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大参考

安生:浅议毛泽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8 12: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真正的文人,中国的正能量,有理有据,分析得好,好文得收藏。再次感谢楼主。
向太祖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9: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议毛泽东(4)之下《艰苦奋斗》

  既然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那么对内改革,用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如何?

  提出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人的往往信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信条:计划经济是浪费的,缺乏创新能力,效率低下,自由交易基于双方自愿皆大欢喜,采用计划经济的国家物资短缺,经常陷入经济困境,个人为自己利益运动时全社会利益成员最幸福……

  这里首先要说明自由市场经济未必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自由交易也未必一定是有利于双方,能提高效率的。自由交易,掌握交易主动权的一方,唯一目的就是唯利是图。至于是否创新技术、发展生产,都是不确定的:可以发展生产,也可以制造假冒伪劣,还可以囤积居奇,金融投机。这种事情一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生产规模吗?显然未必。

  许多人以计划经济的一些计划指令不符合市场,有时生产没有销路的产品为根据,批评计划经济经常浪费,没有效率。其实,市场经济的浪费也不少。经济泡沫之后,大批楼房成为烂尾楼,难道不是浪费吗?烂尾楼能看到,还有很多看不到的浪费,比如大量滞销、打折以后还卖不掉的商品最终在仓库里腐败、锈蚀、报废。这不都是市场经济导致的浪费吗?

  随着科技发展,技术创新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所需的资金也越来越庞大,而最终的经济效益却往往是不确定的。所以,推动社会进步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国家计划,而不是市场的产物。比如,雷达、计算机、核能、互联网、航空航天、数字通讯,这些大型科研计划,都是军方主导。民间难有这样的人力、财力组织开发这样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在初期也难以看到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能推动创新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市场经济产品极大丰富,计划经济产品极度短缺。这样的说法也是片面的。首先,商品极大丰富的是处在金字塔顶层的发达国家,不是出于世界金字塔底层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的富足与非洲、拉美的贫困是并存的。凡事不能只看塔尖,也要看到塔基。其次,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不足,不过不足被有效需求不足掩盖了。比如,同样生产两个玻璃杯,计划经济的劳动者可能想要三个——既然共产主义是物质极大丰富,为什么不能人人都有?于是处处商品短缺。市场经济劳动者因为一部分收入被剥夺成为利润,所以只能购买一个——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是有效需求,于是处处商品过剩。

  有人说,计划经济人浮于事,大量劳动力资源被浪费。相比之下,市场经济中,相对购买能力,产品过剩。与之对应,劳动力必然过剩。大批劳动者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这就不是劳动力浪费吗?此外,还有一部分极其富裕的社会顶层不劳而获,游手好闲,这又算什么呢?

  有人说,计划经济的生产者不关心产品质量,市场经济生产者要处处讨好消费者,所以市场经济下产品质量更好。这就是睁眼说瞎话了。市场经济的生产者往往想法设法盗用其它名牌生产者的商标,增加售价,或者降低产品质量,以降低生产成本。假冒伪劣产品不就是这么来的吗?——这些产品往往包装很精美,表面很光鲜,骨子里面能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能以次充好,就以次充好。

  市场经济不会让所有人都富裕起来,只会让一小部分人发大财。纯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力都成为商品。在与大批同行的竞争中,生产生活资料会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分散状态的劳动力则会迅速贬值。多数劳动者满怀发财的梦想奔向市场,很快发现自己的劳动力变成最不值钱的商品,从此不但与发财无缘,就是翻身都难。这个时候,他们会充满怨气,由于长期的主流经济的教条的洗脑,他们难以接受“劳动力与资本对立,资本残酷剥削劳动力”的原理,于是怨这怨那,有的人怪自己不够聪明、厚黑,于是开始读心灵鸡汤,研究厚黑学;有的人怪政治不够清明,于是开始读《通往奴役之路》,仇恨社会;有的人怪同行不择手段,于是开始向下限看齐。总之,他们就是不知道起因是自己并不理解市场经济残酷的本质——少数人发财成为奴隶主,多数人一无所有沦为奴隶,多数人为了活下去拼命干活勉强维持温饱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这就是有些经济学家说的“中国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的真实含义。

