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31|回复: 0

云石:巴黎气候大会,中国在政治上究竟是赢是输?【地缘政治1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8 08: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关注的巴黎气候大会业已落下帷幕。较之于之前失败透顶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及更早些的《京都议定书》,此次大会的成果可谓成果丰厚。2摄氏度最高值的表述、以及1.5度的努力目标,还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等,都足以证明,这次大会,是有实质性突破的。
  只不过,这种突破,是建立在工业大国妥协让步基础上的。不仅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要让步,正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让步——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国的中国尤其首当其冲。而就是关于这个让步,背后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其实也很正常。虽然遏制全球变暖符合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普世的“政治正确”,但各国的利益还有很多,而且彼此间还存在冲突。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的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美欧当然要借节能减排的正义大旗,尽可能的压制以中国为首等工业化国家。而这也必然遭到中国等相关国家的抵制。这种冲突的存在,使这场环境大会,不可避免的带上浓郁的政治博弈色彩——甚至,鉴于大国决定世界格局的基本模式,决定了巴黎大会不可能是一场单纯的环境问题全球合作,其背后也隐藏着气候政治的刀光剑影——大国们以气候为名,行博弈之实。

  当然,大国博弈无处不在,尤其是西方与中国的博弈,更是近年来的国际政治焦点。只不过,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西方的普陷困境,决定了中国中国有充分的战略资源应对。正是基于这种宏观背景,西方的种种压制手段,多半都被中国化解于无形,并未对中国战略崛起构成太大负面影响。

  但这一次不太一样。因为在气候这个议题上,中国有着天然的劣势。尽管中国可以用人均、历史等“杀器”作为反击手段,但作为无可辩驳的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很难在道义上彻底扭转自身的不利处境——不仅很难消除外界反感,甚至鉴于国内严重雾霾引发的民怨,连在国内都很难取得民众支持。所以,西方完全可以在全球环境治理这个大框架下,通过操弄气候政治,对中国展开有力攻击。
  对中国来说,常规的应对办法有两种:

  第一,老实认输,从现在开始就大力减少碳排放。但在工业化转型尚在半途的情况下,过度减少碳排放等于自费武功,放弃中国大国崛起。这样做的后果,首先是国力衰退,从此不得不遵从西方游戏规则,生活在人类食物链的底端;其次是遭致民众的唾弃:虽然民众对雾霾深恶痛绝,但一旦工业化被中断,这意味着国民的致富之路也将随之中止,这引发的民怨将会更大——从大家一边痛骂雾霾,一边仍愿意呆在北京,而非选择回到有着青山绿水的老家来看,在这道环境与现实利益的二选一命题中,绝大部分人依然是将现实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第二,装聋作哑,虚以委蛇——前些年中国基本上就是这种做法。但这种事以前可以,现在不行。首先:前些年世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现在这么高;其次,当年的中国经济规模有限,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量级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意味着西方压制中国的意志远没有今日这般强烈;最后,现在的中国,已经慢慢由单纯的苦练内功积攒实力的埋头发展阶段,转向通过扩大自身影响力,从外部赚取收益的对外拓展阶段。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普世级“政治正确”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一味装疯卖傻,会对中国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构成严重负面影响——中国可没有美国世界警察的能耐,也没有石油美元的底气,现阶段要想走出去,还是更多的需要争取各方的好感和支持。

  既不能立刻就大幅减少碳排放,又必须妥善应对内外压力,这对中国来说几乎是一道无解的命题。也正因为看中了这一点,美欧才大借气候做文章——就算不能逼中国认栽,也要让中国在政治上大大失分。甚至,美欧还在气候大会上搞出了个“雄心壮志联盟”,将79个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国家拉进来,一起以环境问题向中印等工业化大国施压。

  雄心壮志联盟确实是一大杀招。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对抗美欧的最主要筹码,就是后发国家应享有平等发展权益,通过这种基于“人人平等”的政治正确,来对冲发达国家基于“环境友好”的政治正确。

  但雄心壮志联盟的出现,破除了传统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二分法,7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反水”,让中国陷入了极大的被动——这不仅意味着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无法再以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发展权为理由,来抵消西方的道德攻击。

