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62|回复: 0

清湖渔夫:全球化的兴替,处于变迁之中的国际贸易体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5 09: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化的兴替:处于变迁之中的国际贸易体制

清湖渔夫

  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资本主导的全球化达到顶峰,作为美式全球化体制的基本架构之一的WTO体制,其成员扩容也达到极限。在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过程中,这些以国家为载体的原先附着于美国主导的WTO体制的全球各国资本势力,成为美国资本觊觎和掠夺的对象,与美国资本的利益冲突性开始显性化,一方面开始寻求摆脱和从WTO体制的内部开始瓦解美国资本主导的WTO体制,另一方面尝试着相互联合,并且着眼于自身生存而建立双边或者区域贸易体制。2015年以来,国际贸易体制的更迭进程明显加速,一方面是各种双边或者多边的地区性或者国家集团性贸易体制不断创设,另一方面就是美式全球化的进程从其高峰开始逆转,WTO体制的逐渐丧失其全球规则基础而加速垮塌。本文试图就此进行简略回顾和分析。

  贸易及市场全球化的再认识

  在回顾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对外贸易”和“全球化”这两个范畴的实质内容进行重新探讨。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解中,对外贸易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在其主体层面上和其它国家的商品买卖活动,也就是向外国卖出商品被称为出口贸易,而向外国买入商品则被称为进口贸易。这种解释往往囿于问题的现象层面,人们将在市场的活动从单纯的观察结果区分为“买”与“卖”。

  无论是买或者卖的界定,都是与市场作为人类的社会生存组织方式的意义个格格不入的。首先,在产业链和资本循环链上,不同买卖关系或者交易关系将处于产业链以及不同市场流转环节的企业相互联系起来,人类将最原始的地球自然资源,一步步流转和加工成最终供人类使用和消费的产品;换言之以某个特定产品生产为过程的相互衔接的资本循环与运动的链条,也就意味着其产业链或者资本循环链跨越了国界。这个特定商品的对外贸易,也就是资本循环与运动跨越国界的一个环节或者刹那。以不同产业链为基础的不同产品的跨国界的资本循环,在其现象上也就表现为我们通常认为的对外贸易。

  产业资本的国际循环与运动,也就意味着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在生产上开始相互协作,在最终消费上开始相互依赖。产业资本的国际循环与运动同样发展不同产品的市场体系,并且将诸多的产业链相互联络与交织,从而将越来越多国家卷入其中,形成产业资本循环与运动的全球性体系。全球性的产业资本循环与运动体系,也就是由这一条条跨越国界的产业链及以它们不同产业链上或者市场流转环节上的无数的资本循环构成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而言的“贸易全球化”背后的实质。

  从产业资本的国际运动层面考察,商人或者社会组织(企业),凭借他们所占有的商品和货币成为资本本体,并且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也就是以不同资本之间的交易关系为基础维度的社会性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因为其占有的商品与货币,以利润生存,而劳动者因为被剥夺了基本的劳动条件,其生存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而以工资生存。资本通过市场体系,由此确立对人类的生存或者经济控制,然后才得以确立对人类的政治控制,以此为起点,资本开始谋求控制政府和国家。一旦资本在人类社会关系的层面上达成对国家的控制,政府就沦为控制它的资本势力集团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工具。

  在市场和经济领域,资本占据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和不同地域,资本之间既合作又争斗,保住自己的市场控制地位,又力图扩大自己的控制力,摧毁其他资本和组织势力对自己的抵抗。资本之间相互吞并和谋求自存、争夺主导地位和确立主从性的争斗是经常化和长期化的。

  在此方面如今最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国资本及其控制的政府。在美国,美国政府就是华尔街的用具。美国资本在控制美国政府之后,进一步寻求的是控制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府和市场,从而美国资本获得在这些国家和市场活动和获利的自由。在二战后,美国资本由此推进美式的全球化进程。市场全球化过程,是资本在垄断基础上形成利益联合和共享、并且扩张市场范围和利润来源的必然。

  美国资本的所推动的市场全球化,必然地遭到世界其他国家及其资本势力的抵制和抵抗,美式的全球化进程,也就是不断摧毁这种抵制和抵抗、将美式的市场体制向全球推广的过程。美式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资本将自身的价值观和规则体系扩展到全球的过程,不仅建立美国资本在全球市场垄断和主导地位,而且将体现自身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规则体系强加给世界其他国家。二战后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是美国主导的所谓“国际贸易体制”,而且是美国资本推行全球化的工具。

