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09|回复: 3

杜建国: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开启“跨越式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3 11: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3月28日,总投资2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00亿元)的世界级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开工建设(存储器也被称为存储芯片,与逻辑芯片构成芯片的两大种类,像U盘、硬盘等都属于存储器)。该项目由中央地方共四方出资,在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新公司来具体实施。240亿美元,绝对是一笔大投资,展示了中国要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尽快完成“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壮志。

  “跨越式发展”,不是笔者的概括与描述,而是中国政府的公开宣示。众所周知,中国官方的行事风格一向讲究低调,“跨越式发展”这种说法是很少讲的。笔者第一次留意到中国政府表现出要在集成电路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图,还是在2013年9月,当时人民日报刊登了报道《马凯:努力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当时笔者在吃惊之余,也纳闷这一“跨越”雄心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落实。进入2014年后,清华紫光横空杀出,开始在国外大手笔并购集成电路企业,让人感觉到这一“跨越”表态似乎并非纸上谈兵。到2014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里面明确强调要“加快追赶和超越的步伐,努力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

  2014年8月18日下午,习总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用了一个跟“跨越”意义几乎相同的说法——“赶超”:“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这些需要“赶超”的重点领域,就包括“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

  至此为止,中国正式迈出了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那么,这一跨越式发展,有可能实现吗?

  先来看看跨越式发展的现有基础或出发点,即中国的产业现状。多年来,舆论总说过去中国的高增长粗放低效、有速度无质量、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匮乏,这其中被拿来做例证最多的,恐怕就是中国在集成电路产业或芯片产业方面跟西方的差距了。其实,过去中国的高增长并不粗放低效,中国的高端供给早已是实力雄厚(我已有多篇文章予以介绍,兹不赘述),而且,即使在饱受诟病的芯片领域,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芯片生产,大致分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几个环节,目前在绝大多数环节上,中国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初步甚至较高竞争实力的企业(数量较多,笔者不一一介绍了)。芯片生产各环节所需要的精密机械,光刻机环节实现了初步国产化,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环节,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而且开始占据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高端通用芯片领域,已有超级计算机采用了国产的龙芯。2015年美国商务部对超级计算机禁运英特尔“至强”服务器芯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马上对外宣布已有了自己的替代品。在高端服务器领域,浪潮集团已经挤掉了IBM,成为中国第一供应商,其产品也开始出口国外(在这一领域,浪潮要远胜有名无实的联想)。伴随着以3G、4G自主标准确立与推广为标志的中国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智能手机芯片业的实力也在同步提升(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更细致、更具有专业性的观察与分析,可参考“铁流”的系列文章)。

  可见,中国的产业基础已不再弱小。除此之外,现在在资金方面,随着《纲要》推出以及国家产业基金的成立,也有了保障。至于人才方面,通过自己培养的加上从国外挖掘来的,似乎也不是大问题。只要有了产业基础、资金、人才,再加上与较快发展的整体经济的互动,要在任何领域、包括集成电路领域完成“跨越式发展”,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方面的先例比比皆是,比如,在高铁、电网、5G通讯等重要产业领域,中国已经完成或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在雄厚资金支持下的集成电路“跨越”,其落实推进大致通过两个路径。第一个,是自主研发+投资生产,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武汉的存储器基地大项目。第二个,就是采用海外并购的方式获取生产能力与技术,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华紫光。近年来,清华紫光在海外的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大手笔,目不暇接,早已令全球所惊叹,对此大家都了解,无需笔者赘述。至于自己投资生产与海外并购,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最有实效,应该如何在两者之间分配资源,对此是见仁见智,而笔者专业知识有限,无力进行评论,宁愿静观其变。

  对于中国政府实现集成电路产业或芯片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心与实力,不少人似乎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2015年,紫光大举进入台湾市场,买下了数家封装测试企业,并放言可以买下台湾最大的半导体巨头联发科与台积电。联发科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紧追美国巨头高通公司的手机芯片设计企业,至于台积电,更是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企业,其对台湾经济的意义,从其市值一度达到台湾总市值的六分之一这一点上就可见一斑。张忠谋是台积电的创始人,在台湾与全球业界享有极高声望,就紫光欲并购台积电一事,他对媒体表示:“台积电目前的市值1140亿美元,要取得控制权需要持股25%以上,至少得花费300亿美元,相信很少有人买得起。”

