒绝向江南征税这绝对是亡国之举,所以坚决要打击,而且需要向“东林党”下重手才成!这样的事自然皇帝不能亲自出面,不然操心费力,而且还会坏了自己的名声了,所以天启皇帝在幕后策划,让魏忠贤出手,而他学自己的爷爷以做木匠活为名去躲清静。“东林党”人虽然一个个灵牙俐齿,很能忽悠,但没想到他们遇到老魏!魏忠贤“言辞佞利”,估计正像李纨说的那样:“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看来魏大人的口才极好,而出身“泼皮破落户”的他肯定是个耍无赖的大师,这一优势在与“东林党”人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他的政治手腕也很狡诈狠毒,让“东林党”人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恨得这帮文人一个个咬牙切齿的,所以后来魏忠贤被“东林党”人骂为“阉党”!

  其实所谓的“阉党”实际上就是“天启党”,是“帝党”。于是魏忠贤坚决贯彻执行天启皇帝的指示,毫不手软,将“东林党”重要的人物一网打尽,并开始向江南的新兴资本家收税,同时减免受灾地区的农业税,使国库充实起来,缓和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魏忠贤自己还亲自为给受灾区捐过款呢!大家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在魏大人掌权期间,国家没有出什么大的乱子,辽东战事也相对稳定得多,甚至还取得了一些胜利!很多人骂魏忠贤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可天启年间却没有出现象崇祯朝那样的大规模的民变四起、流寇遍地的情景,江南被征税的地区虽然民怨沸腾,但也不是民不聊生。而很多减免农业税的地区自发为魏忠贤建生祠,这也能说明问题,也就是说当时的政策总体来看是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之前在“东林党”执政时期,田税五百万两,盐税才几百两,还有些工商税,也才几千两;而到了魏忠贤掌权时期,田税只有一百八十万两,盐税竟然有三百六十多万两,还有些工商税也有一百多万两!“东林党”人拿着仁义道德做幌子,说什么藏富于民,可这个“民”只是当官的和江南的商人!

  为了加强皇帝对各级官员的监管,魏忠贤将东厂和锦衣卫遍布全国,现在我们都觉得这些都是很负面机构,是为了迫害忠臣的,其实这一印象完全是后来写史的“东林党”人的污蔑!但实际上东厂和锦衣卫是皇帝监管官员防止官员们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的一个有效的手段,相当于现在香港的“廉政公署”,是直接受魏大人管辖的,所以老魏也被尊称为“厂公”。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东厂和锦衣卫从来没有参与过迫害百姓的活动。而最恨东厂和锦衣卫的,自然是那些贪官,而“东林党”人首当其充,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写明史的“东林党”人那么污蔑东厂和锦衣卫的主要原因,这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对这两个机构的印象!要知道除了做木匠活,天启皇帝另一大爱好就是听东厂的报告,特别是军情方面的消息。天启皇帝对战争看得很重,可以说无论天启朝的经济政策还是政治政策,其实都是围绕着战争在制定的,都是为了辽东与满清的战事,无论是恢复工商税还是亲自压制“东林党”强行统一朝廷意见,都是因为天启皇帝集中全力想打赢战争。而事实上,满清的战略活动空间也确实在天启朝被压缩,蚕食得越来越小。天启五年即开始小范围收复失土,辽东战局从防守转成反攻之势,宁远大捷也确实振奋人心,而且不久以后努尔哈赤因伤而死,使满清一下子陷入低谷。如果天启皇帝能多活几年,说不定就真能消灭后金集团,最起码也能用粮食封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总之国家的整体情况因为老魏的铁腕统治没有继续往坏的方向发展,甚至扭转了很多不利局面,这是非常难得的成果,也是魏大人日夜操作、不懈努力的成果!

  其实著名的“阉党”集团中没有几个是太监,更多的是倒戈的识实务的大臣,魏忠贤看似独断专行,但他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主子服务,是天启皇帝的打手,甚至可以说他不过是天启皇帝的一条狗,试想如果没有皇帝的同意,魏忠贤怎么可能有胆量将“东林党”那些著名的大臣一个个除掉呢?其实这一点大臣们心理是知道的,但又不可能直接骂皇帝,所以只好骂魏忠贤,魏大人不过是替皇帝挡子弹而已!好在老魏对天启皇帝忠心耿耿,两个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这帮文人整惨了!

