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92|回复: 26

大唐盛世的文化自信来自哪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 16: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唐盛世的文化自信来自哪儿?
以史为镜,论道德文化复兴——偶崇道德奇迹现
熊春锦
唐高祖李渊,将老子李聃视为自己的祖先。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下达了遵循老子、崇尚大道、道先佛后的诏书。唐太宗李世民在登上帝位前,曾办学馆专心致学,他反省总结了历史的教训,痛定思痛。一部《贞观政要》,记下了李世民尊天顺道、大治天下的秘诀。
魏征上奏李世民:“君王被神所器重,掌国中之大权,受到极天一般的尊崇,所以一定要居安思危,远离奢侈,以简朴为本。君臣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引《老子》),何必劳神苦思,生很多事,管很多事,用尽聪明能事,却背离了无为之大道呢?”。李世民答曰:“真是好啊!我读你的奏章,通宵达旦,忘了疲倦。”(《贞观政要·君道》)
李世民问大臣王珪:“后来的帝王不如先前的帝王,这是为什么?”王珪说:“古代的帝王一心崇尚清静,以百姓心为心(引自《老子》),后来的帝王则不顾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李世民回答说:“是啊,我日夜孜孜以求的,就是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五谷丰年,百姓安乐。治理国家就像栽树一样,不去摇晃树根,枝叶才会生长茂盛。君王清静了,百姓怎么会不安乐呢?”(《贞观政要·为政》)
李世民又对群臣说:我秉承天命,要至诚至敬地祭祀上天。近代拜五天帝、五人帝,不是神州道统,现在通通废除,只拜昊天上帝。
李世民说:人们以为作了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错了!我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敬畏皇天。皇天虽然高高在上,却聆听卑下者的声音,我怎敢不恭敬呢?
唐太宗贞观二年,有公卿启奏说:“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陛下为自己建一楼阁以居之。”太宗回答说:“朕的身体确实不宜居住在卑湿之地,但是若是答应了你们的请求,花费又太大了。当年汉文帝要起露台之时,因珍惜物力而没有动工,朕的德行不如汉文帝,而花费却比他还多,我看还是算了吧。”公卿启奏再三,唐太宗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贞观二年,关中遇到旱灾。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我听说有卖儿女的,朕很怜悯他们”。于是派遣御史大夫,用皇宫内的金宝赎回所卖的儿女,还其父母。
贞观初年,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我除了需要一些人帮我做些洒扫之事,要那么多妇女有什么用呢?”于是将后宫及掖庭前后三千余人放出宫外,为他们择偶。
据史所载,当时:“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i,怀着,抱着)粮,取给于道路”,最为历史家所称赞。西方的汉学家对中国的皇帝从来批评的多,但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几乎都是一致地褒扬。633年,纵狱囚应死者390人归家,命令他们秋后自来就死,至期皆至,如是全部赦免。白居易曾写诗歌颂太宗德政:“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杜甫也有诗曰:“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但是,由于道德根文化中“修之身,其德乃真”圣人之治的方法论和教育方法,未能在国家教育和全民中切实长期展开,“尊皇贵权”的封建文化体制未发生任何改变,独裁专制的温床始终存在着。因此单纯应用老子学说的德治,就难以确保天下大治的持续效应。一旦时机成熟,封建专制文化机制必然反扑而上,将德治的社会成果全部摧毁。
李世民去世后二十年,他那削发为尼的小妾武才人,被前来进香的继任皇帝李治看上,细心的皇后一片慈心,便把武才人接回皇宫伺候皇上。没想到一年之后,皇后被武才人诬陷,砍断了手足,投进酒缸哀嚎而亡。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待李治一死,武则天就罢黜自己的儿子,自己当皇帝,改唐朝为南周。武则天篡权,在她在位期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她用酷吏酷刑处死所有质疑他的人,包括自己的舅舅、两个儿子和小孙子。她的亲信发明了一本《罗织经》,专讲怎样确定、告发、逮捕、逼供反对者,直到“坦承不讳,自动招认”,然后灭其全族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
武则天在精神文化领域,一反贞观之治的尊道贵德之风,只取佛法为用,改为佛前道后,如同隋朝视佛教为国教(《唐会要》卷四十九)。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常召佛僧进宫讲说佛法,佛僧则阿谀奉承撰出《大云经》说“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她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教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简明中国佛教史》188页)。她以菩萨显身而自居之,却又残忍无情,心狠手辣,风声鹤唳,引发了九年宫廷内的残酷自虐式杀戮。在历经几十年暴政战乱之后,直到李隆基率禁卫军冲入皇宫,拉开开元之治之序幕。李隆基恢复尊道贵德,大治天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四次尊道贵德,无为顺道而治,史称“开元之治”。
开元二年,“令僧侣还俗”(《资治通鉴》)。开元十年,又设立中央学术机构“崇玄学”,在京城和各州招生精读《老子》。又在京城和各州开办太清宫、玄元宫、太微宫等,召生研习《老子》。二十年,下诏书规定士庶之家必须备有《老子》一书。二十三年,他亲自批注《老子》 (《封氏闻见记校注·道教》) 。
尊道贵德,必然崇尚平等、慈爱、自由。唐玄宗在倡导道德文化之时,并没有禁止佛教,开元二十二年他还敕令注释《金刚经》,使此经流传天下,并且以密教不空三藏为自己的挚友相待之。