  在一个人人不择手段发财的国家中,人心是无法凝聚的。整个社会为利润为运转,除了利润不考虑其它,必然出现社会道德败坏。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私利运动,甚至不惜损人利己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看看解放前就很清楚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甲酿酒,乙宰猪,甲用工业酒精酿酒,乙在杀猪之前给猪注水。最后甲吃注水肉,乙喝假酒,这种事情并不新鲜。甲囤房、炒房、出租房,乙从甲的手中买二手房,向甲缴纳房租,甲垄断土地不劳而获,乙承担负担。甲的利益最大化,就是收走乙的最后一个铜板。为了榨干净乙的最后一个铜板,甲不能有任何同情或犹豫。因为其它人在对待甲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同情或犹豫。这样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原子,彼此没有任何联系。整个社会是一盘散沙,注定内耗不已,被外敌各个击破。

  纯市场经济的神话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毛泽东的时代,许多人对旧中国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的现实表现还记忆犹新,不选择市场经济是很正常的。

  从政治的角度看,接受市场经济,必然要定期遭遇经济危机。这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生产是为利润,而不是满足社会需求而运转,必然导致社会需求不足,产品过剩,或者长期萧条、滞涨。产品滞销,劳动力必然滞销,所以这种经济危机很容易进化为政治危机。西方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更换代理人的方式让民众撒气,比如胡佛下台,罗斯福上台,小布什下台,奥巴马上台。如果发生那样的事情,中国怎么办?

  当时的国际环境却是时不我待,瞬息万变,中国必须使用一切手段加快积累,尽快建成基本自成体系的工业基础。斯大林强力推动五年计划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於50或100年。我们必须在十年内赶上这个差距。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会被摧毁。没有斯大林铁腕推进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可能早就被德军彻底征服了(当然,德军可能陷入长期的游击战之中,类似日军在华北、美军在越南、苏军在阿富汗的遭遇)。朝鲜、越南、中东、古巴、安哥拉、阿富汗,冷战期间,美苏打了多少代理人战争?小规模的武装干涉更多。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世界是丛林,不想把军事外包出去,成为别人的棋子,就要尽快拥有自卫的能力。所以,类似的压力也同样存在于毛泽东的身上。

  《国富论》从扣针作坊讲起,给读者造成,只要不断分工,自由交易就能增加财富,最终就能国富民强的印象。事实上,列强的大资本都是吸吮财政奶牛的乳汁喂养大的。没有国家财政介入,后发国家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积累巨额资本。现代企业都是巨型企业。理论上,建立巨型企业,要么靠金融市场,要么靠财政扶植。事实上,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与其说是筹集资金建设巨型企业,不如说是大资本兼并小资本。(每一个有股票、债券投资经验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不仅如此,这些国家的多数国民本来就很穷,多收入一点,自然用于购买消费品,改善生活,而不是购买股票或者债券,支持巨型企业投资。发展巨型企业,只能靠国家财政向多数国民征税,然后从税收中不断向巨型企业输血。这种输血可以是直接投资,可以是廉价贷款,也可以是巨额订单。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四大财阀,其实都有极强的官办的支持,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的八幡制铁、川崎、三菱、中岛、吴海军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如果不是国有官办,也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一种残酷的私有化。国家从民众身上征收重税,购买军工产品,补贴军工企业,给予廉价贷款,免除税收,国民承担沉重的税收负担,财阀发大财。其实,英国的高息国债,美国建国初期的战债政策、土地政策,也是大同小异。没有这些政策,英国和美国很难在短期内诞生巨额私有资本。国家征收,按照计划投资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好,还是国家征收,补贴民营企业,财阀发大财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对于除了少数财阀及其附庸,要承担沉重税收的多数人来说,自然是前者比较好。(多说一句,为什么那位说“中国贫富差距不够大”的经济学家说,国有资产流失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他深谙资本积累,富豪发家的秘诀。)

