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07|回复: 0

钱皮:政策法规为何会彼此打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1 15: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关注国家发展的匹夫们一定知道“政策打架”这个事情,多如牛毛的各种政策法规条文之间经常出现各行其是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多人将之归结于执政者的国家治理技术水平有限,实不尽然,水平只是一个次要的原因,造成政策条文之间彼此打架的情况,更主要的原因是政策法规的属性功能所致。

  国家这么大,这么多民众,彼此并不是铁饼一块,民众之间是有阶层之分的,各个阶层有其自身利益,虽然这种利益格局处于动态的演化当中,但在某一时期是有利益阶层存在了,而且阶层内部还有个体利益存在。而国家政策是要面对全体国民的,也就是说,国家政策法规的一个重要属性和功能是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也就是说大家经常听到的“维稳”。没有一项政策法规可以使得全体国民各个阶层的人人满意,好的政策只能是照顾到多数。所以,没有一项政策是找不到“反对派”的,这不是中国的特色,全球同此凉热。

  中国之大就大在人多。出于平衡阶层利益的考量,这个阶层叫嚷的声音凶了,就可能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安抚;那个阶层吵闹的场面大了,则可能又出台对应的法规予以平息。这样“左一把、右一把”地糊稀泥,出现彼此打架的政策法规就在所难免不足为奇了。一个合格的政府也就是一个熟练的泥水匠,左一把右一把能糊得比较均匀。

  举个例子。农产品价格高了,日常开支增高,市民不高兴,政府便出台政策干预粮食市场不让粮价走高。但粮价低了,种粮收入减少,农民不高兴。于是政府再出台“保护性收购价”政策。也就是政府掏出市民不愿意掏的钱,用来补贴农民在市场上得不到的利润。但这样也不见得能讨好两方,市民恨不得政府一块钱收购后五毛钱卖给市民,而农民说收购价也就是保住本而已。而过去以粮食为经营对象的经销商现在不能利用操纵市场赚钱了,他们也要求政府给予补贴。农民说种粮成本太高,生产资料太贵,要求生产农资的市民也要降价,于是政府限制农资企业产品的价格,只准许他们按照规定价格销售。但即便如此,农民还是觉得太贵,说他们还是买不起,粮价还得增长才行。而政府不能让粮价上涨,于是出台农资补贴政策。也就是说政府拿出农民不愿意掏的那些钱,补贴给农资生产企业。

  能不能秉承自由市场的原则让粮价按市场走?农民可以赌气说市民你爱吃不吃,买不起你就少吃一口不要铺张浪费?市民也可以斗气回敬你爱种不种,你那么多人种地效率如此之低还要让我们承担成本?确实就有属于市民阶层的一帮经济学家出面研究证明了中国农民其实可以不种地的,粮食可以从外国进口。但他们这样呼吁的目的不是让土地回归自然,而是说要把土地更多地用于给市民盖房子。

  为何要让农民把土地让出来给市民盖房子?因为盖房子的土地供给紧张,导致房价飞涨。市民要用收入买房,收入就不能少,也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不能低了,低了企业没有好的利润员工没有好的收入了,政府你要限制工业产品的价格保护农民利益,行,你政府就把这个钱掏出来。

  政府即使愿意补贴城市居民的收入,也难以补贴到让市民都住上双水双气宽敞明亮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高价房子,市民依然怨声载道。于是乎政府出台政策抑制楼价,希望能平息市民之怨。如何才能降低楼价?属于市民阶层内部的开发商对于楼市降价肯定是不高兴了,但也不好直说楼价就应该这么高,便分析说,楼价高是因为地价太高,如果政府愿意提供廉价土地的话,我们是可以降价的。土地是天然的,政府又不能生产土地,怎么办?于是乎就只有向农地开刀了。农地转为盖楼房,农民说可以呀,你给我们足够的补贴并且把盖好的房子无偿分给我们住就行了,反正种地又不赚钱,还不如一步登天去做处处受到政府照顾的城里人。但是补贴和安置不足量不到位农民不干,而按照农民的开价去补贴,等于还是没有把地价降下来,还是没有办法达到降低楼价的目标,于是政府又出台征地的各种政策,在廉价征地的同时去补贴和保护农民的利益。

