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研制成功世界唯一的JF12高超声速激波风洞。中科院组织权威专家对JF12风洞进行验收。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学科基础研究需求,利用中科院力学所独创的反向爆轰驱动方法及一系列激波风洞创新技术,研制成功了国际首座可复现25—40公里高空、马赫数5—9飞行条件、喷管出口直径2.5米/1.5米、试验气体为洁净空气、试验时间超过100毫秒的超大型高超声速激波风洞,整体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风洞具有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的地面复现能力,为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温气体动力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试验手段。JF12风洞项目于2008年1月启动,是财政部和中科院共同支持的8个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之一。此举被认为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要措施,其使命是通过自主创新模式,探索发展重大先进科研装备的途径,以切实改变我国科研仪器大部分依赖进口和仿制的局面。
b) 中国造出首台R0110重型燃气轮机 用于大型装备。R011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重型燃气轮机,它的研制成功预示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重型燃气轮机研制能力的国家。这对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c) 中国国产QD70C燃气轮机日前通过出厂试车考核。QD70C燃机是为满足备用电源市场对大档功率燃机机组需求,由中航工业东安、黎明、动力所合作开发的燃气轮机。用户对该型燃机的起动成功率、起动时间、载荷突加、突减能力、燃油消耗量、排放污染物、噪声控制、使用寿命等均有较高的要求。该型燃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航工业黎明燃机产品向应急电源领域开疆拓土,为中航工业燃机产业发展壮大找到了新的支撑点。
a) 英国牛津大学Isis科技创新衍生公司Zyoxel宣布将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人员、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实验室(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以及马泰克公司(MatTek Corp.)合作开发芯片上的微型人体线路。该项目计划历时5年,其中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署(DARPA)将为其提供金额达2630万美元的资助。该项目旨在一个单一的集成芯片上并入10组微工程人体活组织,从而提供一个预测新药物和疫苗安全性的多功能平台。Zyoxel公司所研发的技术意在提高临床预科药物检测效果并减少动物实验次数。
b) 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高桥淳副教授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培养出神经细胞,并将其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猿猴脑中,使得原先几乎瘫痪的猿猴能够来回走动,极大改善了症状。此项技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成功应用尚属世界首次,是临床医学的一大进步。ES细胞是从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此次高桥淳副教授的研究小组从受精后1周的受精卵内侧取出一部分细胞进行培养,制作成ES细胞。接着,使ES细胞经过42天的生长,使其变为发育成神经的细胞,制作成含有35%的能够分泌多巴胺的细胞团块。再将细胞团块分别移植到4只患有帕金森病的猿猴脑内。结果,在6个月之后猿猴的手足震颤均消失,从原先抱着笼子不能活动的瘫痪状态变为能够在笼子中来回走动。通过检查发现,猿猴的脑中长成了新的神经细胞。此前,高桥淳副教授的研究小组曾利用与ES细胞具有相同机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成多巴胺神经细胞并移植到1只猿猴的脑中,成功地改善了其帕金森的症状。此次在4只猿猴身上均得到了再次验证。此项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攻克帕金森病治疗难关的重要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
3.物理科技快报
a)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脑工程学院媒体与网络技术中心的9人研发团队耗时18个月研发出多屏社交电视平台(Multi-screen Social TV Platform)。这项被称为“瞬间转移”的技术利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将社交媒体与网络电视融合起来,通过操作简单,却功能强大的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公众到时只需打开有摄像镜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对着电视照一照、抖一下,电视上的视频、电影、视像会议等便能透过3G通讯或wifi传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内。有了这项研发成果,公众往后可将在家中所欣赏到的任何电影、电视节目,通通装入自己的‘口袋’内,随时随地继续观看。更重要的是,整个平台操作非常简单,不太精通科技的人也能轻松使用。与此同时,这项研发也能让那些想与千里之外的亲友分享自己正在追看的节目的使用者,只需按个按钮,便能轻松地将视频转送到亲友的电脑上,与他们同步观赏,一同谈论,即使彼此之间远隔千里,也能照样保持“面对面”的互动、增进感情。