  中国当时的底子很薄,多数人不过是维持温饱而已,如果拉开贫富差距,积累的重担压下来,必然造成一部分人生活在基本生存线以下,酝酿政治动荡。抛开道德和阶级立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一个刚刚发生自下而上的革命,底层人民被动员、组织起来拿起武器推翻统治阶级的国家中,又要大规模增加税收,人为培养一批控制巨型企业的大资本家、大财阀会是什么后果?如果不理解的话,不妨看看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西南战争,被动员起来的下级武士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于是拿起武器,在西乡隆盛的带领下,再次造反了!中国当时刚刚解放不久,如果选择这条道路,让多数人背负沉重的财政负担,让少数人暴富,那么解放战争的意义何在呢?那些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为什么而死呢?所有人都会想这个问题。新中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仁人志士会再次失望,大众会充满愤恨再次迷惘,野心家则会蠢蠢欲动。解放军是靠维持革命理想维持的部队,一旦失去革命理想便与旧军阀的雇佣军无异了。那时,即使领袖一意孤行要扶植大资本家,也不能保障军队高级将帅不会发动政变,基层士兵不会发生哗变。那样中国再次陷入割据战乱,并不是危言耸听。没有巨型企业,无法完成工业化,这些巨型企业归于私人,则必然诱发革命!发展计划经济,建立国有巨型企业,是短期内获得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唯一的出路。

  毋庸讳言,市场经济在小农、小资产阶级意识强烈的国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人积极性。这是列宁推出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同为劳动者,布尔什维克可以大公无私,多数劳动者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个人发财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关心直接的个人利益,对间接的集体利益往往比较漠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列宁的选择是“做生意吧,发财吧!”“在这样的国家里,无产阶级的作用就是要领导这些小业主向社会化的、集体的、公社的劳动过渡。”斯大林的选择是废除新经济政策,强力推动集体农庄,施行五年计划。从列宁去世,到德国入侵苏联,留给斯大林的时间不过17年,刨除列宁死后群龙无首的一段的时间,剩下的时间中苏联甚至来不及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潜在的政治风险,调动大多数不那么积极的充满小农、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劳动者积极性的意义便不那么重要了。政治决策都是权衡的结果。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的选择,接近斯大林的选择。当然,毛泽东希望通过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改变多数人“个人”优先于“集体”、“小我”优先于“大我”的思维方式,把多数觉悟不那么先进的劳动者的个人积极性与国家计划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后话,后面还会提。

  前文已经提高过,农业国完成工业化积累注定是极端艰苦的过程,如果完全依靠自身积累,那就更加艰苦。工业化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基础设施、技术人才,无论是从国外进口,国外施工,国外培养,还是从本国生产,本国建设,本国培养,都需要从农业生产中拿走大量的剩余农产品。这些农产品或者出口换汇,购买设备,支付建设和留学费用,或者用于养活本国工人、知识分子。新中国的农民为中国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新中国的工人也是一样。他们获得的收入长期低于他们的劳动价值,其中差额的部分主要用于积累建设,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国防。

  要增加投资就要压缩消费,新中国的工业基础都是从全国人民的牙缝里挤出来的。那么快的积累速度,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被压到非常低。侵略别国,可以减轻本国劳动者的负担,加快本国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法国、日本等列强在资本主义初期骚乱不断,扩张不断的原因。向外扩张,可以缓解底层困境,但是中国显然没有那样的机会。那段日子许多经历过的人还记忆犹新,不再赘言。多数人能理解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发展工业,艰苦的日子是靠自身积累建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的必要代价即可。

  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利用外资进行工业化。利用外资积累的好处是不必压缩本国国民的消费,国民生活水平更高,缺点就是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变化,这些国家很容易落入债务陷阱,背上还不起的阎王债。比如,70年代,大批南美国家利用廉价的美元迅速发展,一面是大量举债,一面是经济高速发展,80年代美国突然加息,拉美地区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债务清偿危机和经济危机。许多国家背上了债务包袱,经济从此一蹶不振。这些国家走上投机取巧的路,却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男子汉自强奋斗的道路必然是很艰苦的。灰姑娘可以嫁入豪门,改变命运。但是,男子汉不行,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向上爬。只能心怀彼可取而代之的信念,百折不挠地向上爬,爬上世界金字塔的顶端高呼一声。灰姑娘嫁入豪门,从此成为依附者,依附的好处,不必付出艰辛,但是从此自己的命运自己不再能主宰。男子汉自立自强,日后独立自主,完全不必看别人的脸色。再者,且不说中国国大人多,是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本来就不具备成为王后的资质,就是灰姑娘能不能被王子选上也不容易。这既要自身的姿色,还要看王子的品位和心情。何况,还有很多灰姑娘被玩弄以后,没有当上王后,而是变成使唤丫头。