  大家也常常听说“政令不通”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其实有些政策是政府想要实施的,而有些原本就是摆摆样子,是画饼而已,并不是用来真的执行的。首先,如果真的执行了,就在满足某一阶层愿望的同时损害了另一个阶层。比如调控楼价,在中国这种政府强权的国家里,政府要真的降低楼价,那是分分秒秒的事情,但几次连番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楼价不仅没降还顶风上涨。可见调控政策也就是“空调”罢了。但真的轮到楼市走熊了,政府又猴急火燎地出台一系列救市政策,以安抚房地产行业。其次,在拜物教盛行的经济社会里,连慈善机构也会被用来谋取私利。真正的执行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银才行,没有好处的政策谁爱推行执行?

  这也要政府补贴那也要政府照顾,钱从何来?渠道不外乎有三。第一,自办企业利用垄断地位与民争利;第二,开动印钞机;第三,扩大税收。而这三个招数没有一个是受国民戴见的。

  这第一个招数大家都知道,就是“国企”。过去叫做国营企业,现在国家不管经营了,但资产还是国有的,所以改叫国有企业了。但国企是一个悖论词语,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国家不能与民争利。这个带着悖论出现的东西,原本“争利”只是手段,争来的利益是要用于平衡国民诉求的。出于这种目的,就不可能用市场的效率原则去衡量它评价它,只能用公平的原则去评价它。但就有人非要用市场的效率法则去评价一个肩负着社会公平责任的“国企”,评价的结果就是必须将国营改为国有,以提高其效率。但现在看来,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只是一个借口,是私权侵吞公权的一个借口,国企的收益多数为管理者私人占有了。上演了一出典型的“经理人革命”的大戏。所以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国企必须要给国家分红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意见,原本红利就应该属于资产所有者的,现在国企的所有者国家竟然要祈求它把利润拿出来。不仅如此,以各种名目瓜分了国企利润的经营者还不满足,现在不仅仅把持着经营权,还要求分享所有权,这分享的第一步就是推进所谓的混合所有制。

  国企与民争利的这种手段,本身也极易被一些“秉持自由市场精神”的人利用来攻击它,并且得到众民的响应。看来,国家希望利用国企来作为管理国家的财政基础的道路是越走越窄了。

  第二,开动印钞机。这个办法最直接有效,但也最直接地被几乎各个阶层所反对。印钞机一开动,物价飞涨,各个阶层的收入也都随之缩水,似乎没有一个阶层是受益的。而且,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是,出了印钞厂大门的钱的去向是一个国家机密。原本印出来的钞票是全民所有的,但大家并没有得到平均的一份,巨量的钞票都被“借”给了需要资金的厂商而不是平分给了全民。但若不开动印钞机,体系内的钱就那么多,转来转去无非是你多一点他少一点最后富集在一个被称为富人阶层的名下,同时制造出大批贫民阶层,又怎么可能实现大家收入都增加都赚钱?这个招数要想长久下去,惟有按人发钱,否则也是难以长久。我们说一个人穷的时候说他“家徒四壁”,一个房子要有四面墙支撑,如果拆东墙补西墙,等到东墙被拆光的时候,房子可能还是要坍塌的。

  第三招,扩大税收。如果印钞而不能按人发钱,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而人人反对。但扩大税收不仅不是人人受益,反而是要从大家口袋里掏钱,等于是直接减少大家的收入,那就更是人人抵触了。所以,国家既要出台各种政策法规增加税收,同时又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减免这个减免那个,用看似矛盾的政策来极力寻求其中的平衡点。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当家不知油盐贵。中国之大,这个家不好当的。

  不过现在有人说这个家其实并不大,其实很小,再过几年就要没人了,说中国人减少了危机了民族要灭亡了。说这话的都是富人,富人家即便是当着家的确不会觉得油盐贵,他们觉得自己的财富足够养一大群孩子,温饱思淫逸,但道德和法律又禁止在家庭之外发泄多余的荷尔蒙,于是在娼妓和同性恋合法之前,在吃饱喝足穿暖之后就只有盘算着多生孩子了,当然孩子长大之后可以给他们养老(?)并继承家业(!)。政府也顺从这部分民意,逐渐放宽了生育政策,看来本届政府对治理中华大家庭的能力是信心满满的了。但愿钱皮并非是匹夫之虑而只是做太监之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11:5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