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62|回复: 0

牛弹琴:现在的新华社,已不是原先的新华社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3 10: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很多朋友留言,说有一位叫曹林的评论员,批评你的文章了。

  曹评论员是这么说的: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最近的新华社,有点不像新华社》――是夸新华社的,夸他们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上的评论很及时生猛,简直是啪啪打脸,在新闻的追问陷入了困境的时候,新华社的犀利评论扮演了关键的突破角色。文章是夸新华社的,但听起来很像是高级黑。

  真是高级黑吗?

  其实原文不是那个标题,而是“新华社打脸啪啪啪:我们情绪不稳定”。大家可以点开看一下,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曹评论员的近视眼是大大的。

  当然,大家也别挑拨离间,曹林是好朋友,他和牛弹琴一样,都是来当新华社新锐青年决赛评委的,不同的是,他担任文字编辑记者新锐的评委,牛弹琴是新媒体人才新锐的评委。

  美其名曰评委,实则更是一个学习机会。但最大的感触,其实还是和曹林观点略左的。

  虽然新华社还是那个地方,收入仍不太高,压力仍不会小,赞誉和误解都不会少,但新华社已不是原先的新华社了——媒体传播的大环境变了,新华社在努力转变,大胆创新,一些作品也确实让人惊艳。

  几位新媒体人才的新锐,就是一个代表。

  【2】

  进入决赛的第一位候选新锐,是新华社福建分社的刘娟,一个文静清爽的女记者,但她首先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上面这幅照片,是一位救灾村支书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背影。村民们在山崖下找到他时,他死死地抱住一棵毛竹,早已全身冰凉。

  感人的故事。但坦率地说,现在有些笨拙的宣传稿,往往具有化神奇为腐朽的功力,过度拔高的宣传材料,让感人的故事也不再感动,更对不起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

  但刘娟另辟蹊径,她就选用“最后的背影”图片作为报道的突破口,讲述这位村支书的生平故事。轻盈但有痛点,新颖更不失凝重。一位村支书的形象,在人们口耳相传中成为永恒。

  上面的小伙子,叫杨依军,从事的是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报道。他今年才28岁,却已是新华社国内部最年轻的首席记者。今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刷屏的《习近平G20杭州时间》,就是他的手笔。

  牛弹琴总是认为,时政新闻是新闻的富矿,但时政新闻也总是隐藏着重大矿难的风险。看看各大微信号上每天多少被删除的文章,听听各大媒体心惊肉跳的笔误传闻,就可见一斑。但杨依军作品新锐的地方,就是既稳妥可靠,又不乏亮点,更广为传播。即使报道对象是总书记,但也能化繁为简、驾轻就熟,娓娓道来,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看后更产生共鸣。

  魏文彬,一个帅气的小伙,动画设计专业,在新华网融媒体产品创新中心工作。他的才华,可能是绝大多数编辑记者不具备的——他将枯燥的时政新闻,以动画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

  比如,政府工作报告,约两个小时,内容当然很丰富,但对普通人难免有阅读的难度,但动画解读,却可将长度压缩到两分钟,更加方便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大数据+动画视频,考验的是技术能力,也考验新闻梳理和提炼的能力。

  卢羽晨,一个全面的体育女记者。用她的推荐导师、体育部发稿中心副主任高鹏的话说:“文字记者出身的卢羽晨同志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对于当前新媒体发展态势有着独到见解。她通过业余时间‘充电’,学习掌握了轻应用、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拍摄等新兴传播技术,并在全国青年运动会、全国冬季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报道中进行大胆尝试,是一位具有采编、设计、技术等多种能力的新媒体人才。”

  一个词,全面。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得赛场、写得优良。用同台担任评委的壹读前CEO马昌博的话说,这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喜欢的员工,因为干什么都会很出色,他就很喜欢。

  能杀入决赛的这几位新华社新锐,显然都非等闲之辈。但名额有限,最后经过评委反复、再三、几度斟酌之后,杨依军和另一位女孩夺得了新媒体人才新锐的称号。

  那一位女孩子名叫陈子夏,应该是新华社最古灵精怪的一个了。反正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新华社记者形象,她肯定不符合。推送她的新华社江西分社总编辑刘菁就这样评价:每每看到新华社稿件里“逗比”而精准释文的漫画图解,看到全国“两会”报道中一些传统图片画面上的契合主题氛围的二维漫画改造,就仿佛看到子夏的影子。

  新华社最近的几个重大创新产品,比如,“红色气质”、“四个全面”,就有她的身影。如果你不熟悉子夏,可以再看一遍这两个短视频,这是原来你印象中的新华社吗?

  红色气质

  四个全面神曲

  【3】

  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新锐锋芒眼前一亮。

  这就是现在的新华社,很多地方,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但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现在的新华社,早已不是原来的新华社了。

  以陈子夏参与的“红色气质”、“四个全面”这种刷评级的短视频产品,尤其是后者的这种神曲风格,在以前的新华社是无法想象的。

  85岁的国社,依然冲在新闻创新的第一线。

  创新意识,有时是融入年轻记者血液的。

  比如,卢羽晨就说,她业余时间就自学,掌握了VR、无人机拍摄等各种新传播技术;杨依军说他在进行领导人报道时,有意识地选择更适合新媒体的写作模式;而魏文彬以“大数据+动画视频”形式重新解读新闻,则把新闻创新推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刘娟选择“一个背影”,看似很寻常,却凸显了她对于新媒体传播的见解和认识。

  创新,再创新;锐利,更加锐利。

  传统报道要出彩,新媒体展现要惊艳,评论更要犀利一锤定音。要求总是很多,薪水总是不多。这就是现在的新华社,当然仍有不足,但在努力向前。

  新华社还必须是那个新华社,不忘初心,勿忘人民,继续前进。

  新华社已不是那个新华社,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唯一的担忧,新华社的新锐青年,尤其是新媒体人才新锐,好几个评上后立马就跳槽高飞了,今年的几位新锐青年会这样吗?

  当然有一位青年说得也挺好:人才流动是好事,一个单位的人才,出去就能出大名,能挣大钱,也说明这个单位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5 05:04 , Processed in 0.23487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