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意在警钟长鸣,昭示国人,勿忘历史。
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月27日新华社)
一、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传递民族自信之声
早在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赵龙就曾提案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而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定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解放日,俄罗斯每年二战胜利日和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都会举行盛大仪式以缅怀英烈,提振国威。对于这种国际惯例,中国政府出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邻为善的一惯友好态度始终进行淡化。但必须看到的是,我们友好的态度却常常被恶邻认为是善良可欺,而美国也乐得乘机把这些国家纠结、拉笼到一起,试图构建起阻止中国崛起的同盟势力。
一位伟人曾经说,“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确立,就是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自信的信号:中国不会忘记耻辱和伤痛,也有能力不让历史重演,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坚不可摧。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也是代表13亿中国人民的一种态度:从此将以国家的名义举办最为庄严的仪式,以缅怀逝者,教育生者,警示后人,构建起党、人民、国家、政府、军队五位一体的共同信仰与价值追求,为伟大“中国梦”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让世界正视中国对二战的巨大贡献
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意在强调中国是二战战胜国、日本败给中国的事实,是要让全世界都来见证,究竟哪个国家才是二战之后秩序的挑战者,同时也是要通过对日本军国主义国际层面上的道义上再审判,来确认中国对二战胜利的真正贡献,从而切实维护二战胜利果实。
那么,中国的二战贡献为什么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尤其是西方世界来确认?说起来,这实际上是西方学者的声音。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去年10月在《纽约时报》发了一篇题为《世界欠中国战争债》的文章,一时引起世界广为关注。他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同盟国战胜日本所做的贡献从未获得充分肯定。西方民众几乎不知道抗日战争那一段在中国人人皆知、刻骨铭心的历史,也不知道中国与二战有什么关系。他打了个比方说,如果二战是一部话剧,那么,中国就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幕。
这位牛津大学教授的研究在西方学界一时引起很大轰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政治学教授布朗也十分推重他的研究,认为必须从历史角度来解读中日关系持续紧张、反复无常的原因。只有了解了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那一段艰难困苦的历史,才会理解为何日本更应该反思历史,不能再一意孤行搞一系列所谓复辟“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为。否则,中日关系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就是以全民参与的国家行为,在国际范围内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捍卫历史的权威性。
三、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强烈表达中国自身的主张
放眼世界各国,与二战有关的法定纪念日举不胜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诺曼底登陆纪念日等。在韩国有光复纪念日,就连日本这个二战中的罪恶滔天、血债累累的侵略者,也有所谓终战纪念日、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纪念日等,并且这些纪念日在日本和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样是二战期间的大屠杀,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以色列议会早在1951年就通过法令确立大屠杀纪念日。而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无可复加,却一直是由南京市政府在这一天来举行缅怀悼念活动,这个纪念规格既与中国二战战胜国的地位毫不相配,也和中国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话语权更不相称。
2015年将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自然也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所以中国人民现在尤其期待,在明年9月3日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上,不仅有中国抗战老兵的身影,也还有曾经和中国并肩作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美、英、俄等国老兵的身影,甚至也有这些国家的元首或高官来共同参与仪式,就像当年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庄严的一幕那样。而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活动时会出现中国最高领导群体的身影。
四、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丰富中国对日本右翼的斗争手段
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是对日本极右翼斗争方式的丰富和创新,中国正在对日本极右翼举起法律这个有效斗争武器。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必将扼住日本右翼分子的命门。中国以法律行动来抗击日本的不道德和不义之举,既符合国际斗争的实践,也符合国内的民意基础。在大规模军事斗争并不可行的背景下,以规则为基础的法律斗争,未来可能成为中日博弈的主要手段。
如今,中国也正在学习和利用法律规则,来与日本右翼分子作坚决的斗争,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形势。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等国家,都会通过法律手段跟中国扳手腕。对此,中国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尤其是做好法律层面上长期斗争的准备。法治是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十八界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层面上的“法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向往和需求。也只有通过国家法治,通过法律武器,才能真正的顺应民心,善用民意,以达到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应对外部威胁。
五、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以安慰逝者,警示生者,勿忘历史
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一时引发公众强烈关注。不少幸存者表示,设立国家公祭日对死难者是来说一种安慰,对活着的人更是很好的警示。今年83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亲眼看到父亲被日本兵杀害。王津说,国家将设立国家公祭日,对她来说是一个安慰,人们应该永远纪念这个日子。
据有关史料表明,1937年12月13日,发动全面侵华的日本军队侵占中国南京,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有30多万人在这场屠杀中惨遭杀戮。作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主要倡议者之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认为,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既是一种国际惯例,也顺应了中国人民呼声。
对于中国设置“两日”的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社论认为,胜利纪念日,既是欢庆的时刻,也是警醒的时刻。长期以来,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依然在游荡。确立抗战胜利纪念日,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势力的严正警告。而新华网的分析认为,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也在台湾岛内引发强烈反响。据有关媒体报道,台湾岛内有学者表示,台胞抗日运动经历了50年,牺牲多达65万人,是中国人民伟大抗战史的一部分。这两个纪念日的设立是提醒中国人要知耻知辱,提振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意识。台湾时事评论员黎建南认为,过去两岸领土的分隔,不可避免造成了在历史认知上,两岸同胞难有产生共鸣的机会。中国立法确定国家“两日”,有益于两岸在历史上寻根,加强认知,不让歪曲历史的日本有机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