  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仿照苏联实行5年计划。毛泽东去世时,由邓小平主持的第五个五年几乎刚刚开头。前四个五年计划,除了二五计划期间遭遇经济滑坡以外,基本都实现了预计目标。工业增长率基本都在10%左右。当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农业国迅速向工业国转变。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中国的基础工业是在毛泽东的时代建立。中国现在四大汽车集团、617厂(坦克)、飞机(沈飞、成飞、西飞、哈飞)、轮船(军舰)、航天、军工工业,基本都是毛泽东的时代奠基的(极个别在解放前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但原有的基层相对毛泽东时代的扩建,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其中军工的部分,后来整合为十大军工集团。当然,最重要的是两弹一星。赫鲁晓夫撤走苏联专家的时候,没想到经过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前半段,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工业基础,有独立制造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能力了。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查一查有多少大型企业是58年大跃进的时候奠基的。举个例子,生产武直10的昌河直升机公司就是58年奠基的。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毛泽东要趁苏联没有彻底翻脸以前,多搞一些是一些。

  毛泽东的时候,中国还培养了大批的技术骨干,拥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一个独立的工业国,不仅要组装能力,仿制能力,还要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今天主要的研究所(尤其是理工类、军工类研究所),都是在毛泽东的时代建立。

  有了工业基础,对外合作时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本,才能配套,才能山寨,承接产业转移。比如,在国家项目招标时,只要有中国企业参与,外国企业的报价就不能漫天要价。有时甚至能杀价一半左右。也许这些国企的产品没有中标,但是我们能说这些国企存在没有意义吗?比如,我们引进某种生产线,很快就能实现除了关键零件全部国产。这是因为中国能生产大多数配套零件。再比如,军火是最赚钱的买卖,美国向许多国家出售武器,但是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武器和高科技禁运。原因很简单,中国有独立的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这些武器的样品一旦落入中国手中,中国很快就能山寨出来。有说法,当年美国在南联盟被击落的隐形战斗机的残骸对中国发展第四代战斗机的隐身技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残骸如果落入其它国家工业落后的国家手中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相反在中国就会极大地推动中国武器进步,原因很简单,中国有工业潜质,只要拿到样品,就不难山寨。

  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奠定的工业基础,中国贸然加入世界经济循环,没有能力讨价还价,不能配套,不能山寨,本国工业会被外来商品剿灭干净,生产力水平也只能不断退化,最终成为金字塔的塔基。

  现在关于前后两个三十年的讨论很多,本文也不能绕过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真的是走到绝路了吗?我个人觉得是未必。所谓改革前中国经济接近崩溃的说法,我个人经常怀疑这种说法是不是比较片面。众所周知,78年12月正式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正式启动。79年2月,中国对越南发动全面反击。虽然速战速决,但是现代战争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中国领导人一向比较稳健,没有一定的实力,不会轻易主动发动战争。一个经济要崩溃的国家,怎么可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有能力发动一场对外战争呢?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赞成的人可以不必在意。

  改革,可以在小农、小资产阶级意识强烈的国家,激发思想觉悟不太高的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潜在的风险是形成劳动力和资本的对立,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风气败坏,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跌入基本生存线以下,社会主义新中国失去合法性,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并诱发政治危机。考虑到解放初期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很低,因为工业积累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低水平,不难想象如果其中一部分人生活水平再大幅下降会有什么后果。

  开放,可以利用世界范围的资源,比如外资。这样,我们就不必压缩本国消费完成积累,我们也可以有资金引进一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实现跳跃式的发展。首要风险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业实力,被整合为世界金字塔的塔基。在此不再赘言。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潜在的代价就是中国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中国经济还有可能受世界经济影响,容易遭受外来经济打击。别的不说,08年以前,美国经济旺盛,中国就业就好。08年以后,次贷危机导致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中国就业就差。

  是否改革开放,是一个权衡的选择。毛泽东的时代,基本没有改革开放需要的内外条件:中国经济基础很低,多数人生活贫困,却迫切需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国防工业,发展巨型企业。那时,改革就会发生革命,开放就会被整合为塔基,成为美国或苏联的经济附庸。