  从全球市场一体化转向区域市场一体化

  全球化不过是市场一体化的高级阶段。美国资本在推行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就必然地会遇到其它资本势力集团基于自身生存和利益的抵制和抵抗,从而在美国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地产生区域性的市场一体化,以利于这些国家的资本势力生存下去;这些区域性的市场一体化,因为自身资本实力的原因既暂时屈从于美国的全球性体制,又同时从发端之日起开始分裂和瓦解美国的全球体制。

  在这一点上表现最突出的是欧洲自由贸易协定,欧洲自由贸易协定的发端,是二战后法德之间的煤钢联营,扩展成欧洲经济共同体,1991年欧洲诸国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直到2002年欧元区的诞生。欧洲国家资本的联合和不断壮大,从而形成相对独立于美国资本的欧洲内部的市场一体化。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2000年11月,以清迈协议签订为契机,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设想,得到东盟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2015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在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签署。

  东盟不仅正在加速自身一体化的推进,而且也加强与域外经济体的合作。除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外,东盟合作“蓝图”还有另一个目标,即在2015年年底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并在2016年内解决其它技术性问题。RCEP是东盟10个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这6个贸易伙伴间的自贸协议,涵盖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经济和贸易规模占全球的30%。一旦RCEP成立,力争在2020年建成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将是全球最大规模经济体。

  2013年12月24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签署了制定欧亚经济联盟成立条约草案的决议。2015年1月1日,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形成。

  不仅区域多边的贸易体制在纷纷形成,而且以这些区域多边贸易体制为基础的跨区域合作机制也在开始创设。

  10月16日,欧亚经济联盟开始与以色列就自由贸易区进行谈判。此前欧亚经济联盟已经与越南签署有关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而且正在与印度、埃及和伊朗正在就签署类似的协议进行专家级别的会谈。12月21日,欧亚经济委员会主席赫里斯坚科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项目的路线图或将于年内签署。欧亚经济联盟不仅同中国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进行合作,而且在成立伊始就呼吁同欧盟展开经济交流。

  10月22日,在习近平主席访英之后,中英发表联合宣言,提出中欧自贸区倡议,得到11月初访华的法德两国领导人积极回应。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发端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如今已成为东亚区域合作最成熟的机制之一。10+3包括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理范围从东北亚到东南亚,人口占亚洲的57%,GDP总量占亚洲的88%,贸易总量超过亚洲的50%,可谓举足轻重。10+3合作已拥有60多个不同级别的机制,涵盖24个领域。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截止2013年,仅仅亚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从2002年的36个增至109个,另有148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之中,两者相加达到257个,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FTA发展势头,占到整个区域贸易的70%以上。一方面各种小型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贸易联合体不断涌现,区块化的特征明显,另一方面,因为贸易关系的多维性,这些贸易体制安排由于适应不同的国家国情而相互重叠。

  “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式全球化”起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不仅是中国资本输出路线图的清晰勾画,而且或许是中国资本推动的“中式全球化”的开端。

  “一带一路”战略的产业资本输出首先是以经营和巩固周边市场范围为基础的,在我国对国际贸易体制的基础重构的过程中,以RCEP为基础推动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是重中之重。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自贸区,成为发展中国家间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良好合作范式。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4804亿美元,增长近9倍,双向投资从2003年的33.7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22亿美元,增长近4倍。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累计相互投资已超过1500亿美元。

  10月22日,据俄国相关报道,中国将在俄伊尔库茨克市建立自由经济区,相关协议于在北京第7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COIFAIR)上签署。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项目的路线图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将在最近10到20年间迅速发展。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中获取利益。俄国超前发展区作为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计划的一个部分,呼应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中国企业由此掀起的一轮向俄国远东地区投资的热潮,大力带动了对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

  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部分产品实现零关税。

  其次,以“一带一路”战略的经营周边为基础,我国通过贸易与经济合作,向世界其他地方辐射影响力。

  12月1日至5日,习近平主席对津巴布韦和南非进行了国事访问,出席并主持了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峰会审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形成新形势下指导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主席在会上明确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11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苏州太湖之滨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一起,举行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以“新起点新领域新愿景”为主题,中国和16国领导人将着重讨论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农业质检、人文等领域合作,并有望发表《“1+16”合作中期规划》和《苏州纲要》两份成果文件。

  再次,“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企业(资本)走出去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环境。世界迎来“中国公司时代”。

