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74|回复: 1

蔡定创:股市伪市场论将必然导致股市崩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9 13: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股市如此多的问题,就如沉疴重症。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其实问题大家都很清楚,我国存在一个强大的股市发行利益集团,发行利益集团利益所至,是股市各项制度扭曲的根源。
  
  股市建立的前十年,股市服从国企解困的需要,各种基础制度,特别是发行制度就开始向便于圈钱倾斜,例如,将上市门槛设得比较低,主要靠证监会的审批来把关。这个时候股市就已经成了唐僧肉,从中央到地方,准许上市就成为政策优惠的措施之一。例如,直到2011年的温州金融改革,中央给的政策中就有为中小民企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改革后允许上市这么一条。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我国经济的各方面都存在资本金不足,通过股市集资后,也能使一些企业有迅速做大做强的机会,因此,此时的股市集资也的确使部份企业取得了较好的集资效应,特别是产生了一批行业垄头企业,股市的融资对股市的价值增殖是正面的。例如,一直到2007年为止十七年股市总融资2万亿元人民币,取得的市值最高为24万亿,最低值7万亿元,中位值约16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股市每融资一元,股市的价值效应是8元,股市的价值放大效应是8倍。
  
  因为我国在发生产能过剩之前,股市融资总的来说是有价值放大效应的,有这个成绩存在,这个时候股市一直存在的圈钱问题就被一些能从发行中获益的利益集团有意地被掩盖了。圈钱的成绩更是有意地放大了。股市就是发行,伪市场化发行理论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被鼓吹出来了。发行中的利益后门比比皆是,证监会的监管视而不见,将监管视线引导到一些并不是重要的方面,而创业板股票发行前的与发行相关人员突击入股、造假入股,由潜规则变成了公开的行动。多少权力由此变换成了创业板中发行股票。由此制造了天价发行创世界历史记录。
  
  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明显己进入由生产过剩转为资本过剩的新时期,股市中上市企业所在的各个行业都己经开始发生产能过剩。与此同时,通过危机的过程中小企业由遍地开花到兼并与集中的过程也己经开始。在发生产能过剩后,中小企业的通过兼并与集中,形成行业的龙头或骨干,再围绕骨干企业形成一些配套的企业,这是产业现代化必须要走的一个过程,也是企业内生生产效益提高的一个必要步骤。恰恰在这个时候,管理层除推出了中小板外,又再次推出名为科技创新,后来的上市企业证明实际上是假的科技创新的创业板上市,业界也普遍地将其评价为又一个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融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仅2010年一年就融资约1万亿元人民币。这种投融资速度,严重地加剧了股市中各行业的过剩程度。由于普遍的产能过剩,上市企业本来没有可投资的项目,为了上市常常编造项目,而按照上市制度,既使编造的项目一经审批也要将投资进行下去。许多企业上市融资后,钱多到都不知如何地花,没有地方可投资。这种为上市而设的投资,对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效益成本损落,不仅仅是股民的损失可衡量的。
  
  股市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一方面加剧了我国的产能过剩程度,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国在行业兼并与集中过程中变得更困难。因为有些本应被兼并的企业可以从股市获得资金来维持。我国企业的效益与产品质量上不去,不能不说与这种错误的股市所造成的外延的投资有关。企业所想的不是如何通过技术改造、科研创新、改进管理赚钱,而是如何地设计上市骗钱。有许多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原来就是这样为上市而设计出来的。股市实际上就起到这种毁灭我国产业的激励作用。
  
  说创业板是假创新科技板,不仅是因为众多创业板的现实所证实,在当代社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条件下,企业要获得创新科技,都不是微软时期,或者是说一个产业发展初期仅凭着几个人的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有行业垄断优势的企业拨出大量的研发经费,在大的团队协作条件下才能获得的。我国创业板中的所谓创新科技,几乎都是复制、拷贝来的,并且大多数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它除了加剧产能过剩外,没有任何别的功用。
  