  更何况,改革开放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在条件:1978年,中美联手,国防开支下降,不久苏联深陷阿富汗,世界大战的威胁暂时打不起来了,中国大规模裁军。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大规模产业转移。如果不看到这些,不好理解改革后的经济迅速发展。这个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毛泽东建立的,如果没有艰苦奋斗,中国哪有资格和美国联手?没有中美联手,阿富汗怎么可能拖垮苏联?(10年以后中美关系破裂,91年海外战争再次打醒中国高层,中国军费开支逐步回升。当时和美国联手,压缩军费的思路是对还是错呢?不好说。压缩军队规模是对的,压缩国防科研值得商榷。)

  到邓小平的时代,中国经历了二十五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工业基础,苏联深陷泥潭,也就多了一个选择。可以改革开放,也可以继续按毛泽东时代的发展方式走。邓小平选择了改革开放,激发了那些觉悟不高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利用境外资金和中、低端技术(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始终对华实行严密封锁)。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比毛泽东去世时强多了。但是,各种潜在风险,现在也看到了。

  权衡利弊,毛泽东和邓小平,选择了两条路。不能说对错,只能说结合实际,权衡利弊。像列宁一样,毛泽东从来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如果毛泽东能活到上世纪末,他会像列宁推出新经济政策一样主动选择改革开放吗?不好说。

  本文无意抬高前三十年,贬低后三十年,也无意贬低钱三十年,抬高后三十年。但是应该看到,两个三十年,对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国力增强都是很重要的。没有后三十年,中国买不起前苏联地区的武器装备;没有前三十年,中国买了也是简单使用,不能消化吸收。事实上,购买前苏联地区武器装备的国家很多,能山寨、改进、提高本国军事技术的只有中国。

  更何况,没有毛泽东时代的艰苦奋斗,中国根本没有改革开放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01: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翔实的好文章!等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13: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照毛泽东的走法走下去  没有邓小平的改革   大家想想现在的共产党还存在不   不要太过与迷信   如果早点留过学就好了   留德最好   我很欣赏他们的扎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1 20: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都被后来的美色或者强壮或者繁花似锦迷惑了,忽视了无中生有的那一刻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这样说也不足以名毛的伟大,时光必将越来越证明毛的超凡入圣!毛正是中华群星中那最璀璨的一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7 15:42: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rj 发表于 2014-12-20 13:29
如果按照毛泽东的走法走下去  没有邓小平的改革   大家想想现在的共产党还存在不   不要太过与迷信   如果 ...

没有毛泽东的gcd,其实算不得gcd,走上神坛,推下神坛,再上神坛,人民也是会成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7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yingqianfan 发表于 2014-12-27 15:42
没有毛泽东的gcd,其实算不得gcd,走上神坛,推下神坛,再上神坛,人民也是会成长的。

如果没有近代的工业革命  以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老毛的那套可开万世太平   楼主并不了解工业革命和制度革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8 00: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srj 发表于 2014-12-27 21:27
如果没有近代的工业革命  以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老毛的那套可开万世太平   楼主并不了解工业革命和制度 ...

认识和分析事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就这方面,楼主比你强的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9 1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议毛泽东(5)之上《独立自主》

  毛泽东时代,中国外交史上有三件标志性事件:一是“紫石英”号事件,二是抗美援朝,三是尼克松访华。“紫石英”号事件,向英国宣示了中国的主权,意味着中国要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说了算;抗美援朝,向美国宣示了朝鲜属于中国的势力范围,意味着中国要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说了算;尼克松访华,意味着中美苏三足鼎立形成。虽然中国实力最弱,但是天下胜负,取决于中国和那一边结盟——中国地位类似当年韩信在楚汉相争期间的地位,“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多说一句,今天,中美俄三国的关系仍然如此,不过中国已经从老三,进化为了老二。究其原因,这其中既有苏联自己领导人的愚蠢,也有中国毛泽东以后的领导人的努力。)今天外交的基础是当年毛泽东打下的,这一点毋需置疑。