  “东林常”的重要人物杨涟曾经弹劾魏忠贤,写出了《二十四大罪疏》,几经周折,辗转着交到了天启皇帝手里。魏忠贤知道以后跑去见皇帝,他吓得跪在地上直哆嗦,鼻涕一把泪地把地痛哭,天启看完了这“二十四条大罪状”以后,安慰魏忠贤:不要紧的,你办事,我放心,按既定方针办!魏忠贤如释重负,然后进行猛烈反击,将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入狱,最后惨死在狱中,从此更加肆无忌惮,坏事也没少做!

  通过这一点,也足以看出天启皇帝对魏忠贤是十分信任的,也反应了天启皇帝在政治上的老练,而魏忠贤也确实精明强干,把上上下下各方面的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所以天启省去很多事,才有更多的时间搞自己的业余爱好:做木匠活!魏忠贤这种精明强干的特点,在《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歪曲的历史,所以有很多人对王熙凤影射魏忠贤感觉不太理解,觉得两个人差别太大了。而《红楼梦》提供的这些史料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同时也让我非常好奇《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一帮什么样的人?应该肯定不是“东林党”那帮人写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而最让“东林党”人惹火的是:皇帝居然重用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来管理朝政,而不是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东林党”人,尤其是魏忠贤还是个文盲,连字都不识,更让他们脸上无光!而让我们惊奇的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不识字!而这一点书中多次强调,几乎广大读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也是大家一直非常困惑的地方!而关于这一点书中多次强调,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情节中有这样的批语: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甲侧:奇想奇文。以女子曰“学名”固奇,然此偏有学名的反倒不识字,不曰学名者反若假。〗

  作为四大家族主要成员的王熙凤居然不识字,这太奇怪了吧?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而看样子批书人对此觉得很自然,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似的,还有好几条批语提到了这一点,比如在第十四回里就有两条:

  〖庚辰眉批:且明写阿凤不识字之故。壬午春。〗

  〖甲戌: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

  书中有几好次介绍了凤姐不认字的这个特点,比如在第二十八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可巧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見凤姐蹬著門檻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宝玉听说只得写了。

  真想象不出不识字的凤姐如何在脑子里记下这些信息?第四十七回里,凤姐亲自说出了自己这一特点:

  凤姐儿叹了一声,向探春道:“你们知书识字的,倒不学算命!”

  第五十五回里,凤姐在平儿面前评价探春也提到了:

  “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看来作者和批书人没少强调她这个特点,可我们远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以自然就不容易明白原因,以前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王熙凤作为四大家族的主要成员,就算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写诗做文章,那怎么会连字都不识呢?原来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所以以前的“红学”研究都是缘木求鱼!凤姐虽然是文盲,可家却管得很好,大事小事全都摆平,实在是令人称奇,正所谓“都知爱慕此生才”,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书中介绍她在处理家务的时候,身边总有一个叫彩明的男童大声念花名册和账目之类的给她听,这一点一定给大家都印象深刻!在十三、四回里,秦可卿死后凤姐协理宁国府,其实她也是想在众人面前好好地露了一手,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本质上也是她展才和卖弄的好机会,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乾,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

  于是真成了庄子说的那句:“巧者劳而智者忧”,虽然很辛苦,但她内心深处一定很开心!这回其实也是特意为了表现凤姐的管理才能而写的,其中有这样一个描写很有意思:

  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共享大小络子若乾根,用珠儿线若乾斤。”凤姐听了,数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国府对牌掷下。王兴家的去了。

  不识字的凤姐管家居然是这样靠别人读文字给她听!她的心算水平还挺厉害,又快又准,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看来她算是个高智商的文盲,这可能是魏大人年轻的时候天天在赌场赌钱混练就的过硬技能。其实老魏不识字的原因应该是从小家里太穷,他入宫做太监以前本来是个“泼皮破落户儿”,是个流氓无产者,他“目不识丁,言辞犀利”,怎么可能有上学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呢?后来魏忠贤大权在握的时候,需要每天替皇帝处理政务,于是命人先把公文或奏折上的文言文先翻译成大白话念给他听,他分析以后说出自己处理意见,再让人翻译成文言文写出来之后发给朝臣们,这听起来实在有些好笑!但确实是这样做的,这样看来书中的彩明也是有原型的!

