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8|回复: 1

冉学东:政策性金融为何总是成为唐僧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4 14: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近日国务院下发了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总体精神是坚持政策性的方向,这是对前几年商业化探索的一个修正。政策性金融在中国目前阶段非常必要,商业性金融总有许多失灵的地方需要填补,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过度政策化的弊端。由于激励作用有限,监督不够,以及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划分不清,往往让政策性金融最后成为唐僧肉。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为其设置制度,实行严格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员工的激励应该参考公务员的晋升和奖励制度。

  经过多年的酝酿,关于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出来了,结果大家发现,中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都是齐刷刷的退向了政策性金融。在我们一般的概念中,所谓改革,一般都是要向市场化迈进,这次名为改革,却都成为政策性的,这怎么算改革呢。

  当然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在市场经济中,金融一般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商业性金融,一种是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就是吸收公众资金,然后通过银行中介贷出去,企业在盈利的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也盈利,商业性金融唯一的经营激励就是利润。

  而政策性金融却不是,他是利用财政资金,比如农发行和进出口行,或者是用国家信用去发债,比如国开行,本质上是准国债,资金其实还是国家财政的,因此成本极低,零风险,然后贷出去给商业金融缺位或者弱势的领域,但是从长期看,从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看,又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这就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他执行的是政府意志,是用金融的手段实现国家的目的。当然利润就不是主要方向,而是公益性的社会性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商业金融的激励是利润最大化,政策性金融的激励到底在哪里,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就会让政策性金融成为唐僧肉,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金融体制下,政府体制下,缺乏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环节,就可能形成银行员工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合谋,把政策性资金当做唐僧肉。这里边的道德风险很大,而且在在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屡见不鲜。

  不仅仅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大量的不良资产,而且在地方政府和一些国有企业看来,政策性资金既然是政府的,那就意味着可以没人负责,可以随便花,可以不用归还,这就是过去中国政策性金融的情况,这种趋势甚至在国外也是如此,国开行境外贷款甚至成为他们猎食的对象。

  但是在中国目前情势下,政策性银行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政策性银行,由于体制使然,商业性银行也搞不好。比如2009年时期的四万亿,为了抵御华尔街金融危机,政府监管机构逼迫商业银行放贷,对政府的投资搞配套,最终那年导致了天量信贷,这就是混淆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业务的界限,让商业性金融承担了政策性功能。

  商业性金融承担政策性功能后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是,许多项目没有商业价值,比如地方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大多都是公益性项目,没有现金流支撑,加上没有透明的监督,腐败严重,资金浪费厉害,最终形成大量债务和不良资产。

  所以是政策性的就是政策性金融做,是商业性的就由商业金融做,泾渭分明。但是在中国这两者就是分不清,比如前几年政策性银行就抢商业银行的饭碗。为什么,因为他们想要获利,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时候,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他拿着财政资金,或者以政府信用拿着低息的债务,然后做商业性项目和商业银行竞争,肯定是不公平的,商业银行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改革的目标并非要政策性还是要商业化,而是如何政策性,如何在政策性和商业性项目之间划分界限。对于越界行为如何防止,而政策性上亏损的业务,谁来买单,政策性业务成功的项目,对于政策性金融的领导和员工如何激励等等,最关键的是建立长期的监督制约机制。

  笔者认为,对于政策性银行应该实施严格的监管,这个监管并非高成本的政府监管,而是让他采取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学习上市公司,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既然是纳税人的钱,那就要向公众负责,你的财务信息,你的经营状况,要定期并密集的向公众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和压力。

  最后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政策性金融的员工如何激励,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政策性金融既然是保本微利,那就不能让政策性金融享受利润,利润要悉数上交国库。政策性银行的员工采用事业编制,享受与公务员相通的待遇,其激励措施,比如奖金、晋升等措施也等同于公务员。也就是政策性的就纯粹政策化,商业性的就纯粹商业化,不要骑墙。

  笔者还认为,在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行,商业化盈利越来越困难的时候,市场化机构处境会越来越难,而体制内的政策性机构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反而没有这样的压力,他们当然愿意回归体制内。这就是为什么以前几年政策性银行既要抢政策性项目,又希望自己商业化的原因,因为挣钱啊。现在不挣钱了,大家都躲到体制内,吃财政饭了,这不是好现象。

  因此,政策性银行规模不能过大,既然你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市场化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搞那么庞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目前的三大政策性银行不能简单回归政策性,而是要精细处理,能商业化的板块,尽量抛给市场,让他们在市场大潮中创业闯荡。而许多的确需要政策支持的板块,比如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的担保体系,比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境外的政策性贷款和投资等,这些商业性金融不能做,做不了的项目,可以保留政策性。

  下一步,政策性银行如何监管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4 15: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观点:“所谓改革,一般都是要向市场化迈进,这次名为改革,却都成为政策性的,这怎么算改革呢。”
核心观点就错了!市场只是手段之一,怎么成了目的?

后面的文字不用看了!又暴露了砖家的立场!
可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8 19:39 , Processed in 0.2034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