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62|回复: 1

昊天经纬:《时事分析49》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5 13: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1:3月1日中国开启债转股置换
  中国官员表示,中国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将企业的不良贷款置换为股权。此举称为债转股互换,通常是破产前的最后一步。
  据路透社报道,新规则将会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新一轮基础设施产品和工厂升级投资提供贷款额度。借此,中国政府希望重振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活力。

  昊天经纬点评:作者今天将这条两周以前的新闻拿出来再给大家解读一下:

  中国开启债转股背后是逻辑有两条:

  一、随着中国从2015开始是刻意降低经济增长的步伐的展开,中国境内的大量企业在恶劣的大环境下已经是举步维艰,为了防止大规模倒闭潮的出现,也是为了防止大量的企业在黎明前倒下——即指大量的企业在中国即将“激活经济”之前倒下。中国开启了国家层面的拯救企业行动: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可以转换为银行持有该企业的“公司股票”——即债券转换为股权。

  对于债转股,作者想多强调几点:

  第一:这是国家层面的经济行为,但商业银行本身并不喜欢这种方式,原先如下:

  银行给企业的借款是债权,债转股后银行得到的是企业的普通股权:债权具有按时收到本金、利息的特点;其流动性可以其他预见并作为银行下一步借款的预期处理;

  股权投资的风险与债权不尽相同,股权投资的收益率很难被作为“银行流动性”来处理。

  相对于债权,股权投资的风险要大很多,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即将到来的大环境之下;

  企业倒闭了,债权可以通过拍卖企业的方式来优先实现银行还款;而普通股权根本没有优先功能。

  第二、但债转股属于国家层面的经济行为,作为执行中国最高决策层意图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恐怕不得不执行这个决策:

  1、拿到企业股权后商业银行恐怕并没有并没有“履行股东责任——参与企业管理”的经验和能力。

  中国在1999年也进行过类似的“债转股”的举动,但当时是按照“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国企职工下岗”的思路展开的,其规模和方式与今天即将展开的债转股不可同日而语。

  2、那么本轮债转股还有那些深层次的含义,作者给大家继续深入解读:

  二、债转股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国有化的过程:将企业股权掌握到国有商业银行手里,以完成如下战略目标。

  1、改造中国的商业银行:将商业银行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性银行”——即各位读者耳熟能详的“投行”——类似于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

  培养中国自己的“投行”是为了在将来的两极博弈中能够培养出与高盛、摩根斯坦利同一档次的“投资性银行”:这是构建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本位制为基础来构建自己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体系”的刚性要求——试想一下,如果中国连自己的巨鳄性投行都没有,那在将来的两极博弈中,中国一定会在金融层面吃大亏。

  注释:投资性银行的概念是兼具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共同属性的“载体”:如果各位读者再将中国打造投资性银行的行为与即将展开的“中国‘一行三会’合并成为超级央行”的新闻连续起来就全都通顺了:主管商业银行的银监会和主管股票市场的证监会将合并到银行旗下统一管理,就是为了打造中国版的高盛、中国版的摩根斯坦利。

  再给大家整理一个新闻,中国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一年以前已经拿到了“经营证券业务的资质”:

  想招商银行之类的商业银行,其上层集团本身就具备经营证券业务的资质——招商证券。

  三、给各位读者补充一点金融知识: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案规定了银行载体必须在“证券业务和存贷业务之间做选择”——即如果银行要经营证券业务,则就必须放弃存贷业务;如果银行选择存贷业务,则必须放弃证券业务。

  注释:此前,美国的银行在经营存贷业务的同时也可以经营证券业务。但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当局认为这种模式的导致经济大萧条罪魁祸首,所以立法予以取缔。

  1999年,这个《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被废除了,此后存贷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混合经营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四大投行的经营模式:

  投资性银行(投行)即可以经营存贷业务(商业银行的模式),也可以经营证券业务(证券公司的模式),投行就是两者混合经营——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威力:这是创造金融衍生品的基础载体。

  注释:中国也有限制存贷业务和证券业务混合经营的相关法律,但作者相信这个法律一定会想美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一样被废除。

  新闻2:2016年4月15日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6.7%创7年来新低
  央广网北京4月15日消息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一季度GDP增长6.7%。
  另据法制晚报,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一季度GDP增长6.7%,法晚记者梳理发现,自2009年一季度后,2016年一季度GDP增速创28个季度新低。

  昊天经纬点评:从2015年开始,中国就开始有意识的小调经济增长幅度,期目的和原理作者早在2014年就做过详细的阐述,相信一直阅读时事分析的读者应该有影响,作者在这里再次阐述中国降低经济增长幅度的两个目的:

  一、中国降低经济增长幅度,为即将到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做准备:

  1、如果欧美合体进入不可逆的状态之后,美联储必将进入“连续加息10次左右”的动作,此举必将抽干“全球各大经济体(尤其是没有国际性支付货币能力的南方经济体)的流动性”,从而引发国际支付危机,进而引发主权信用危机,最终触发全球金融危机。

  2、不同于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未来2年之内即将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美联储史上首次经过前后“三轮量化宽松(即美联储公开印钞票)”后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威力必将是是近50年来最强大的一次:

  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不过是即将到来的这次金融危机的“预演而已”: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最高决策层都没有刻意的“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事实上,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只是波及到了皮毛而已——美国资本利益引爆2008年金融危机真正的对象是欧洲国家利益。

  3、但这次不一样,中国最高决策层在危机爆发前刻意的不断的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其核心战略目标就是为了“应对即将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

  试想一下,高速公路上一辆时速120公里的轿车和时速60公里的轿车同样的距离踩刹车后撞倒护栏的效果:时速120公里的轿车基本上就报废了,时速60公里的轿车仅仅是皮外伤而已。

  中国经济此前以10%的GDP增长率高速前行,就相当于那辆时速120公里的轿车;现在中国将GDP不断的下调到6.5%附近,就是逐步减速到时速60公里的那辆轿车是一个道理。

  而金融危机可以理解为两辆车即将撞上的高速公里上的护栏。

  注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日益临近,中国最高决策层一定还会将GDP下调到6%左右。

  二、中国降低经济增长幅度,为汇率差动做准备:

  1、汇率差动必将影响中国中国对欧美的进出数据——尤其是往欧洲方向的外贸数据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美国方向的外交数据影响相对比较小。

  糟糕的外贸数据必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

  2、作者在2014年就说过,汇率差动展开后,中国最高决策层会将GDP控制到6%左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下原先的相关记录。

  三、作者在《时事分析25》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未来趋势分析及原理(20151213)中就说过:必要时(金融危机中。4+1之前),中国一定会重新“激活中国解决”:激活的方式一定是循着“人民币锚的扩展来展开”——当前人民币锚是土地(附着其上的房地产):即人民币锚的扩展一定是房地产市场整体扩面的扩张。

  当前阶段,这种激活经济的方式已经“显露头角”,并且已经引发了一轮一线房地产市场的疯狂暴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6 02: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给企业的借款是债权,债转股后银行得到的是企业的普通股权......
企业倒闭了,债权可以通过拍卖企业的方式来优先实现银行还款;而普通股权根本没有优先功能。

——谁说债转股必须转成“普通股权”了,难道就不能转成“优先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5 21:17 , Processed in 0.1250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