  不得不说,从张忠谋嘴里听到大陆拿不出300亿美元这一说法,还是让我比较吃惊的,毕竟他是台湾最出类拔萃、且享有国际声誉的人物了。时至今日,台湾仍旧不合时宜地保持着俯视大陆的心态,“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七个陆客才吃一盘蚵仔煎”之类的荒唐言论还不时地被台湾学者、媒体一本正经地念叨着。看来,张忠谋似乎也未能完全免俗。

  像一个武汉存储器项目,就投资240亿美元,这距张忠谋的要价已不远了。以往海外并购中,比300亿美元要价高得多的企业,中国也“买得起”。比如,最近中国化工集团买下了全球第二大农业企业先正达,一下子就拿出了450亿美元现金,比张忠谋对紫光的要价整整多出来一半。坦率地说,今天对于财大气粗的中国来说,恐怕没有买不起的企业了,从埃克森美孚到通用电气,从波音到空客,从ARM到微软、英特尔,从大众到爱立信,只要对方敢出价。

  台湾对大陆认识的严重滞后,除了表现在看不到大陆已经有钱了,另一方面,恐怕就是低估了大陆进行产业赶超的雄心与能力。众所周知,过去中国电子产业不光缺“芯”,而且少“屏”。屏就是显示器,电脑、手机、电视都离不了它。进入二十世纪后,全球液晶显示(以及LED显示)领域,一度是日韩台三家的天下。大陆曾积极向台湾企业示好,但是台湾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回报。如2008年危机后,大陆曾组团赴台大量购买台湾显示器,以助台企渡过难关,但是之后,照样发生了台企与日企暗中操纵价格坑大陆的事情。再如,台湾总紧攥着自己的这点本事,一直拒绝与大陆进行合资生产。大陆方面呢,2003年起,京东方开建第一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此后,逐渐加大投资力度,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迅速崛起(目前京东方率先掌握了10K显示技术,并在合肥开建全球第一条10.5代显示器生产线)。京东方打开缺口后,国内企业如中电熊猫、华星光电、天马等也急起追上。目前,中国显示器生产已经超越日台,仅落后韩国,成为世界第二了。至于超越韩国,也只是一两年之内的事情。短短十余年时间,在显示器领域,中国就由“一穷二白”跃为全球龙头,这一点恐怕很少有人曾预料到。近期,日本昔日的全球显示器巨头夏普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京东方等中国企业压垮的。台湾也有舆论担心,若不与大陆在集成电路领域合作,恐怕将来会重蹈显示器领域的覆辙。

  如前所述,在资金、人才、产业基础都已经具备的条件下,再加上实际操作得当,那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除了上述因素,现在能够影响该跨越的进度的恐怕只剩下了一个因素,那就是中国经济的增速。中国经济若能止住下滑趋势,依旧保持较高速度增长,那毫无疑问会促进该跨越的及早实现(比如,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因素就是,经济发展快,中央地方财政就充裕,产业发展基金才有保障);如果经济还会进一步下滑,那自然会令跨越的步伐放缓。

  速度与质量,其实是不可分的。那种企图抛开速度单纯追求质量的观点,是不可行的,现实经济中只可能存在高速高质、又快又好,不可能存在低速高质、又慢又好。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毛泽东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早就在此文中,早阐明了数量与质量或速度与质量的辩证关系:“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这一判断,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原则或逻辑原则,它同时也适用于经济发展,也适用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3 22: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中国产业不断进步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8 0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制度设计是全球最优秀的,至少比美国欧盟强几倍,这已经或即将得到全球的公认。实力的不断拉近,引起美国的恐慌围堵就是证明。

  房地产是中国崛起的支柱,只要举全国之力维持房价30年不跌,中国就可以躲过【中等收入陷阱】,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用时间抚平房地产泡沫,到那时10万-15万/每平方的房子就已经很便宜了。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就会象日本一样,一蹶不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7 19:0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