  这也是大家对《巴黎协议》充满疑虑的原因。巴黎协议公布后,就条文看,中国似乎是大大的输家:不仅“2度”天花板正式确立,连“1.5”度都作为努力目标,被写进其中。同时,《巴黎协定》明确规定,各方将以“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而且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虽然这些表述的效力并没有达到强制性的程度,但既然已被列入明文,这意味以后不守规矩的难度和政治压力要大大增加。

  中国作为当下碳排放量最大,甚至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碳排放还要继续增加的国家(中国承诺的是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离现在还有15年之久),面对这样一份带有法律约束力协议,似乎手脚大受束缚不可避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还是输了。

  那么,中国真的输了么?

  在云石君看来,并非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这就是一个平衡点的问题。

  尽管所有人都希望追求两全其美,但说到底这只是一种主观上的理想,具体到客观现实层面,环境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天然对立的——对工业化大国来说尤其如此。

  工业化创造财富,又必须导致污染产生,二者互相对立,但又不得不相伴相随——翻看历史,几乎所有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都曾经历过污染与发展并行的阶段——不管它们是否愿意。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治理者,在表面上都会坚持环境优先的论调——因为这是民众的普遍呼声,官方必须顺应民意。

  但治理者们同时明白,虽然这事儿是民众普遍呼吁,但一定不能全部落实。原因很简单:民众所谓的环境第一呼声,是建立在经济增长与自身财富增加速度不变这个前提之上的——但作为一个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这是不可能的。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现代化之前,如果真的把环境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那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萎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现实利益才是人的最根本追求。真要为了环境严重牺牲发展,到那时,今日的所谓环保斗士,转身就回成为抨击治理者无能的开路先锋——而且,鉴于人民在现实利益方面的神经注定更为敏感,所以届时他们的不满将更加猛烈。

  人民需要的是两全其美,但现实决定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治理者能做的,就只能是口是心非。所谓口是,就是在官样文章中,依然要坚持环境优先的论调。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只能另行一套,寻找污染与发展的平衡点——使环境污染不要超过民众忍耐的极限就可以了。说白了,这事儿就是表面上追求“最好”,但实情决定,只能满足“最不坏”。

  只不过,虽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现阶段不可能根本消除,但其中平衡点却在不断变化,工业化早期,发展之紧迫性远胜于环境保护,此时平衡点,则更注重于经济效益;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当财富积累已到一定程度,此时平衡点自然就会慢慢向环境靠拢——也就是说,在谋求发展与环境的平衡时,环境所占的分值将越来越高,工业化越成熟,平衡点向环境的偏移更加明显。

  其实平衡点的变化,不光体现在国家选择方面,同样也体现在个人选择上头。当个人一穷二白时,是顾不得什么环境不环境的,在几十年前,一份微薄的薪水,就能将大批国人拉近条件恶劣的血汗工厂;哪怕一份并不丰厚的回报,就能让人们对伐木毁林污染山河等生态的恶化视若无睹。

  只有当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有相当多摆脱基本生存困扰的人群产生,这种对环境的重视,才会在这些“仓禀实而知礼仪”的人群中产生。虽然就人数而言,现阶段这部分人群未必占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但由于他们居于社会中层以上,更有能力影响舆论,所以他们的声音获得了加乘效应,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治理才逐渐成为主流认知。

  平衡点在变化,国家战略考量自然也会随之转移。如果这此协议这诸般成果是放在京都议定书时,甚至哪怕是在6年前的哥本哈根峰会时,那对中国来说确实是巨大的失败。原因很简单:那时候的中国平衡点,还更多的偏向经济发展这一端,一旦接受这种高强度的约束,中国自然免不了要大出血——毕竟那个阶段的中国还对碳排放仰赖颇多,承担不了受约束的损失。所以那时候的中国,态度免不了有些消极。

