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77|回复: 0

徐绍峰:为何又是“定向调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2 15: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近岁末,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银行体系资金面持续紧张,短期利率出现波动。

  12月17日,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全线上涨,7天回购利率大涨42bp至4.03%,14天、1个月回购利率双双上涨51bp之多。18日,银行间市场利率继续走高,盘中7天期回购利率涨至逾10个月高位,较前一日涨幅达200基点,午间报7%,随后稍有回落。19日,7天期回购利率早盘飙升154个基点至5.94%,本周已累计上涨213个基点,创2013年6月20日以来最大涨幅。

  货币市场利率的此番异动,源自正在到来的12月底,不仅是岁末、季末、月末三个时点的同时叠加,更与2万亿规模打新潮来临、近期人民币贬值带来资金外流压力、前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到期等诸多因素纷至沓来有关。

  面对短期流动性的异常波动,市场普遍预期货币当局会动用降准“巨斧”,以有效缓解资金饥渴,上周三银行股大幅飙升即与此预期有关。然而,预期中的降准未现,等来的却是:一方面,货币当局在12月18日继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这已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连续第七次暂停,由于上周公开市场无正、逆回购和央票到期,这使得上周公开市场实现零净投放/净回笼;另一方面,相关消息显示,17日,货币当局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部分银行提供短期资金,同日,还对部分到期的MLF进行了续做,各家银行续做的MLF比例各不相同,50%、80%和100%都有,主要依据信贷投放量确定续做量,多投放贷款多续做。虽然此次SLO和MLF的具体操作金额、期限和利率,不得而知,但操作本身却非空穴来风。因为,此前无论是8月份传闻的货币当局通过PSL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了1万亿元资金额度,目前已获官方证实,还是9月市场传闻央行开展MLF操作,向五大行投放基础货币共5000亿元,以及10月央行向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投放基础货币共2695亿元,后来也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获得证实,这些均表明此次操作并非捕风捉影,也表明货币当局目前依然采取定向调控方式,对市场进行“松紧适度”的流动性调节。

  为什么不降准,而继续采取定向调控方式?

  首先,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明年将“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既然“强刺激”的货币政策边际效果明显递减,那么,在降息效果尚需时间观察和评估的背景下,降准这一具有强刺激信号的“巨斧”当然不会轻易动用。呼应明年“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的政策取向,货币当局不仅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以配合周四招标的6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这也是上周向市场注入的600亿元流动性,而且,通过SLO和MLF的组合操作,既平滑短期资金波动,对接财政存款,让年末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平稳,又确保MLF到期后,不会扰动银行体系的中期资金安排。而选择部分而非全部续做MLF,抽走部分中期流动性,防止流动性泛滥,正是对“松紧适度”货币政策的准确拿捏,意在为下一步货币政策操作留下空间。

  其次,11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此时如果在降息之后迅速降准,不仅这个货币政策组合释放出的宽松信号过于强烈,容易强化市场宽松预期,而且过于宽松的流动性,也容易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因为,人民币贬值可能导致资本外流,而目前中国经济恰恰需要资金促进经济增长。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卢布飞流直下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不仅关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关乎改革所需要的稳定的金融和货币环境。鉴此,年末虽然资金紧张,但SLO和MLF的组合操作足以应对。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选择定向调控而非大水漫灌式的降准,与我国经济基本面正在发生的转折性变化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大难题。不过,细心的人已注意到,近期股市上,钢铁股飞涨,水泥股异动,铝业股也屡有表现。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股票,何以纷纷走强,难道是游资恶意炒作?当然不是。由于货币当局持续坚持定向调控方式,对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供给,采取“压”的方式,对“三农”、小微企业以及一些关键环节和重大领域的投资资金需求,采取“保”的方式。有保有压带来的是,产能过剩行业开始出现积极变化,表现为:一些没有能力盈利的企业开始逐步退出市场;一些无法扩大产能的企业,开始压缩产能;一些行业内的佼佼者则顺应经济发展潮流,产品开始实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由于供给端收缩,以至于虽然经济始终波动下行,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其盈利状况开始却大幅改善。显然,这是定向调控的成果。要保持这一成果,并使之全面开花,就必须保持货币政策定力,继续实施定向调控。若大水漫灌,一些本已打算退出市场或已准备压缩产能的企业又将获得喘息机会,甚至死灰复燃,定向调控成果或将前功尽弃。

  有人认为,货币当局当前之所以不选择降准,是因为担心降准释放的宽松信号,将会刺激虚拟经济泡沫继续膨胀,使更多资金流入股市,造成实体经济失血或融资成本上升。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不过,尽管资产价格快速飙升,会让货币当局在出台相关政策时有所顾忌,并且货币政策兼顾虚拟经济变化,本不奇怪,但目前显然不是政策重点。虽然降息之后金融股特别是券商股的表现,令人瞠目,最近股指的快速上行,也引起有关方面关注。但搞活而非打压股市,以便为注册制顺利实施保驾,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护航,当是政策主流。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企业融资中直接融资占比超过70%,而我国目前占比还不到10%。直接融资比例过低、渠道过窄,已成为我国小微企业成长的明显“短板”。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日前就明确表示,经济步入新常态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竞争性金融体系,首先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股权融资的比重

  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所带来的低通胀和低利率环境,给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巨大机遇,也给了货币政策更大的操作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定向调控”作为“松紧适度”最优选项,有利于优化融资结构,缓解企业杠杆率较高的问题,促进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显示了货币当局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智慧和理性,也彰显了货币当局在市场噪音下的冷静和定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4 19:50 , Processed in 0.0937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