  在产能己发生过剩的条件下的股市,客观上要求必须转型,以集资为主的外延投资的股市必须要转为己上市公司如何提高效益为股民创生价值的股市。这是一种股市质的转型,它是与我国国民经济内需驱动转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客观上是要求同步的。更主要的是,股市绝对不能成为产能过剩的制造者。如果股市制造产能过剩,股市就等于是在自己埋葬自己,因为产能过剩不仅会使增量的外延投资泡汤,也会造成同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业绩低下或企业倒闭。股市由于自己的发行而毁灭股市自已的价值,造成股市越发行股市总价值越低。前面我们大家都己看到产能过剩前与产能过剩后的股市融资效益对比。2008年以前股市每融资1元钱,可获得8元钱的价值放大。产能过剩后的2008年至今不到五年时间,股市总融资超过了2.4万亿元人民币,股市总市值不是在增加而是减少。股市2007年与2009年上证指数3400点时都达到了24万亿元,在融资超过了2.4万亿元人民币后,股市市值反而降到20万亿元左右[笔者截稿日2012.09.3],股市融资负效应十分明显。
  
  股市为何能如此地不顾产能过剩与市场的承受能力疯狂的发行融资?前面己经讲过了,发行利益集团有着巨大的股市发行利益后门是根本原因,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与我国在宏观经济理论、证券市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严重缺失有很大关系。主流媒体与主流经济学家都在重复着那些由利益集团为利益需要而编造出来的伪市场化发行理论,而社会上正确的理论与观念不可能在这些受证监会控制的媒体中被宣传。在这些错误的理论指导下,整个社会也分不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不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普民大众不仅不能对这些错误的理论与观念进行抵制,反而养成了一种全社会性的投机心态。大家都想从利益集团所设计的渠道与陷井中获益,例如炒新打新,炒垃圾重组股、超短线操作等等。
  
  正确的股市理论的缺失后,其中,最能满足发行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具有欺骗性的理论就是股市发行市场化理论。它有二层含义:
  
  其一是股票的发行价格由市场决定。其含义就是,投资者本身会对所发行的股票价值做出判断,价值高的给高价,价值低的给低价。同时,股票发行价格的高低还会受到市场资金量的调节,既当市场投资资金多的时候,争抢的人多,自然就发出高价,当资金少的时候,自然就会买出低价。现在创业板发行价如此之高,表明是市场股票稀缺,因此要加大发行。
  
  这是最具有欺骗性的理论。这在西方国家,通过严格制度保障这种通过价格进行调节的股市发行理论,也从来没有单独地使用过。但是,在我国股市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国存在一个不以通过炒股的盈利收益来计算基金收入、基金经理的收入的公募基金,公募基金是以基金规模的数量比率提成来计算收益的,也就是说,基金买卖股票是否赚钱与基金、基金经理并不是直接的关系,不管基金买卖股票是否赚钱,每年根据基金规模固定拿提成。而公募基金与股票发行代理的券商又是儿子与老子的关系,券商负责的IPO,有发行费、超募提成费,发行前的各种名义的突击参股利益等等,也就都有一个如果IPO发行价越高,获利就越多的利益机制。那么,不仅是发行方可以通过贿赂基金经理以获得较高的发行报价,而且,负责IPO的券商也会要求自已旗下的基金去顶高发行价。或者是采用隐蔽一些的方式,形成利益同盟,你负责IPO的发行价由我旗下的基金来顶,我负责的IPO的发行价由你旗下的基金来顶,更有美女公关,五花八门的利益提成等等腐败,让公募基金来顶高发行价。上市公司什么价值不价值,通过包装能蒙混一至三年就行了。因此,各种离谱的发行价格就这样出来了。这哪里能看到前面所说的市场通过股票价值与市场资金数量调节股票价格的影子?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IPO发行券商由公募基金和自己旗下的各种基金去顶起或炒高自己或利益联盟中的股票发行价,权力资本通过突击参股利益、超募提成利益、高价发行利益、发行中的各种手续费,公关费等等,这些巨大的利益都流入了极少数仅靠股市发行就能获利的发行集团利益者手中,公募基金如果因买入或炒作而发生亏损,承担亏损的是基民们。要命的是,通过制造产能过剩、负财富效应、股市信用丧失等。有资料统计,从2009年以来,股市每募金1元,股市下跌市值就要损失12元。
  
  在如此的利益机制下,只有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既使是任意的垃圾股,只要一进这个发行市场,都可发行出100倍市盈率的高价。在这个充满利益后门、腐败与贪欲横行的市场中,市场能起调节作用吗?一些人所说的市场调节机制在哪里?
  
