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63|回复: 0

张敬伟:《新闻联播》,主播和内容都要新陈代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9 08: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8日凌晨3点,有网友在微博发布了一张与央视新闻联播主播张宏民叙旧的照片,并称“突然听说他和李瑞英一道要退出新闻联播,心里一阵失落。” 李瑞英在凌晨四时许也以短信的形式证实,将与张宏民退居幕后,一道告别《新闻联播》。至于接下来的工作,李瑞英向记者透露,将会和张宏民一起去央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从事培训工作。

  李瑞英和张宏民是《新闻联播》的老人了。他们在央视新闻平台工作近30年,已经成为国人难忘的“国脸”。但人们也发现,李、张二人的面容也从风华正茂日渐沧桑。岁月之刀,也给“国脸”也刻上了令人唏嘘之痕。在此之前,罗京因病而逝,邢质斌也退出《新闻联播》。伴随着康辉、海霞、欧阳夏丹、李梓萌等一批年轻“国脸”的成熟,相信王宁、李修平和贺红梅等主播们会相继退居幕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闻联播》“国脸”们的新陈代谢,也不例外。对于自媒体时代的人们而言,获取新闻和信息的载体更多维,理解舆论场的思维更多元,《新闻联播》的存在,更具仪式效应。虽然其依然占据央视综合频道的最黄金时段,虽然其宏大叙事的风格几十年不变,但观众群是固定的,节目内容与其说是新闻传播,还不如说是舆论宣传。在中国特色的新闻体制机制下,《新闻联播》是体现耳目喉舌和发挥舆论导向的象征。

  但《新闻联播》也清楚,在新媒体时代和多元表达情境下,它的一些宣传风格往往成为公众调侃甚至恶搞的对象。其记者街头随机采访的“你幸福吗?”一度成为街头巷尾娱乐效应的素材。而且几十年不变的片头曲和播送风格,也成为民间“模仿秀”讽刺挖苦的对象。某地方高校一个宿舍里的《新闻联播》模仿秀就曾热传网络世界,宏大叙事的《新闻联播》变成了公众娱乐汩汩不绝的素材,这在“前网络时代”恐怕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存在就是合理,这不仅是常识性的哲学命题,也是多元社会最现实的现象。《新闻联播》合理存在,不仅基于意识形态的政治因素,还包括其拥有笃定的观众群。除了一部分年纪大的观众,早已经晚上19点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变成了固化的生活习惯;网络时代的年轻一代,包括一些精英分子,也能从《新闻联播》中透析到国家政策与民生走向的变化。在政策诠释方面,《新闻联播》依然是中国舆论场最权威的。

  其实,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新闻联播》也在尝试变革。从新闻编排到内容选撷,从录播到直播,从老主播到新面孔,《新闻联播》这些年一直都在改变,而且每次些微变化,都会引起舆论惊呼和民意欢迎。这意味着,《新闻联播》一直未能远离人们的视野,无论爱与恨的纠结还是冷嘲与热风的纠缠,《新闻联播》的影响力令人惊奇。

  当然,主播变了,播送的形式变了,这些看来还远远不够。《新闻联播》最应改变的是内容,即将《新闻联播》真正变成“新闻”的联播,而非纯粹的宣传教化。否则,高高在上的形而上训教,会使这档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吓走更多观众。如此一来,其所要达到的舆论导向作用也会弱化许多。

  李瑞英走了,李梓萌来了;张宏民走了,康辉来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在新陈代谢,节目风格也在顺应时代发展。观众希望,《新闻联播》常变常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7 20:03 , Processed in 0.2657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