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49|回复: 0

张平:美联储加息了,中国央行加息的时机到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1 09: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是时候考虑如何以及何时退出量化宽松的问题了。

  虽然,周小川行长并没有明确表态,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也紧随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但过去几年的货币宽松政策已经结束了。

  自2016年底以来,国内市场的流动性逐渐收紧,各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出现了明显的“翘尾效应”,不过2017年春节过后,这种“年末效应”并没有随之消失。一季度以来,市场利率仍然在逐步回升。特别是3月中旬,美联储宣布第三轮加息之后,我国央行马上通过逆回购、MLF等货币工具变相加息。

  不过,也有人担心,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如果央行加息可能会加重实体经济的负担。当前我国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1.5%和4.35%,看起来并不算高,但是有几家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如此低成本贷款呢?银行各种费用一加,贷款利率就会在7-10%,而委托贷款利率都在15%左右。所以,即使央行加息25个基点,对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成本相比简直是毛毛雨,况且银行未必会转嫁成本提高利率。

  对此,笔者认为,从国内外情况看,我国目前具备一定的加息基础。一方面,美联储宣布了第三轮加息,预计今年还会有两次加息动作。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贬值压力及资本外流进一步加大,所以适当的加息对稳定国内经济有利。

  另一方面,由于之前国内连续数年的货币宽松,导致我国信贷资源的错配,就是大量信贷流向虚拟经济,除了造成资产泡沫之外,而且还在资本市场里兴风作浪,对实体经济是百害无一利。所以,2017年央行若是能够选择加息工具,则会对实体经济更好的复苏有利。

  首先,房地产过度繁荣,会对国内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去年新增贷款中有45%是房地产贷款。2016年新增贷款里将近一半是房地产贷款,央行数据统计,2016年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7.9%,较2015年底的31%提升14个百分点。

  现在的状况是,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我国央行不可能再度放松货币政策,只能选择适度的收紧流动性,而大量的信贷资源都被房地产行业所占据,这就会使其他行业很难获得金融资源用于再生产再投资,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此外,由于房地产价格飙升,不仅使国内民间的消费能力长期被束缚,更关键的是,高房价会让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转嫁成本。所以,实体经济的回报率难以得到提升。而房地产对利息非常敏感,适度加息有助于地产价格的稳定或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

  再者,我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一直停留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就是释放再多的流动性也无济于事。而适当的加息,能够倒逼这部分空转的存量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现如今,银行之间大玩影子银行,互相利用同业存款套利,仅今年3月份到期同业存单1762批次共计1.59万亿,同业存款利率更是不断升高,已经突破4.5%高点,往5%的高度挺近。

  此外,还有更多金融体系内的存量资金,不是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在资本市场内兴风作浪。比如,某知名影星通过金融机构的加杠杆收购某上市公司,玩起了蛇吞象的资本游戏。还有一些激进的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背后也有理财资金的身影。所以,适当加息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有利于将金融机构内空转的存量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最后,加息能够使错配的信贷资源得到纠正,反而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内经济并不缺乏流动性,而是信贷资源发生错配。一些大型国企央企和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和特有渠道,从银行获得大量廉价资金,转一个身又把钱交还给银行,实现了无风险的套利,再通过其他渠道放贷给中小微企业,雁过拔毛,资金转一圈成本马上大幅提高。

  随着美联储加息、欧洲央行开始收紧货币,全球货币宽松周期已经终结。鉴于我国经济目前的形势,建议央行也可以适当选择加息。这既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遏制资本外流。更有利于通过提高资金成本的方式,帮助国内房地产去泡沫,并且将金融体系内空转资金逼向实体经济。信贷资源将得到更好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5-26 01:39 , Processed in 0.1562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