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16|回复: 0

如松:我眼中的华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4 2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朋友留言说,怎么看待: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需要抛开个人的姓氏和民族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今天的中国籍人已经鲜有汉朝意义上的汉人,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汉人(也称晋人)在北方已经是少数,今日的中国籍人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血统。

  但不妨碍公正客观。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在此也只是抛砖引玉。

  先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看待的:

  《华夷变态》一书的书名,可能最清楚地表明了日本人对中国看法的转变,那是在延宝二年(1674),明清易代不久,林罗山之子林恕为《华夷变态》作序文时说,‘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而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这时的日本,就已经开始把中国视为鞑虏。

  我们需要清楚,为什么日本如此关注中国?因为中国汉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文化,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等地,比如:日本在隋朝时期自认属国而且朝贡,在唐朝时期更派很多人来学习中国的宗教、文化、科技和农业知识,在宋朝时期自愿放弃自己的货币使用宋朝的铜钱作为本位币,更从宋朝学习了很多科学技术。日本关注中国的变化顺理成章,任何人都无需因此抱有成见,当然更不能抱有“天朝上国”的思维(那本身就和中国传统的“自信而不自大”相背),因为我们在近代、在经济质量、人均收入和科技水平甚至民族精神上并不如日本。

  在17世纪以后的日本就提出,什么是‘中华’或‘中国’?这与他们深受中国的宗教、文化、经济的影响密切相关。他们继承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当然需要研究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和中华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色?等等。他们认为礼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历史最绵延、风土最秀丽、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国’或‘中华’,这‘中国’或‘中华’并不是地理名词,它不一定就是那个大清帝国。贺茂真渊(1697~1769)在《国意考》中就说,‘他邦(中国)虽有博识之士,观其作为,不及天地之智也,其道可行于世者,几近于无……盖彼邦之学,因其始于人智而多邪理,其意旨亦易得也。而吾皇国之古道,自天地伊始,平坦宽阔,为其不可道破,后人亦难知之矣。吾邦古道,虽言绝迹,室则与天地共存,永无止境也’。因此,当他们越来越不认同清帝国的文化时,他们就不再把现实的‘大清帝国’看成是‘中华’,而把自己说成是‘中国’了,现在的研究者已经多次指出,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者,常常有这样的议论。

  日本人认为“礼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历史最绵延、风土最秀丽、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国’或‘中华’,所以,日本很早就有“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样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宋朝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丧失了以上的特征。另外,可能还需要补充一点:崖山海战几十万军民投海自尽,这是一种民族气节。日本人为何以崖山海战为标志,我认为这种气节是日本人最看重的一点,丧失这一点,就不能再称呼中国或中华。

  以上是外在。

  下面的内涵更深刻:贺茂真渊(1697~1769)在《国意考》中就说,‘他邦(中国)虽有博识之士,观其作为,不及天地之智也,其道可行于世者,几近于无……盖彼邦之学,因其始于人智而多邪理,其意旨亦易得也。而吾皇国之古道,自天地伊始,平坦宽阔,为其不可道破,后人亦难知之矣。吾邦古道,虽言绝迹,室则与天地共存,永无止境也’。

  很明显,日本人认为中国的灿烂文化应该定位于“天地之智”“道可行于世”。日本皇国之古道“自天地伊始,平坦宽阔,为其不可道破,后人亦难知之矣。吾邦古道,虽言绝迹,室则与天地共存,永无止境也”。“自天地伊始”“天地共存”“永无止境”就是道德经中的“道”,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才是继承了中国或中华的文化精髓。另外,日本人认为在那个年代(1697~1769),“盖彼邦之学,因其始于人智而多邪理”,实际上和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智”类似,也就是说,在当时已经丧失了“道”,而“道”才是天人合一的文化。

  日本人以中华的传人自居,毫不意外。

  明朝我认为是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朝代,懂得“知耻而后勇”,他们努力恢复中国或华夏的精髓,源自如下的诗句: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这是钱谦益的诗词,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老人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参修《神宗实录》。崇祯时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入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满清顺治三年(1646年)称病归里。次年,因江阴黄毓祺反清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诗文在当时极负盛名,东南一带,奉为“文宗”和“虞山诗派”的代表人物。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和他的学生郑成功抵抗满清的战役失败后所写。想到南宋几十万妇孺和百姓,在崖山跳海这样的民族气节,感叹中华民族的精神已经不存在了(可能还包括他自己)。虽然诗人自己认为自己已经丧失了中国或中华的精神,但我们要说:懂得耻辱的人依旧还是“中国人”,所以,“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说法也不过分。

  事实上,明朝确实继承了很多中华的精神,明朝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教育制度;从欧洲人对万历时期的描述来看:当时的人民彬彬有礼,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生活富裕。而且明朝一个鲜明的特色是直到灭亡的时候,主动投降满清的臣民也不多(现在的称呼是*奸),明朝的军队直到明朝灭亡依旧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没有望风归降的说法,这些都是鲜明的特色,所以我认为明朝是一个非常强悍的王朝。明朝的灭亡和很多客观因素有关系。

  1450-1650年间,是中国文明史以来最寒冷的时期。在1500-1600年间,欧洲一些国家的食品价格上升10倍,东北在此期间粮价也上升数倍。而明朝在此期间的物价非常平稳,那可是气候最严峻的时期,15世纪后期,皇帝出行居然仪仗队的人都会被冻死(仪仗队属于锦衣卫建制,都属于皇帝身边的人,应该不是穷人)。可想而知,如果明朝没有制度的优势、国家管理优势和农业发展水平,根本做不到物价稳定,社会稳定。

  虽然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繁荣时代和所谓的盛世,但从安定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来说,明朝是最伟大的盛世,不是之一,源于特定的自然气候背景。

  西汉的文景之治、昭宣中兴,隋唐盛世、宋朝文明都让我欣赏与羡慕,但明朝所做到的、所实现的事实,让所有人由衷地敬佩!

  明朝怎么形容哪?应该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认为明朝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是知耻而后勇,仅凭这一点,明朝对得起“明亡之后才无华夏”这句话!

  再回来,中国和华夏意味着什么?天人合一、孕育乾坤的“道”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百花齐放、充满平等和自信的文化,会使得他们的人民充满创造性和自豪感;礼俗文明、秩序安定、历史绵延;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顽强不屈,宁死不降;谦虚有礼,自信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大。

  贯穿这些的是“道义”。

  “道义”是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臣民身上的。

  这就是中国或华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4 00:25 , Processed in 0.0937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