  要分析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外交,首先要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国家,控制着广大的殖民地。美国是最强的工业国家,不过其工业能力暂时还没有表现为军事实力。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苏联,也都有强大的实力。英国很难维持自己的殖民地,颇似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形势。理论上存在国联,实际上国联就是一个摆设,连提议设立国联的美国自己都不加入。当时国家之间,解决争端,靠的是坦克、战斗机和战列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二战后被雅尔塔体系取代。二战末期,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划分势力范围。战后,美英势力范围内发生了禅让,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了昔日大英帝国范围内的最高领袖。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操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控制石油资源,垄断高科技工业,采取贸易剪刀差、控制经济命脉、周期性金融打击、推广美元债务等经济殖民的方式,取代了英国的直接殖民。这样一来,既节约了殖民成本,也提高了压榨殖民国家的效率。表面上看,大批亚非拉国家获得了独立,实际上,这些国家长期处于不利的经济地位,向美国源源不断地提供利润,长期处于世界经济金字塔的底层,陷入经济困境难以自拔。苏联方面其实也类似。在苏联主导的经互会国家内部,也存在类似美国与落后国家之间的金字塔关系。不过,因为苏联实力弱于美国,所以经互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如美国构建的经济殖民圈规模和影响力大而已。

  维护美苏控制的两大经济殖民圈的,是军事联盟。美国领导北约,苏联领导华约。因为有了核武器,两国都能把对手打回石器时代,所以大规模的热战暂时打不起来。但是,在冷战期间,代理人战争、武装干涉、向对方势力范围用兵,从未停息。

  雅尔塔体系时代,处理国际关系名义上有联合国安理会,遇事需要大国集体同意。实际上,联合国无非是一个小国卖选票,美苏找合法性的地方。决定联合国投票结果的,一是钱,二是枪。绝大多数情况下,小国都是插标卖票的。美苏之间的冲突(比如古巴导弹危机),在联合国是解决不了的。对美苏来说,可能的时候,利用联合国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占领道义的制高点,找不到合法性的时候,就甩开联合国,自己直接干。

  两个带头大哥,彼此都有核武器(苏联的晚一些),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都有自己的军事联盟,都有自己的经济殖民圈。想要得到其中任何一方的援助,就要接受对方的附加条件,都可能成为大国间争斗的炮灰、大国利益的牺牲品或者被大国压榨的经济殖民地。

  除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势力以外,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国(包括印度),组成不结盟运动组织和77国集团,产油国则结成欧佩克组织。这些小国结成组织的初衷是抱团取暖。实际上,和任何松散的民间组织一样,这些组织内部因为缺上统一的权威,注定存在激烈的争权夺利。许多小国两头吃糖,甚至多头吃糖,骑墙摇摆。不仅如此,同一组织内部的个别小国之间还偶尔发生热战。如果美苏的插手,这些热战往往演化为代理人战争,最终旷日持久,导致生灵涂炭。这些组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具体到中国,形势更不乐观。雅尔塔会议瓜分了中国。外蒙独立、东北归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蒋介石控制的区域,则是美国的势力范围。虽然名义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争度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实际上连本国的领土都保护不了。1840年-1949年,中国的对外战争鲜有胜绩,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牵制了数以百万计的日军,但是最终战争的胜利,却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地位,说话也没人当回事。巴黎和会也好,雅尔塔会议也好,涉及到中国的内容,都牺牲中国的利益。中国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他国家自然也不会把中国的利益当回事。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怎么办?

  毛泽东的选择是独立、自主、务实。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国,就难免被别国出卖,为别国作出牺牲。这样的教训很多,比如蒋介石被英美出卖失去外蒙,比如中共被苏联出卖几乎被蒋介石屠杀干净。国际上,这样的例子更多。再说,一个统一的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是任何一个大国不愿意看到的。分而治之,是各国对待中国问题的潜规则。所以,相比蒋介石选择美国,王明选择苏联,毛泽东选择独立自主,更有骨气,更成熟,也更能维护中国的利益。(在毛泽东的时代,虽然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不如今天,但是当时的外交人员显然不会说出:“美国是世界领导者,中国愿意和美国合作”之类既没有头脑也没骨气的话的。)