  其实魏忠贤也并非一个字不识,只是识字不多而已,而中国古代能在朝堂上做大官的一个个不是状元就是探花,再不就是榜眼,至少也得是进士出身,相比之下魏大人识的那几个字简直就跟文盲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是这样,但他居然能够将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没有出什么大的乱子,也算是个奇迹!其实凤姐也不是一字不识,在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她就可以看懂司棋表弟的来信,原文是这样写的:

  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账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但她比起园中那些出口成章、满腹诗书的姐妹们,那肯定就成文盲了!所以王熙凤与魏忠贤不认字这个相同点,肯定让大家更坚信两个人之间奇妙的影射关系!

  关于凤姐的性格特点,书中也有更多的描述。在第六十五回里,有一大段兴儿介绍凤姐的描写,我觉得很是重要: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我相信这也是魏忠贤的性格特点,是那么的鲜明、有个性,简直是活灵活现,我一直怀疑作者很有可能见过魏大人,不然为什么对他的性格特点能了解得如此细致呢?至少应该作者认识的人中有人亲眼见过或者跟魏忠贤打过交道,甚至我怀疑创作团队中可能有皇族成员!要知道在明亡的那段历史过程中,有很多朱家人受到各种残害,所以很多姓朱的都改姓曹了,不知道这个“曹雪芹”会不会是朱家人?于是才在当年有机会经常进出皇宫,对紫禁城内部了如指掌,甚至在皇宫中亲身经历过天启朝那段历史。

  在魏忠贤执政期间,虽然对东林党的打击很残酷,但各种正确政策还是很见效的,国家逐步走入正轨,我们不得不佩服魏大人的才能,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果断出手,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以天启皇帝为核心的“阉党”,尤其知道他是个文盲外加“泼皮破落户儿”的出身以后,更感慨他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实在是太传奇了!实在是个屌丝逆袭的极品!但可惜的老魏的权力基础很脆弱,因为他只能建立在信任他的天启皇帝身上,可是天启皇帝命短,只在位七年,如果他再能多活几年,一直坚持魏忠贤的正确路线不变,让国家挺过小冰河期以后再减免江南的商业税而重收农业税,那大明肯定不会这么容易地亡国,然而天意如此,冥冥之中似乎有定数,让年轻的天启皇帝二十三岁就死去了!他临死之前让自己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并告诉他:

  “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本意就是“魏忠贤可堪大用,远离东林党”!应该说这是天启皇帝的肺腹之言,也是他个人总结的行之有效的帝王之术。没想到朱由检上台以后,不听自己哥哥的劝告,反其道而行之,他首先逼死了一心为天启皇帝卖命的魏忠贤,而且凡是天启皇帝重用的人他一律不用,天启皇帝不用的人他反而重用,其结果是他让“东林党”人重新上台掌权,对他们的政治主张言听计从,在“东林党”人的集体忽悠声中,取消了对江南商人和资本家的税收,加重了农业税,结果搞得官逼民反,全国民变四起!崇祯还听取“东林党”人的意见,大幅度限制了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于是这让皇帝对官员失去了监管各级官员的能力,成了“瞎子”和“聋子”。崇祯皇帝虽然非常勤政,但他的重大决策出了问题!他不知道魏大人是维护皇权、全心全意为皇帝卖命的。而夸夸其谈的“东林党”人却一个个治国无方,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只知道为各自的利益谋福利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很明显的结果就是:魏大人掌权的时候打击“东林党”,结果是天下太平,而崇祯让“东林党”重新上台,十七年以后,大明就亡国了!

