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06|回复: 0

刘义杰:整治不规范地名尊重民意诉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4 09: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2月,《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就在3月23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针对方案的实施做更详细的部署。会议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在明年6月完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3月23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变迁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明。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也就成为了政府应尽的责任。

  我国地方地名文化面临着两大冲击:一是如今改名成为地方的阵发性冲动,地名 “贪大、媚洋、求怪”现象十分严重。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比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二是,我国很多地名被遗弃,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数据显示,近30年的时间,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没有地名的延续历史就难以传承,规范地名变更,整治地名乱象刻不容缓。

  《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其中第四条规定了地位的设置原则,其中第一小条就规定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除去历史因素带来的地名消亡,保护地方最重要的就是,遏制地方政府改名的冲动,让地名的变更回归到科学的轨道和民意的诉求上来。

  实际上,但凡尊重民意的诉求,地名的修改和变更就往往不是闹笑话或者后悔莫及。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最懂得地方上的文化传承,更明白地名的意义所在。例如,去年5月底,郑州市政府发文公告,将“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这个变化就让老居民难以接受,因为地方政府根本不懂3500多年历史的祭城文字上的内涵远比读起来容易与否更重要。再比如,山东的兰陵县很多人还以为叫苍山县呢,1947年,为纪念 “苍山暴动”,取名苍山县,如今为了发展经济,打造兰陵酒文化,又恢复了兰陵的名字。改来改去之间都缺乏长远的眼光。

  地方的“贪大、媚洋、求怪”本身都是权力触手不被限制的结果,是一种官本位的体现。政绩的冲动之下,权力总是成为了万能的代名词。一些地方的建设者总是忽略了,不管是地名还是人名,叫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敬畏历史和尊重民意,地名承载了大量个体记忆与情感,并非是官员博取名与利的工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16:15 , Processed in 0.1875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