  虽然世界上也存在金字塔,但是把受压迫国家统一起来,反抗美苏压迫,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些小国,很容易就被美苏分化瓦解,出卖其它同盟国家的利益。再者,发达国家的社会底层,在国内是受压迫者,在世界范围看,则处于全球金字塔的中上层。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往往乐于维护这种金字塔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弱国联合起来,或者希望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不容易。这一点,在列宁时代就已经证实了——欧洲各国的无产者在帝国主义的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相比推广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解放无产阶级,增强本国的实力,维护本国的利益,是更务实的做法。这一点,在斯大林的时代,就已经是苏联的外交原则了。在“今日之友,明日之敌”的时代,成熟的政治家的外交政策,都奉行实用主义原则,以利益划线而不是教条化地以意识形态划线。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莫不如此。以毛泽东这样经历过军阀割据,从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成熟政治家,经历过与苏联的合作与斗争,在外交上自然也是实用主义者。在国内斗争期间,他一向坚持“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国际斗争中,也是如此。毛泽东接见尼克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喜欢与美国的右派打交道——很显然他不会以意识形态划线,胡乱投靠苏联或者美国。

  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关键时刻,毛泽东是绝不吝于一战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绝不是靠施舍得来的,而是靠战争赢得的。从1949年到毛泽东去世,先后发生过“紫石英”号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炮击金门、珍宝岛事件、中苏新疆冲突、中印战争、西沙海战,为了领土和主权,中国与外敌发生了多次战争或武装冲突。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和其中三个动过手。美苏都曾经多次叫嚣要对中国采取核打击,毛泽东从未退缩,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时,一旦毛泽东发出“悬崖勒马”、“勿谓言之不预”的声音,其它国家都要掂量掂量分量。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还是大量依靠了毛泽东时代的遗产。1982年,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说“香港无论怎么样都要回来,”中国怎么会有这样的底气?英国为什么会最终妥协?须知,当时英国刚刚打完马岛战争,大获全胜。不难想象,英国妥协的原因,除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毛泽东时代解放军的战绩也是关键性的筹码。可以说,有毛泽东时代的强势和战绩,才有邓小平时代纵横捭阖的基础。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中国是好战,扩张的。多数情况下,与其它国家保持一种友好的关系,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虽然手握大棒,还要面带微笑。四处树敌,穷兵黩武,对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没有一点好处。没有美苏的默许,其它国家夺取了殖民地,也很难能守住,相反军费开支却会暴涨。可能的情况下,中国愿意与其它国家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概括起来,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就是独立、自主、平等、务实、不畏强权、不惜一战、不搞霸权、互利互惠。

  实现独立、自主、平等、务实,要有相应的实力。如果自己没有实力,或者自己的实力是由强国的实力衍生出来的,本国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有了独立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才可能有独立的外交政策。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越强,外交越好开展。

  世界丛林金字塔之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强国,还是弱国,都是靠实力说话的。这种实力是以军事为基础。弱国无外交,外交需要军事的支持。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反过来,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则可以在战场上得到。如果军事上弱于对方,那么只能经常屈从于对方,双方之间的外交关系必然是不平等的,彼此之间的条约必然是不平等条约——强国有能力让弱国签订城下之盟,弱国的选择只能是主动接受不平等条约,或者被强国打败接受更不平等条约。(多说一句,战国七雄,秦国的外交最成功,原因无它,秦国的军事实力就是秦国开展外交的基础。)如果自己的军事力量源自对方的支持,那么任何外交也谈不上,只能无条件服从。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那些积极参与世界经贸合作的国家,变成多国经济循环的一个零件。大多数弱国都处于不利的经济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核武器时代,经济战场正在逐步取代军事战场。通过封锁、禁运和金融打击,造成敌对国家经济内乱,引发政治动荡,已经成为美国越来越常用的武器。使用这种武器,美国不必承担巨额军费,稳赢不输。对那些被打击的国家来说,则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再多说一句,俄罗斯现在就遇到了困难,美国不使用军事力量打击俄罗斯,但是可以使用经济手段打击俄罗斯。而且,这种打击还让美国获利颇丰。)

  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深知外力是靠不住的,所以他并不依赖外力:有外援,锦上添花,没有外援,自力更生也可以。反映一国外交地位的不是出席国际会议的座次,或者国联或联合国的虚席。弱国的外交,要争取在本国领土内,自己说了算。强国的外交,要争取在本国的领土之外,照样说了算。军事不如人,经济依附于人,就是在自己的领土上,也很难说了算。没有足够的实力,搞以夷制夷,类似一群狼在研究如何瓜分羊的时候,羊主动参与其中,引发狼的内讧。虽然狼之间可能彼此牵制掣肘,但是羊最终难逃被吃掉的命运。