  2014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已有141起,其中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29起,1亿至10亿美元的投资55起。2015年前10个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31.7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3.8%。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和泰国等;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2677个,新签合同额645.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3%,同比增长21.6%,其中新签合同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40个,累计合同金额547.9亿美元。107家央企在境外共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80多家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中国企业正尽情展露中国资本输出的强大力量与独特魅力。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已全面涉足装备、制造、能源、水利、文化和高科技等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式全球化”开始扬帆起航。

  美式贸易全球化发生逆转

  不同的区域多边贸易体制产生,一般而言是源于不同的国际资本势力集团的力量消长和利益重构,从而引发区域性的新的制度安排。美国资本集团在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从全球体制的构建向区域体制的倒退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启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为了对抗《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自由贸易协定)而产生的。

  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24条以及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曾明确规定WTO对自贸区建设的态度,是自贸区与WTO多边体系共存的基础。然而,GATT第24条本身的缺陷因有效规制的缺失,使得FTAs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干扰和侵蚀全球贸易多边体系框架。20世纪九十年代,欧洲和北美两个自贸区的诞生,不仅意味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受到欧洲国家资本集团的强有力挑战,而且在WTO无法对欧洲自贸区体制融合的前提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同样意味着美式全球化进程的回缩。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竭力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同样是从构建全球性贸易体制向区域性贸易体制倒退。TTIP的前身设想最早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几经变化,最后在2013年中正式启动,囊括欧盟和美国共29个国家;TTP的雏形的产生则在本世纪初,2008年美国加入谈判后,最终囊括了亚太地区12个国家。2015年10月7日签订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不过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向亚太诸多国家的扩展,同时剑指东亚的经济整合。而正在谈判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同样是美国剑指欧洲的经济整合的举措,并且试图再度恢复和加强对欧洲国家资本和市场的控制。

  至于WTO体制的维护,因为无法为美国资本控制和主导欧亚产生的强有力的资本集团提供助力,则被美国扔在了一边。在TPP签订后,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TPP问题顾问VivanSharan在接受卫星电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协定生效后将影响包括印度在内的非成员国的出口市场。这些国家进入市场的机会将会减少。该贸易协议不是多边贸易协定,世贸组织之外的任何组织首先都是政治组织。如果认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代表的任何新的协定都是为所有人谋利,那就错了。这个原则不可能成为商业基础。该协定主要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了全世界。新协定将削弱目前的主要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但是,如果你们三分之一的市场都在TPP,三分之二的市场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那哪里还有世贸组织的地方?”

  2015年1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弗罗曼代表美国首次公开呼吁放弃多哈回合(DohaRound)全球贸易谈判,称在14年谈判未果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需要认识到它们一筹莫展,现在该尝试新的方法了。他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在多哈回合建立后的14年“根本没有达成任何结果”。“我们需要为(WTO)谱写新的篇章,反映当今的经济现实,世界该挣脱多哈的束缚了。”迈克?弗罗曼还表示,这个新时代很可能会看到世贸组织转向有所侧重的谈判,而不是多哈回合所追求的那种面面俱到的大规模全球协定。

  2014年中国在对外贸易上连续第二年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预计全年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2.2%左右,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贸易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增大。美国2014年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被中国超过,尽管中国的经济总体量还不到美国的六成。2015前7个月里美国对外贸易额(商品+服务)下降了830亿美元至2.94万亿美元,降幅达2.7%;同期,美国对欧盟还创下史上最大贸易赤字。2015年上半年,全球贸易增速也是2009年以来最慢的时期,越来越多人认为,经历了数十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可能已经达到阶段性顶点。

  因为世界局势的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各个区域性资本势力和经济体的力量增长,在通过WTO控制全球市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的情况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现实贸易利益,选择是从全球化的立场上退却。

  体系更迭背后的经济价值观:互利共赢PK霸权的自私自利

  在不同的资本势力主导的市场全球化进程中,相应的贸易规则体系和体制的形成,都会被重重烙上主导性资本势力集团的意志和观念的印记。制度和规则体系不过是主导的资本势力集团的价值观的现象形态,主导的资本势力集团通过自己的市场控制能力和强制力迫使市场的其他参与者接受这些游戏规则,并按照这些规则采取行动和分配成果。在不同价值观背景下的贸易规则所实现的利益后果是完全不同的。

  在美式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制是以维护美国资本的利益为出发点的,美国资本在推动形成国际贸易规则或者惯例的过程中,资本的私利和私欲处于一贯的张扬之中,导致了在美式贸易规则和体制中的损人利己和控制与被控制、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现状。