道德文化的昌明,同时带来了全方位的繁荣。李隆基提倡节俭、朴实,一度销毁了皇宫中金银玩物,宫妃以下不得穿戴珠宝锦绣,禁止淫乐,贞观之风,一朝复振(《旧唐书·玄宗纪下纪论》)。正所谓“君俭则民富”,那时家家存有数年的粮食,国家的粮食沉积至腐,不可校量(《元次山集·问进士第三》)。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lin,租借)客乘,倏(shu,极快地)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社会经济的繁荣,反过来必然又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中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cen)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其它音乐、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无不具有显著成就。诗人李白此时被召入京,供奉翰林院,后来“赐金还山”。他欣然咏唱:“问君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盲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这就是对开元之治的赞誉。杜甫也有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李隆基在位长达四十五年。可惜在六十一岁时,情钟于二十六岁的杨玉环,封为贵妃。从此,“承欢侍妾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诗)。后来终于引发“安史之乱”,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行鬼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的都惨死在战火之中,残存者以纸为衣(《新唐书·杨国忠传·安禄山传·本纪六》)。
从此盛唐一去不复返,整个社会重新又被卷入自然因果周期律的怪圈。“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儒家在盛唐的一百多年期间内,倍受压抑,默默无声之后,终于在唐朝步入衰败时发泄喷爆出来。韩愈力排道家和佛家,断定神州道统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子孟子,此后便无人相继。韩愈说,老子小看仁义,是坐井观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为而成,岂能无为而治?君王发令,臣下从命,百姓劳作,君臣父子,天经地义,佛道竟然不加区别,一概而论清静寂灭涅磐之类,成何体统?还要烧毁一切佛道经典(《原道》)。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适、李诵二帝相继启用儒者,以求有为而成,但却是回天乏术。全国藩镇(军阀)割据,混战不已,朝廷宦官作孽,朋党相争;天下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短短的百年安定,随即又被数百年的战乱所完全吞噬。
……
本文节选自《道德复兴论修身》73页:“以史为镜,论道德文化复兴——偶崇道德奇迹现”
下面内容摘自网络,编辑整理:
唐朝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建国后为了安定民心,太宗诏令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但流行的主要还是道教和佛教,两者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用老子尊道贵德思想来教化天下百姓。666年(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等,以壮大道教的势力。玄宗还派人四处搜寻道经,编纂《道藏》3744卷。
唐朝尊奉老子为本家先祖,个人姓氏只是一个次要方面,主要方面是基于做人哲学《老子》的文化意义,朝庭上下从君王到百姓,都要诵读研习《老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以道德思想教化人们,引导社会亲近道德,实践道德,使得整个社会人文道德复兴,带来了大唐的兴盛局面。
《资治通鉴》唐太宗纵死囚:“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这一史实说明即便是死囚犯也是一时冲动犯事的多,事后依然体现出民风淳朴,道德兴盛的程度。
在兴盛的基础上,对外交往方面亦呈现出了八方来朝 的盛世景象,谱写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历史上无比辉煌的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5 11: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世民不是不想管事,而是八柱国陇右门阀集团让他插不上手,他的皇后就来自门阀。李世民想动下大臣,皇后就穿上皇后制服来规劝他。为何儒家喜欢李世民而不喜欢武则天,因为在李世民手下好混,在武则天手上易掉脑袋。
但试想,如果对官僚门阀放任,皇上做好人,没有武则天及雍正这样的人,那么唐朝及清朝就不可能混那么久。
读书读死了,不如不读。作者食古不化,一脑子浆糊,行文没有中心思想,除了堆砌一堆史书,告诉了我们什么?读来让人一脸茫然,究竟什么是大唐的自信来源,告诉我们答案吗?
所堆砌的那些史书,反而证明了李世民在门阀集团前的无奈,但作者就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什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3 17: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朝代初期,人心思定,加上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地逼人多,自然皇帝只要无为而治即可,这比如说美国建国之初崇尚自由资本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倡导放权,都是同一个道理。
而当人口一多,人挤人的时候,君王不可能再垂拱而治。这时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尤其重要,自然以仁义为主的儒学会成为主要工具。明朝崇祯皇帝与清朝道光皇帝,不可谓不勤勉,然而国家在他们手里滑落,何也?人口资源压力而已,非关个人品德。
至于武则天,也不是作者写得这么不堪,武则天取消了门阀,开科举,没有武则天,何来开元盛世,至于武则天崇佛,是以此神化自己,加大统治力量,她使得平民可以进入官序的同时,又用严厉的法律使得官不聊生,这对儒家很公平。
时代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就得变,李世民没有必要搞儒学,武则天也不可能垂拱而治。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而已。
就目前的中国来说,能垂拱而治吗?能不用“酷吏”吗?作者拐弯抹角想说什么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4: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击水三千里 发表于 2017-1-23 17:49
一个朝代初期,人心思定,加上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地逼人多,自然皇帝只要无为而治即可,这比如说美国建国 ...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唐朝治理好的时间段是道学文化得到重视的时期,得不到重视的时候就乱象纷呈,这是很明白的历史史实,人口的多少与治理措施没有必然的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4 2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成 发表于 2017-1-24 14:16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唐朝治理好的时间段是道学文化得到重视的时期,得不到重视的时候就乱象纷呈,这是 ...