  总体来看,大明是被“东林党”搞垮的,崇祯死前曾痛苦地说:“诸臣误我!”太监曹化淳说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也是实在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这也说明他对不听哥哥的话逼死魏忠贤表示相当后悔。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在政治上是那么的幼稚,尝到了被“东林党”人集体忽悠之后酿下的苦果,可是历史不是电脑游戏,是不允许让他重新再玩一次的。

  崇祯皇帝让“东林党”人重新上台掌权以后,这些人对当年被魏忠贤的迫害恨之入骨,而“东林党”人是一帮文人,历史是由他们书写的,所以他们就在史书拼命地抹黑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然而《红楼梦》作者的历史观却不是这样的,至少从王熙凤的身上我们能够觉得到对魏大人更公正、更客观的评价,这是三百多年来非常让人吃惊的发现!在第六回里有一条批书人对凤姐的评价很能说明问题:

  刘姥姥听了,罕问道:“原来是他!怪道呢,我当日就说他不错呢。〖甲戌双行夹批:我亦说不错。〗这等说来,我今儿还得见他了。”

  看来作者和批书人也很欣赏魏忠贤,其实毛泽东对王熙凤的评价也很高,认为她是当“内务部长”的材料,称赞她有战略头脑。晚年有一次他风趣地举例说:“王熙凤处理尤二姐‘事件’,真是有理、有利、有节哟!”他还说王熙凤善使两把杀人不见血的“飞刀”。“你看,她把个贾瑞弄得死而无怨,至死不悟。” 毛泽东还曾说过王熙凤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历史上评价曹操的话;所以后来便有人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又叫“胭脂虎”。毛泽东还经常喜欢引用王熙凤所说的一些俗话,比如“大有大的难处”,“树倒猢狲散”,“坐山观虎斗”,“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人怕出名猪怕壮”。毛泽东引用其他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远不如引用王熙凤说的话多。这一方面说明王熙凤人很聪明,语言很丰富,斗争能力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毛泽东对她相当青睐;还有就是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有与毛泽东吻合的地方,适合于他用。凤姐居然能够受到同样管理诺大一个国家的毛泽东如此高的评价,足以证明毛泽东看出了她所影射的魏忠贤身上的治国的才能!也意味着两个人可以进行跨越三百多年时空的心灵沟通!听说毛泽东喜欢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类的史书,从中学习了不少治国之术以及权谋之道,但他更喜欢看《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一!可见他的评价之高!人们一直把《红楼梦》当成爱情小说来看,而毛泽东也许真的将其当成了《风月宝鉴》这样一部史书来看!也就是说我们普通人只看到了这面“风月宝鉴”的正面故事,而他真的领悟到“风月宝鉴”反面的内涵!

  所有这一切都完全颠覆了我们对魏忠贤的看法,所以《红楼梦》为我们今天研究过去那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而又极其宝贵的资料!我并不相信作者是“魏粉”或“阉粉”,我更觉得作者应该是个史学家,他尽可能地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记述魏忠贤这一历史人物,这一点非常难得!我相信大家都更关心凤姐的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它困扰了我们三百多年,我将在下一节里给大家揭开这个迷,我相信大家不会失望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9 23: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忠贤只是一面所谓的旗帜,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旗帜本身,而是蓄意打出这面旗帜的、以及躲在旗帜下的阴谋家们。就像明晚期的所谓倭寇之乱一样,哪里有那么多的真倭啊?!
而且说到东林党人,大明亡于斯手真是一点儿都不为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0 14: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林党就是现在的“公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1 22:15: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轮回何其象,前朝用打倒之人,不知道走前悔否?今朝能复兴乎?天佑中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3 12: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尚楼 发表于 2014-10-10 14:27
东林党就是现在的“公知”吧!

东林党人于今,也就相当于晋帮埋在中纪委的内应,不过是为了自己小集团的一些私利,如果没有满清,充其量也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今天的公知,则是文科的吴三桂,如果不是现今的体制,他们就是格鲁吉亚的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是要拿自己国人的人头换自己在敌对国的身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9 15:38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