  在美国资本实力下降、有意抛弃WTO体制的情况下,美国目前规划的未来世界贸易格局主要是TPP和TIIP,这两个协议的内容及其苛刻,协议内容不仅会完全限制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的可能,而且通过ISDS机制来凸显美国资本(大公司)相对于其它国家资本的主导和裁判地位,试图恢复对已经日益离心的前盟友的控制程度。

  4月20日,德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民众上街抗议欧美计划签订TTIP,批评将大企业的利益凌驾民众、削弱欧洲各国政府权力、剥削工人、破坏环境和打击消费者权益,形同攻击民主。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弗罗曼称,将通过《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为投资者保护机制设定更高的标准,并努力防止未来的滥权行为,改革不透明的国际仲裁制度。但他也暗示美国与欧洲的计划仍存在分歧。德国民调公司Emnid2015年7月的最新调查显示,42%民众赞成TTIP,36%反对。2014年2月Emnid首次调查时,反对者仅25%。

  “我们觉得被美国政府剥削了。”来自慕尼黑的非政府组织Compact成员阿奈莉?普莱夫柯说,“TTIP对欧洲经济和文化非常不利,我们将在所有领域被美国主宰:从劳工权利到文化产品,从食物到就业。”和大多数全球贸易协定一样,这两个协定都经历了艰难的谈判过程。但是,虽然TPP在从马来西亚到新西兰的亚太各国也遭遇了反对抗议,却远不及欧洲抗议TTIP的规模。

  据欧盟估计,TTIP一旦生效,每年将分别为欧盟和美国创造1190亿欧元和950亿欧元产值。但是经过近两年的讨论后,欧盟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改革ISDS机制的计划,意图建立一种上诉机制,甚至有朝一日建立一个世界法院来审理投资争端,改变在美国重压之下的被支配者地位和未来可能的单纯受审者地位。

  正如英国著名记者PaulMason在他备受瞩目的新著《后资本主义》一书中警告的那样,TTIP偏向跨国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主旨在于通过贸易,攻克欧洲这个注重社会公平、环保和警惕消费主义的社会民主主义大本营,为私有化、小政府、降低劳工和环境标准、也为更大规模的消费主义开道。这样的全球化很快就将不可持续,只能以一些经济体的崩溃或回返封闭形态告终。

  一直以来,中国在促进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立场上,始终坚持以多边贸易为主、区域贸易安排为辅的立场,各类型的自贸区秉持互利共赢、开放、透明、非歧视的原则,朝着统一的多边规则而努力,照顾各个参与国家的国情而实现各个自贸区的有机重合,新建的贸易体制充满弹性和更接“地气”。

  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在达累斯萨拉姆尼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他说:“中非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们,你们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在事关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从来都是立场鲜明、毫不含糊地支持对方。”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强中非友好合作提出5点建议,再次提出共同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

  2015年11月22日。在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表示:“国家间交往有分歧不奇怪,关键是要看到我们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对于分歧应加以妥善管控和处理。10+1合作要走得远、行得稳,要善于运用‘和而不同’、‘以和促解’的智慧,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2015年10中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说过,“中方将继续与地区国家一道,本着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区域内的各种自由贸易安排不断向前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无论是TPP也好,RCEP也好,都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利于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为亚太地区经济长期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正在商谈的RCEP协议也比美国主导的TPP更接“地气”。RCEP谈判包括TPP的7个成员,高度透明、开放和包容是其鲜明的特色。与美国主导的TPP的高标准不同,中日韩、东盟十国、印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参与的RCEP,更加符合亚洲各国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

  11月19日。参加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领导人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表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并通过一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在声明中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表达了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决心,亚太经合组织将继续合作,加强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尊重规则、透明、非歧视性、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这表明世贸组织不再是更倾向于美国利益的体制,并且声明中所体现的态度与美国有意抛弃WTO的态度迥然不同。

  结语

  当前的国际贸易体制正处于美国资本主导的市场全球化倒退、各种其他区域性贸易体制和双边体制的茂盛生长的更替之中。这不仅意味着在全球格局中各种资本势力的力量消长和市场版图的重画,而且意味着在旧的贸易利益关系的消解和新的贸易利益关系的织造过程中全球贸易体制的逐渐变迁。这种变迁既是以国家为载体的资本势力集团相互争斗的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多极化的基本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从TPP谈判难产看对国际贸易体制另起炉灶》,清湖渔夫;
  《从TPP签署看中美亚太战略的新一轮碰撞》,清湖渔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 00:41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