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14|回复: 9

橡谷智库:诞生于悲剧背景的青蒿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6 18: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伴随着巨大声誉的是巨大争议,而这些争议正反映了悲剧的背景和中国科学体系的糟糕。

  人类已知文明的科学进程史,显示的是发明创造的艰难,耗费了数十亿年才有类人猿,又耗费了数百万年才有人类,从石器时代到IT时代,速度渐近直到无数科学奥秘成为常识,而人类的创造力开始变得缓慢。

  创造依赖于个人智慧的灵光一现,其基础是个人长期的积淀和努力。

  因人类社会明白人类文明的前行依赖于历史上寥寥无几的精英,因而鼓励智慧顶尖的个人创造,各国对科学精英的激励机制不遗余力。即使我们从好莱坞的灾难片也可以看出欧美的态度,在地球面临浩劫时,顶尖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等等都被优先保护,因人类的传承依赖于智慧的精英。二战时期,美国打进德国不惜一切代价,带走了帝国的科学家们,也同样源于此,因为那代表一个国家的先进生产力。

  但独有中国,强调庸众的力量,认为文明一切归于大众,对自己的科学精英刻意压制。

  而我们明白庸众的力量最具威力的时刻就是对文明的破坏,因而中国的王朝反复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一个文明的前行,有赖于社会精英,有赖于哲学、科学和企业家精神的创造力。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青蒿素的产生,是因为越战。越南糟糕的气候,让越共军人陷入疟疾的死亡陷阱,欧美对合成药物的禁运导致社会主义阵营束手无策,向中国求助。当时的中国政府正忙于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全力以赴摧毁中国文明,于是从牛棚里找到科学家们,成立专家队伍从数以千计的药物材料中寻找答案。

  青蒿是首先被放弃的植物,因为传统中医学的蒸制方法恰巧是青蒿素的摧毁方法,这也就是所谓中医发明青蒿素的可笑之处。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由于恐惧继续回到牛棚的命运,生存威胁下,团队不得不重复毫无效用的选药过程。

  屠呦呦在头脑中灵光一现的疑问,就是传统制药方法对青蒿有用成分构成破坏,是否要用低温萃取,于是采取现代生物试验技术的萃取方法,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而家人困于牛棚,自身随时难保的命运,决定着首先发现方法的屠不敢隐藏这样的方法,全面交出就是唯一的选择。

  发明和创造都只是一层窗户纸,那一层纸捅破极其容易,但那是在发现者告知之后。在此之前则是万丈高山,难以逾越。

  因此,这导致了青蒿素的发现者之争,一直延续到四十年后,以至于屠呦呦居然不是中国院士,没有任何科研奖奖励。

  这样一个藐视科学精英创造力的文明,很难说未来能继续有发现青蒿素的运气,因为我们只善于摧毁创造力,抢夺智者的果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08: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样的人只会在这里说风凉话,你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屠呦呦发现了这个方法就能救成千上万的人,你说怕再被关牛棚那把你关进去看看你能发明什么?真是无知,就你这样的智库估计是屁股坐在那些反华的国家的怀里的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07: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人类的贡献,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08: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老毛极左藐视科学家,邓小平老右也不见得好多少!所以科不科学不在于左右,而在于某些权臣脑子里到底有没有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09: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共产党牛逼,居然就知道屠呦呦能发现青蒿素,而不是去找什么“纸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18: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本文作者应该反思,是毛主席重视中医还是老邓?精英治国,现在搞得怎样,老蒋也是精英治国,结果治到了台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19:50: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庸众,破坏,王朝反复,看来中国的小老百姓还是不够坚忍,离精英的要求相去甚远,王朝的反复是因为庸众的衣食温饱造成的,还是因为精英的贪得无厌造成的?说的好像群众特别喜欢造反,其实只有活不下去才会破罐破摔,什么原因活不下去?机械的划分精英和庸众,人为制造对立,精英是来自群众的好吗,一己之私的精英是伪精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19: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其心可诛。中国人怎么做都不对,这是他的理论。不是汉奸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19: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库就这水平,赶快滚蛋吧。太小瞧中国民众的智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21: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混蛋的狗屁智库说出了一个混蛋的狗屁逻辑。一个稍微正常的中国人都知道所谓“若贝尔奖”是群什么人操纵的,将用它来干什么。它就是西方用来撕裂敌对国家的工具。看看莫言的作品是个什么东西?再读读矛盾文学奖的得主们的作品,莫言的东西简直就是狗屁不是。橡谷智库还杜撰什么“牛棚”故事,简直就是颠倒黑白。看看屠呦呦简历就能看出“橡谷智库”在帮西方来搅乱中国社会: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 - 经历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 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在大学4年期间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56年,屠呦呦针对全国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 ,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k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kkaria dichotomaL.var.kanceokata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之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79年 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 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的大陆科学家。
再看看青蒿素的研究过程更知道“橡谷智库”的险恶用心:青蒿素研制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中草药抗疟研究任务。她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

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之后开始继续研究工作。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1972年8—10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例,恶性疟588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对青蒿提取物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从而突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结果还揭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中外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1979年起,屠呦呦等人结合青蒿素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青蒿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在确定品种方面,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和化学、药理分析,证实了历史上青蒿和黄花蒿等品种混乱的错误,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予以更正;在化学研究方面,从青蒿中分离出17种化合物,其中7种为新型化合物;在药理研究方面,除抗疟外,还对青蒿解热、镇痛、抗炎、抑菌等传统药效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由于青蒿素存在抗疟复发率比较高、用药剂量比较大等实际问题,屠呦呦等人对其衍生物进行了研究。历经6年时间,成功开发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10倍,而复发率极低、用药剂量小、使用方便的抗疟新药——还原青蒿素。同时,对还原青蒿素的化学、制剂、毒理、药理、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质量规格、临床应用等20余项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0年3月,还原青蒿素通过了技术鉴定,专家们普遍认为该药是国际上比较理想的口服抗疟治疗药,将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改为羟基,使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 17:11 , Processed in 0.1250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