  但今时不同往日。今日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然过半,转型升级业已开始,虽然短期内已依然摆脱不了高度碳排放,但转圜空间已然大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立马减排,而是达成一份需要10多年逐步落实的减排协议的话,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这样协议的诸般高标准,并不符合当下的中国实情,但考虑到这些标准是在未来逐步生效,而且这种生效的周期,与中国自身平衡点转移速度大致匹配,所以这种建立在未来十多年基础上的协议,不会对中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还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也正因为如此,这次的巴黎协议,才会取得重大突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也谈不上输。
  当然,这只是从宏观层面来评判。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美欧也不会花这么大力气来对中国施压,更犯不着去搞出什么雄心壮志联盟——明摆着中国已经具备了规避能力,那美欧这么费尽心机又为何来?

  所以,关于这场气候政治的博弈,其实真正的着力点,是在操作层面。具体来说,虽然在宏观上,中国已具备了规避气候政治压力的可能,但说到底这也只是一种可能而已,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期许之上的。

  既然是期许,就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中国能够按部就班,那当然能够化解;但如果中国在这过程中出了岔子,那麻烦就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如果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出于维稳考虑,有必要暂停甚至中止减排进程——甭管大家平日里高呼什么共同利益至上,但自家利益永远是放在头一位的。就算节能减排是普世的政治正确,但也不可能指望某个国家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而让自己牺牲太多——对有资本有底气的大国来说尤其如此。

  但这样一份具有约束性协议的出台,会使中国陷入不进则退的莫大风险中——如果中国出现困难,再想通过放缓减排来度过难关,就会面临天大的外部压力。在国家已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再加上外部的强力施压,中国的处境自然会更加不妙,很有可能在内外交困下不得不放弃最有效的自救手段,只能坐视国运由盛转衰。

  通过这番解释,大家想必就已明白,中国的此次过关,实际上是以削弱自己未来十几年的风控能力为代价的。如果没有风险,或者风险不大,那中国崛起或可以不受此次协议影响;但如果一旦风险产生,那这份协议,就会成为火烧浇油,中止中国战略崛起,甚至将其引入下滑通道的催命符!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其实就是一个套。但内部雾霾漫天和外部列国施压的情况下,中国又必须往里钻。

  既然减排协议乃大势不可违,那么中国能做的,就只能是在减排协议的大框架下,针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随之而来外部约束,尽可能的做一些预防措施。

  那么,中国做了哪些防范措施呢?体现在《巴黎协议》中的,既是“最迟2020年实现发达国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应对气候变化”,而在协议之外的,则是早先设立的200亿人民币气候变化南南基金。
  这两项各有针对性。第一条,虽然这每年一千亿美元的巨款,是发展中国家共同争取的结果,但很明显,没有中国这个天字第一号发展中国家的出手,就凭那一帮子虾兵蟹将,是不足以让发达国家吐出这么大笔好处来的。

  而中国此举,在确实为环境治理出力的同时,其实也是针对美欧将来可能出现的趁你病要你命,所做的防范布局。

  每年1000亿美元,这可不是笔小数目,要西方白白掏这笔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执行过程中带上附加条件,它们多半也不会如数掏出。而以美欧的实力和江湖地位,就算它们反悔打折扣,说实话发展中国家也没什么办法能逼其就范。

  那这项条约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意义。

  说白了,任谁打心眼里都不愿白白往外掏钱。所以,不管这个数字定成多少,西方在执行过程中,肯定都会打折扣的。既然如此,那就得漫天要价着地还钱。先白纸黑字的写出一个天文数字,将来就算免不了讨价还价,谈下来的数额,依然会比一开始就定个“理性”数字所实际得到的要多。

  而放之于中国,这也有两层好处:首先,争取到发展中国家的好感;第二,也是最关键的是,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国际压力预埋下博弈的资本。

  这是怎么说?

  其实,所谓的国际压力,说白了就是美欧的压力——没有它们带头,其它国家能把中国怎么着?又敢把中国怎么着?

