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31|回复: 2

沈敏特:不要给执政党帮倒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1 08: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天,听说中央党校蔡霞教授有“别把执政党逼进墙角”的言论,很感兴趣。还没等我找到全文,脑子里就跳出一篇文章的题目:《不要给执政党帮倒忙》。要说明的是,这个题目是蔡老师的这句话触发出来的,但绝不是对蔡老师这句话的评价。因为,没有拜读承载这句话的全文,了解蔡老师对这句话的阐述,便不能望文生义,妄作判断。

  而所以能触发这个题目,也绝非偶然,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见、所闻、所想,才是得以触发成题的基础。

  譬如,几个月前在一个官方网站看到一张头条新闻图片和由此而来的种种评论,感觉不适。内容是习近平主席视察工作,恰逢雨天,他打起了伞,卷起了裤腿,从湿地趟过。于是种种了无新意的赞语一拥而上。其实,雨天打伞,降温添衣,就像饿了要进食,渴了需饮水,这是任何一个人的再也普通不过的生存本能。如今这最寻常的日常琐事,成了最不寻常的大新闻,这恰好突显出了背后的传统的特权观念,仿佛在提醒大家,领导人本该有人打伞,无须亲历趟水,如今居然自己打了伞,趟了水,这就如何如何的不平常了。要知道,新一届的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恰是要更深入地反对特权;为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政,要提升公仆观念的自觉。这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要求。此时此刻,重弹“颂圣新闻”的老调,是帮忙还是帮倒忙呢!

  “颂圣”是渊远流长的老传统,绝不会因为大家的厌恶而善罢干休。不久,又有一场以“庆丰包子”为由头的,搞得更加离谱的新闻大剧。也许是一个偶然,习近平主席外出工作恰逢饭点,于是像新闻报道说的“没有事先打招呼”,就近进入了一家普通消费的包子铺,几个葱肉包子,一碟小炒,一碟凉菜,打发了一顿午餐。不料又惊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界,这一顿饭的小事,又成了新闻大事。且不说“庆丰包子”一夜之间红遍全国,连他就餐的桌凳也收藏起来,大概是要列为宝贵的“历史文物”;并且把他吃的几样东西定名“主席套餐”,正在大力推广。我想,习主席的衣食住行绝不止于几个包子,于是,沿着这种新闻套路发展下去,紧接而来的新闻将是“主席与米饭”、“主席与面条”、“主席与鸡鸭鱼肉”、“主席与瓜果蔬菜”等等等等,果不其然,今天我已看到“主席与番茄炒鸡蛋”的新闻。如果我们把习主席当作普通人,当作公民中的一员,当作一名忠于人民的公仆,而不把他特权化,圣上化,如果我们立意创造一个公民化、民主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气氛,我们需要这样的新闻大戏吗!对于一个正在领导13亿人民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实现和提升人民福祉的新班子、新领导,每一个公民理应给予关注和支持。但这种关注和支持,应当符合现代政治规范,体现领导与群众新型的政治关系。因此,这种“颂圣新闻”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扭曲与亵渎,是打着“拥护”旗号的帮倒忙。

  这样的新闻实在是太陈旧、太贫乏了!颂圣在中国是一种强大而脆弱的文化现象。

  强大,是指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官运亨通的命运,是官场走捷径的重要工具,并成为官迷们的立身之本。就如商品经济,一种事物的存在条件,一是需,二是供,根据需求,予以供给,两者匹配,构成一种事物的存在。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主义,最不需要的是民主精神和民主行为;最需要的是奴性和谄媚;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全方位地培养奴才,是专制主义的人才的战略。“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就是奴才教育的纲领。

  脆弱,是指它进入不了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主潮,永远定格为垃圾级别;是历史发展中的淘汰对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詩作分为三类,曰:风、雅、颂。历史的定评是: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这个定评久经考验,从无翻案之说。中国的詩歌体裁有四,詩、词、歌、赋。赋在末位,这并不是说赋一无是处,无一佳作,而是赋的形式铺陈张扬,多用于颂圣谄上,而少有詩、词、歌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他们生于帝王时代,为了生存,也难免俗。如李白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也谄也媚,但绝不是他的代表作,而常被认为是李白一生的遗憾。在明朝,上呈皇帝的文本有两种。一是青词,这本是道教奏天的文本,却成了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的嗜好;于是大臣们纷纷学写青词,按时按节地呈奉皇上,把“天”和“皇”融为一体,把马屁推向了极致。好几个官居首辅的大官,都以青词邀宠而进身,如严嵩,如夏言等。因此也得“青词宰相”的恶谥而遗臭万世。二是奏疏,它原本是臣子上递的汇报和建言,但因为是君臣关系的钮带,“皇上圣明”式的阿谀还是它的“主旋律”;因此是历史資料,却成不了文化上品。但却有一疏流芳百世,被誉为“天下第一疏”,那就是被误读为“海瑞骂皇帝”的海瑞给嘉靖的奏疏。为什么是误读?因为其中没有一句漫骂,而是见真相,辨是非的直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使一切原装和变相的颂圣文化,黯然无光。

  其实,即使在历史上,颂圣文化对执政者从来都不是帮忙的,有益的。鲁迅有过非常意味深长的描述,出处忘了,印象深刻。他说,一个“猛人”(按:指权势者)一出现,就会形成一个“包围圈”,从此“猛人”要通过“包围圈”的折射看世人,世人要通过“包围圈”的折射看“猛人”。最后,鲁讯说,打破“包围圈”,中国的问题解决了大半。显然,“包围圈”就是颂圣文化的代表者,他们的一大祸害,就是创造“折射”,使“猛人”和世人无法构成正常的关系,使一切社会问题与社会危机都难以解决。当然,“包围圈”的产生根源是皇权专制主义和制度,是人治的必然产物。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民主与法治支撑的政治制度,是必须完全消除皇权专制一切影响的政治制度;扫除颂圣文化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执政者与人民的全新的现代政治关系。这不是皇帝与臣民的关系,而是公仆与公民的关系。

  是的,作为公仆的执政者也需要公民的拥戴和支持。但这种拥戴和支持的生成,靠的是平等的构通,利益的共享;需要公仆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公民监督功能的最大化。而保证和实现这两个最大化,至今为止,最好的途径只能是公仆与公民关系的宪政化。在宪政化的过程中,绝不能让颂圣文化拥有生存的空间,因为它是公仆自觉与公民自觉的最有害的腐蚀剂,它是执政者最有害的杀手。

  以上,我从一些媒介现象分析了给执政者帮倒忙的颂圣文化。其实,媒介的帮倒忙还是浅显层次的文化现象;而更深层次的帮倒忙是理论界、学术界的颂圣文化。这将是我的下一篇文章的论述对象。

  2014/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09: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说的很有道理,分析的很理性,但陕西又出了习大大家乡套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2 02:43: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几年的思想腐朽泛滥,还有几个是有为人民服务的心呢?习总以身作则,总是一个好的开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 15:20 , Processed in 0.4532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