  其二是股票发行数量由市场决定,发不发新股由市场说了算。也就是说,当只要发行者愿意卖,市场上有人买,就应该发下去,一直发到没人买该股票、发行者因为价格低不愿意卖出为止,市场就会自然没有股票发行了。
  
  这也是最具欺骗性的所谓市场调节理论。
  
  上面我们己经讨论了在我国股市由于存在着公募基金利益后门问题,价格是腐败价、发行人制造出来的价格,不可能形成反映市场真实需求,任何垃圾股都有办法发出高价,因此,是价格高不高的问题,怎能有发不出去的问题?还有几个原因会使得发行者会不惜任何价都会发行:
  
  一是因产能过剩,企业资金处于十分困难,不通过发行募资企业就会倒闭,这种情况下的发行企业会接受任何的发行价,不可能因发行价低而不发股票。
  
  二是通过包装财务造假,实际上任何外人都不可能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表面上看企业很好,真实情况可能就是垃圾。例如业绩问题,不仅仅是可通过财务方法,由关联方、甚至是控股东自已,也可以找一家(注册一家)与自己不相的企业,将本企业的产品全部买下,业绩就实现了,需要等到发行上市后,才将募集来的钱归还这些欠账,而且象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象这样的企业一旦批准上市,也不存在因发行价低而停止发行的问题。
  
  三是因为上市通关,需要花费几千万的公关费,这种上市成本压力也会使己通关的企业不会考虑上市发行价格。
  
  四是越是垃圾企业,越是没有前途的企业越急于上市,这些企业上市也越不会考虑上市价格。
  
  因此,发不发新股由市场说了算,实际上的情况是不仅没有真正的市场会说话,而且既使是市场会说话,也是一种负向的激励机制。
  
  所以这种发行市场决定论,早已各方面痛斥为“伪市场论”。它所产生的危害不仅仅是制造了上面所说的产能过剩、负财富效应,甚至远远超出人们已经想象到的范围。如下一种情况就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
  
  由于公募基金、券商主导的其他基金都将能动用的资金用于打新、炒新,越来越多的IPO对资金的需求,基金只有抛售老股票,将钱用于顶新股发行价。银行是中国最赚钱的上市公司,在2012年中期业绩公布后普遍市盈率己经降到5倍以下,在倡导并且最需要价值投资的中国基金,却仍在继续抛售。人们不好理解,更有一些人将己经降到5倍以下市盈率的银行股票,也说成是没有投资价值,却不知道这完全是由于证监会不顾市场承受力滥发股票造成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券商所控制的基金,需要用钱去顶IPO发行价,买入后新股后,有些资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出来,越来越多的新股发行,压住的资金与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只有不惜一切地抛售老股票,也当然包括银行股。
  
  由此就造成了中国股市上十分奇怪的、人们根本不能理解的现象:一方面年年高收益的银行股,市盈率己经低到4-5倍以下,却还在遭受抛售(2012年9月又遭受再一轮的抛售),另一方面新发行的创业板股票市盈率高达100倍、80倍,各种公募基金、理财基金还在竞相购买。难道这些人真的都失去理性?根据证监会的数据表明,2011年底,基金公司持有的银行股流通市值仅占全部上市银行总市值的3.7%,占上市银行流通市值的4.9%”[i]。这是一种严重的价格扭曲。股市滥发的结果不是表现在新股价格走低,而是表现在蓝筹股,特别是银行股价格低到不可想象的地步。这就是说中国股市的滥发,既使股市价格体系完全崩溃,银行股送人都没有人要之时,只要经过证监审批的那怕是垃圾股,也不会存在发不出去的问题。这就是发行利益集团所鼓吹的由市场化控制发行的真实情况。
  
  银行股5倍以下的市盈率,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外资以这个价格收购中国的银行股,中国不仅又将遭受一次巨大的财富流失,中国的金融也有被外资控制的危险。
  
  据报道,2011年以来,外资就表现了对中国股市的强烈兴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7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获批投资A股,尤其是2012年又有41家QFII获得A股“入场券”,占近十年来获批QFII总数的23%,增速超过以往任何一年[ii]。为了将新股发行进行下去,一些官员甚至动员外资进来购银行股。而基民们的手中股票构成却是一把在产能过剩的危机中挣扎的真正垃圾股。
  
  所以说,在当前中国证券市场机制下,所谓市场决定发行理论,不仅会导致整个股市崩盘,也是断送中国发展之路的理论。中国股市必须悬崖勒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13: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2 16:09 , Processed in 0.1088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