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五受暂停熔断机制刺激,沪深两市早盘大幅高开。周一收盘,没有了熔断机制,A股市场依然不争气。数据显示,沪指跌5.33%,报3016.7点;深成指跌6.21%,报10212.5点。创业板指跌6.34%,报2106.36点。两市逾千股跌停;飘红个股不足百只。
看来,A股市场跌跌不休,并不是熔断机制的错。市场揪出了熔断机制这个“替罪羊”,监管层也顺应市场暂停之。但股市风险因素依然存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出清。
首当其冲,A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主场”之一。不管承认与否,A股波动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力在加强。这是去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中国A股再也不是封闭的系统。中国股市的风吹草动和监管层的每项举措,都可能在中国股市和全球市场形成互相影响的连锁反应。新年开篇,全球股市一片哀鸣,三个交易日内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创2000年以来最差开局。
内里原因,当然很多。但是从西方各大机构的评析看,中国经济的下行,熔断机制的实施和中国股市的糟糕表现被视为主因,而非“之一”。这些机构不仅诟病中国掌控市场风向的能力,也对中国的经济治理提出怀疑。要想成为全球化的主角,不仅A股市场要表现得更好,中国经济治理也要经受严峻的考验。
还有更多的风险要素。首先是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处于下行态势。12月份中国官方PMI为49.7,连续5月处于景气线下。另据1月6日公布的CPI、PPI数据--2015年CPI增长1.6%,全年增长1.4%,低于政府制定的3%目标。PPI则连续46个月下降。虽然,经济下行不是A股市场下滑的主因,但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则让市场看空A股未来。
其次是流动性紧张带来的市场恐慌。美联储加息、人民币“入篮”导致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下调,形成了事实上的流动性紧张预期。但是基于人民币汇率不具备长期贬值基础的政府承诺,政策面不会放任人民币汇率贬值。再看事实上的流动性紧张,到去年12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是3.33万亿美元,较上月末大降1079亿美元,创历史最大单月降幅。这相当于基础货币减少5000-6000亿--从市场平衡看,流动性紧缩的空缺,亟需货币政策宽松来释放流动性。新年伊始,央行货币宽松的政策步伐迟缓了,市场并未等来降准或者降息。流动性紧张在A股市场形成恐慌效应,是可相见的。
去年A股市场的表现,牛市和货币政策的宽松基本同步,熊市则和央行的“无所作为”基本同步。降息、降准和股市的同频共振,已成市场惯性,在政策面没有新的流动性释放举措时,A股市场的动力就会疲弱下来。
而这,恰恰是政策面面临的尴尬现实。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宽松不敢过度放水;但是对于股市不稳也充满忌惮,担忧2015年的跌宕起伏市场再现。汇率要稳定,股市要护盘,这是政策面面临的两难抉择。从熔断机制暂停和汇率止跌的市场情势看,政策面对于股市和汇市采取了“双撑”。不过,政策面的支持是机会主义的还是坚持到底,还值得后市观察。
肯定的是,政策面要从货币政策是宽松还是紧缩的迟疑中,尽快做出权衡决断。基于美日欧救经济的经验和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货币宽松政策还是解决市场一揽子难题的良方。降息、降准或者“双降”,不管是定向还是其他,都是当务之急。否则,政策面将会陷入股市汇市难以兼顾和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手忙脚乱中。
其三,虽然监管层近期发布了减持新规,给大股东减持戴上了紧箍咒。但是去年以来积累了超过万亿规模的减持规模,由此带来的市场恐慌如何逐渐缓释,同样是A股市场不得不面对的风险。此外,注册制本身不是问题,但对市场造成的心理冲击,会否如熔断机制一样,好的改革逆转为坏的效果?!监管方还须提前做好风险反恐。
股市也好、汇市也罢,两市都是动态的风险系统,而且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诸多风险因素尚未完全出清。因而,政策面还需多下功夫应时而动,把握好经济战略和治理策略的辩证关系,将市场风险降至最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