  而对中国来说,如果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以至于不得不中断减排进程,届时美欧拿着巴黎协议趁火打劫肯定不可避免。

  既然协议已经签了,想赖掉当然不行。这也就是说,中国这场危机应对中,会天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那这时候中国该怎么办?解释困难肯定没人听,一味耍横更是会让自己陷入孤立。在这种绝无可能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情况下,中国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美欧一起拉下水。

  而这个每年1000亿,就是最好口实。如果中国发展顺利,那么你美欧每年1000亿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中国可以酌情考虑是否打马虎眼。但如果中国落了难,你们又想拿《巴黎协议》来落井下石,那好,届时我就把这笔欠账揪出来,作为反击的口实。

  你们美欧要硬逼中国?可以,先把欠账还上。不把每年一千亿美金的欠账补到位,那你们自己就先违反了协议,又还能有什么资格来说中国?

  说的不好听点,1年1000亿这个摆明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就是中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把水搅浑的一个筹码。凭着这一手,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大家都来比烂,谁也别想拿着道德说事。

  而第二条,设立南南气候变化合作基金,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

  其实,气候变暖究竟是否是因为碳排放,这事在科学界本身就有很大争论——毕竟地球本身就有冷暖变化的周期。之所以这样一种未经科学论证的因果逻辑,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甚至提升到世界政治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各自利益需要。

  发达国家自不必说,无非是想借此阻断后发国家,尤其是后发大国崛起之路,以使自己在国家食物链条中的优势地位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而对那些中小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那些真的是极端危险的小岛国,基于求生本能,对任何一个可能挽救自己的机会都不放过——甭管这个机会是否被科学论证;真正占大多数的中小后发国家,它们搅合进来的目的,绝不单单是为了一个气候,而是要抓着这个把柄,向那些工业国——也就是有钱的国家要钱。

  以前,这种要钱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谁叫这世界就他们有钱呢。而这种目标设定,当然也符合中国利益。所以中国得以拿着历史排放这个大杀器,领着一帮穷兄弟一起寻发达国家晦气——中国或许不在乎这点钱,但能通过这种手段,拉起一个阵营,抵御西方压力时也就更有底气。

  但问题是,现在世道变了。除了西方,中国也有钱起来,也成为穷兄弟的觊觎目标。

  对那些后发小国来说,西方的钱是钱,中国的钱同样是钱。反正只要能搞到钱,拿谁家的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盟主“地位就不稳了,西方国家同样可以拉着后发小国,来找中国的麻烦。这种变化反映在气候政治层面,就是传统的发达——发展中国家的二分法被打破,美欧一举拉拢79个发展中小国,打造出所谓的“雄心壮志联盟”。

  这就让中国比较被动了。虽说这些后发小国也并非真心要跟美欧走到底,甚至说直白些,它们不过是打着两头通吃的主意。但即便如此,相较于以前发展中国家齐心杯葛发达中国家的局面,中国的处境也已变的艰难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设立200亿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就有必要了。虽然与西方的每年一千亿美元相比,200亿不值一提。但谁都知道,1年1000亿是镜花水月;而这200亿人民币却是已经掏出的真金白银——而且以中国的风格,还极有可能酌情加码。靠着这份真金白银,多少还是能够起到打发的效果,以避免“雄心壮志联盟”的坐大。

  当然,不管是要西方掏的1年1000亿美元,还是中国的减排承诺以及南南合作基金,这所有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只不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中国来说,既要打造碧水蓝天,但也不能因此而使自己被束缚手脚——让气候问题变成西方遏制自己的筹码。说白了,环境治理是必须的,但环境治理的主导权,不应该旁落到他人手中!

  但是,主导权握于己手,这只是出于主观层面的政治考量。而环境治理必须有赖于全球合作,这是由客观实情决定。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唯物原则,任何政治行为都必须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所以中国不得不将部分主导权让出到所谓的国际社会这个层面——而国际社会由美欧势力主导的格局,又决定了这种做法,会使中国陷入极大的风险。

  为欧美借环保之名避免气候政治之实,中国在确保环保治理大方向的前提下,通过一些手段,反过来给美欧也预做一局,再对后发国家稍加支持,如此一来,便足以确保不会被协议绑架,为自己的将来留下了最大程度的转圜空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3 15:46 , Processed in 0.1093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