b) 印度将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磁体,比在日内瓦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的紧凑渺子线圈(CMS)中的12,500吨电磁铁还要大四倍。印度的这个类似CERN用于中微子观测(NO)的地下探测装置将被安置在马杜赖附近的泰尼(Theni)。耗资2.5亿美元长达2公里的地下隧道正在建设当中。还将兴建一个地下实验室进行粒子物理研究。钢铁部长贝尼渠拉萨德维尔马表示,印度钢铁管理局要为中微子观测提供50,000吨的特殊软铁板。“中微子观测器将有150层磁化铁板叠摞在一起。每块铁板的尺寸为4米X2米, 厚5.8厘米。完成中微子观测器共需要15,000块这样的铁板。” 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对比莱钢铁厂试制的软铁板样品表示认可。实验将涉及高端技术,规模也超过以往。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希望能在2017年开始工作。
4. 新能源和节能设备的研发动态
a)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21日表示,该院新材料工学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开发出了可以弯曲,而且性能卓越的电池。” 研究组表示:“该电池弯曲前后电压没有变化,反复进行一万次充电和放电实验显示运作稳定”。还说:“电池内部使用了耐热性强的固体电解质,因此几乎没有爆炸的危险。” 报道称,之前,虽然已经开发出弯曲印刷电路板和显示屏的技术,但是因为没有可以与此匹配的可以弯曲的电池,因此很难将相关电子产品商品化。研究组说:“该技术越过了阻碍电子产品开发的障碍,今后只要增加电池的充电容量就可以实现常用化。”。
b) 韩国国立山林科学院林产专家李先英(音)博士宣称,利用从树木中提取的纤维素制作出锂离子电池隔离膜,从而成功地研发出了在树木的主要化学成分纤维素中提取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隔离膜的技术。据悉,目前大部分锂离子电池分离膜都是利用石油烯烃树脂——聚乙烯和聚丙烯制作的。山林科学院评价称:“利用从树木中可轻易获取的环保材料制作隔离膜,在科学层面上有很大的意义。” 据山林科学院推算,截至2012年,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隔离膜在世界市场上的规模可达到1万2000亿韩元,因此期待该研究成果商用化后能获取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
c) 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大学宣称,成功开发出锂充电电池的电极材料技术,电动车充电只需1分钟、充满一半电量只需6秒,极大地缩短了电动车充电时间。据悉,新技术所采用的方法是使电极的化学反应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多头进行,同时使用了在电极内部形成像渔网一样能够让电子自由移动路线的方法,将电极的密度提高了1.4倍,从而实现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充电放电。报道称,锂充电电池相关技术一旦商业化,不仅可用于电动车方面,还能用于使用充电电池的笔记本等多种移动电子产品上。
a) 据俄新社9月6日消息,“俄罗斯直升机”集团6日表示,将在2014年前向中国出口52架米-171E运输直升机,首批8架直升机计划在2012年转交给中国。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愠申称,中国航空工业近期在制造Z-8型同级别运输直升机方面取得成功。但中国军队继续从俄罗斯大量采购米-171说明,该国仍然需要这一型号的直升机。
b)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护卫舰在国际水域被拍摄到有疑似奥地利席贝尔公司生产的“坎姆考普特”S—100型旋转翼无人机活动。据参考消息网引述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报道,日本防务省16日提供的照片显示,3架无人机正停在054A型导弹护卫舰“舟山”号上。而在另一幅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架类似“坎姆考普特”的无人机在“舟山”号护卫舰上空飞行。席贝尔公司一名发言人表示,该公司不向外公布客户信息,并称他们没有“向中国出售生产许可,但这并不能完全防止复制或仿造”。报道援引航空工业界一位消息人士的话称,两年前中国购买了18架“坎姆考普特”无人机,
c) 据俄罗斯军事评论网9月5日报道,中国海军两艘052C量产型导弹驱逐舰刚刚服役,作为其改进型升级版的052D舰就已经开始建造。这种战舰性能非常先进,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军在台海的影响力。其中052D量产型驱逐舰首舰已于2012年8月28日下水。根据驱逐舰投影可以明显看出,052D型根据052C型驱逐舰的使用经验进行了一些变化,主要涉及到武器和设备的配置,其中艇艏设备变动较大,100毫米舰炮被更换成130毫米PJ-38舰炮,拆除了30毫米730型小口径近防高射炮,用来安装FL-3000N防空导弹系统,另外还增加部署16具与俄制S-300F类似的“海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垂直发射管,使其数量增加到64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