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84|回复: 0

张平:谁该为每年60万人过劳死埋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3 15: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月11日,央视新闻报道称,过度加班又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有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前段时间,有首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迅速刷遍朋友圈。原因是歌词唱出了许多上班族的心声——过度劳累,透支健康。

  就在数据公布的前几日,苏州一个24岁的工程师,不抽烟不喝酒,无不良嗜好,却因为加班频繁而猝死。此外,34岁的成都小伙杨菲因过度劳累引发脑出血而不幸去世。生前,杨菲年轻力胜,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在大家眼中,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经常加班、24小时待命,身上的两部手机24小时开机,总是响个不停。

  “过劳死”从医学上解释,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而直接促成“过劳死”的五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实际上,如果严格按照我国劳动法的执行,中国也不可能沦为“过劳死”的第一大国。我国的《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另外,《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就通过了,然而近十年过去,在很多单位仍是一纸空文。对此,专家疾呼希望政府将劳动法真正贯彻下去,劳动者才不会累死过去。那么,是什么使劳动法保护措施无法落实呢?

  首先,一些国有企业强迫职工加班,早已习以为常。有位女网友表示,当会计的我,公司要求手机全天开机,要你到公司你就得到,接到税局突击检查,半夜2点打电话要求我们财务一小时内全部到公司,然后嘛就是加班,白天照样上班,晚上又继续加班到凌晨。单位强制加班,员工无法逃脱连续加班的噩运。

  再者,个人选择也很重要。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劳动者并非老板“摁”在桌板上猝死的。往往“团队评先进,员工哪能休”?“5+2”“白加黑”的是典型,主动休息休假往往被当做“偷懒”的表现。

  而从某些单位的考核制度上看,尽管“绩效考核”已经越来越人性化,但最终痛苦或舒适,依然取决于绩效标准本身。标准不合理,所谓的弹性工作制可能更加催生变相剥削,导致非自愿的“自愿加班”。

  最后,在一些以计件制为主的私营企业里面,很多农民工的收入总体并不高,大都是多劳多得,而为了每年能多寄一些钱回家赡养老幼,农民工不仅节衣缩食,还往往会不顾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以及双休日的规定,没白天没黑夜的工作着,早已严重透支了身体的承受力,这样的人以快速小哥、制造业熟练工人为主。

  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人因过劳死而离去,国内法律界也束手无策。“过劳死”的悲剧,我国法律上没有对疾病发作与工作之间关联性的明确规定,导致“过劳死”处于无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这种“过劳无责”又加剧了“过劳用工”的肆无忌惮。如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让他们避免在亚健康身体环境下,超强度的透支自己的生命呢?

  第一,从个人预防角度讲,有心脏疾病史,经常性整夜加班的人,一定要格外警惕。此时要调整你的心态,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放松自己,饮食方面多喝水,以水果蔬菜为主。此外,还要注意保持睡眠充足,并且通过适当运动来缓解压力,更不要在压力状态下喝酒、抽烟。

  第二,从政策保护角度来讲,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督促用人单位,按照我国《劳动法》规定的要求去贯彻落实。只有各方对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法规真正的重视起来,劳动者“过劳死”的现状才能缓解。

  第三,在法律上对疾病发作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性要有明确规定,让“过劳死”能够获得相应的赔偿,如果用人企业发现员工身患多种慢性疾病,还要继续让其连续工作超过10小时以上,用人单位就要受到相应处罚。而一旦出现过劳死现象,用人单位承担主要责任。这样企业就不敢再“过劳用工”了。

  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超过60万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会“过劳死”,主要还是社会转型压力增大,各行业竞争加剧,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那么如何让更多的鲜活生命得到基本的尊重和保障呢?只有个人、政府、企业的各方共同努力。把民众的工作压力一点点降下来,过劳死的现象就会鲜有发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00:49 , Processed in 0.0938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