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92|回复: 0

刘义杰:化解“农村学生就业难”亟需要共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9 09: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据显示,农村家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困难群体,失业率达30.5%。大学4年的书本知识并未给他们带来体面的工作,“贫二代”中本来最有希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这部分人,梦想还未出发,在现实面前就已折戟。(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毕业生就业难,失业率达30.5%,并不是“新闻”了,不过是先前的旧闻,其数字出自《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

  除了这一冰冷的数据外,它还有很多佐证。比如,去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10个省份的2008-2014年大学毕业生中,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的越难就业,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比例为26.5%,来自高收入家庭的仅为11.6%。 再比如,另一项调查显示,75.71%的受访者对“父辈职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子辈职业地位”表示认同。可以说,专家眼中的,“屌丝难以逆袭”“阶层固化”“上升渠道狭窄”已经明显成为公众的切身感受,化解农村学生阶层固化已经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化解阶层固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大教育平权,让农村学生有更多“出走”的机会。例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近几年,高校录取对农村学生进行倾斜也是对改革意见的践行。而正是国家对教育的平权以及投入的加大,使农村的学生仍然将高考作为最好的出路。

  但要想做到保证“读书无用论”不打压下去公众的信心,那么,必须采取行动,及时扭转农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实际上,《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社会发展信心指数》报告给了我们信心,报告指出90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社会发展信心指数为80.4分。那么,对农村大学生进行就业帮扶也应该会有效化解一系列难题。

  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谈到关心大学生就业,提到如何让“风筝不断线”时,学者熊丙奇就指出,提高公平的就业机会还需要在招考公务员等“铁饭碗”时摒弃就业腐败,给学生以人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的信心。最终让“风筝不断线”靠制度——《促进就业法》的实施保障。实际上,公务员体系且不说,国有企业等近亲繁殖、农村大学生难有机会进入已经说明了,就业平权也是形势所然。

  如同教育平权一样,在就业方面给予农村学生一些照顾,并非干扰市场经济,而是一种纠偏。众所周知,在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对员工的出身要求比较宽松,因为他们更注重个体的素质和能力。而国有等企业,往往更重视人际关系,对此进行纠偏无疑是对市场经济的践行。

  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希冀通过对农村学生的录取来化解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综合来看,国家对农村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有所介入,但零星的举措难以拥有有效的成果。由此来说,有必要将“农村学生就业难”当做一个社会议题,上升到中央的政策方面,形成社会和政府的共识,只有此,才能有效化解“贫困代际传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8:34 , Processed in 0.0926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