  有一种说法,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曾经提出把琉球群岛交给中国,蒋介石考虑再三,没敢接受。许多人为此惋惜。实际上,蒋介石的做法是明智的做法。以中国当时的实力,根本无力收回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全要仰仗盟国的支持,这样的情况下,得陇望蜀很可能被迫在其它方面做出更大的让步。(当时,斯大林拒绝参加中美英苏四国领导人会谈,蒋介石当时很可能猜到斯大林要提出对中国不利的要求,所以拒绝中国参会。他应该也能猜到,美英为了让苏联参与对日作战,则要牺牲中国的利益。在他看来,罗斯福给予中国琉球群岛,不过是牺牲中国利益的一种补偿。这种情况下,收下琉球群岛,便更难拒绝美英支持的苏联对中国的领土要求。)某种意义上讲,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都是狼商量怎么吃羊的会议。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也不过是一只羊。

  因为毛泽东不倚赖外力,所以许多时候,能做到蒋介石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统一中国,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倚赖外力。这就是依附于欧美力量的蒋介石难以统一中国的原因(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中毛泽东解析军阀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军阀混战难以统一的原因分析得很清楚)。当年解放军兵临长江,斯大林曾经建议毛泽东划江而治,毛泽东没有听从,而是挥师南下。很显然,如果当时解放军在长江止步,抛开华南、华东不说,统一西北、西南、西藏,都是不可能的。中国仍将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毛泽东能够拒绝斯大林建议的原因,在于毛泽东的力量不是来自外援,而是来自国内。再比如,1958年,美国干涉黎巴嫩,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毛泽东的反应就是炮击金门。一阵炮击下去,金门驻军伤亡惨重。美国军舰为蒋介石军舰护航,向金门运动补给。毛泽东炮击蒋舰,美舰抛下蒋舰,掉头规避。这时,蒋介石就知道自己再次被美国出卖了,反攻大陆没戏了。毛泽东的力量来自本土可以一直打下去,蒋介石的力量来自美国,除非美国支持,否则无力反攻。

  1949年以后,中国虽然解放了,但是国力仍然虚弱,在世界丛林中并不安全,位置也很低。中国当时的目标,是维护本国基本利益,不断增强国力。中国最终的目标,是爬上金字塔顶峰,或者拆散世界金字塔(那就是世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了),后者比前者更遥远。不过,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实力。

  解放以后,毛泽东一直注意建立自己的独立的经济基础和国防力量。短期内,从无到有建设独立的经济基础离不开外来援助。(当然,副作用就是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的时候,使中国本来就处于困难时期的经济雪上加霜。当时借助苏联力量是不得已,但也照样付出了代价。)从那以后,中国对外来经济援助一直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有利于我则利用之,不利于我则拒之门外。

  外交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维护本国领土与主权完整,还包括能抓住各种机遇,不断扩充本国实力。势均力敌的时代,各国其实都是在耐心等待机遇。一方面不能让对方有机可乘,一方面要能做到利用其它国家内乱、国力虚弱、有求于我等机遇扩充本国实力,甚至“乘你病,要你命”(比如二战以后,苏联趁机在东欧扩展,美国接管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比如苏联解体,北约东扩)。

  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不断利用美苏争霸带来的各种机遇,增强实力,一直是毛泽东时代外交的方针。其实,这种方针不过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之中关于红军如何在困难重重之中发展壮大的思想,在国际大环境中的翻版。有人认为毛泽东依靠苏联,后来有和苏联闹翻了,在东北和新疆动手,和美国打仗,后来又和美国合作,是一开始选错了合作对象。这样的观点,只看到表面分分合合的现象,看不到毛泽东借助美苏争霸,不断为中国谋求最大利益,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本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针,就不难理解毛泽东时代的外交政策,波澜壮阔的外交史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否则,只能觉得波诡云谲,充满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9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毛泽东依靠苏联,后来有和苏联闹翻了,在东北和新疆动手,和美国打仗,后来又和美国合作,是一开始选错了合作对象。----------凡人永远不会理解神一样地毛主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8 17:3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