这篇文章的要害是在鼓吹垂拱而治,与鞭挞“酷吏”,这就是暗示boss管得太多了,不应该反腐,并且暗示这不是自信。
所以这篇文章就眼前的政治气候来说,是毒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4 22: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成不变的治理模式,治理模式本身也是相克相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治理模式。
目前没有垂拱而治的基础,也不可能不养“酷吏”来治理贪腐现象。
这篇文章,也许是作者的一知半解食古不化下的无心之作,但其传递的,不适宜于眼下的国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5 08: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信来自于割喉封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8: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制与德治是并行不悖的,妄言文化自信是毒草,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请看看我的道德文化之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8: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献身道德新时代



我很荣幸,

能够回到中土来;

我很庆幸,

闯入国学大海;

我更欣喜,

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



因为共同的爱好,

我们走到一起来;

因为共同的追求,

我们不再徘徊;

因为共同的志愿,

我们要无愧于这个时代!



往昔峥嵘岁月长,

中华文明几千载,

伏羲演易以河洛,

神农百草入血脉,

黄帝法道天下治,

老子德道世漠拜。



而后如同老子言:

离道失德多偏歪,

仁义礼智信朴散,

各自为用多悲哀,

慧识智识而意识,

中华文明日渐衰。



埋头专注搞经济,

物质文明展风采,

道德滑坡底线归,

精神文明最期待,

文明高地在文化,

民族文化热起来。



道德修身是根本,

文化教育创名牌,

养生只是小乘志,

文化复兴我崇拜,

经典诵读德慧智,

造就地球人人乖。



修身要从心意起,

识心阴己除尘埃,

信智礼德下手基,

明三定二自成材,

理法全是有为梯,

损之又损无挂碍。



信德为基是根本,

其他四德能承载,

妄意当家德难全,

阴土克水愚智态,

阴水克火礼难成,

阴土弥漫成雾霾。



心意修养火生土,

阳土克水智德开,

阳水助克制阴火,

礼德光明有依赖,

土地阳光水俱足,

仁义必成显于外。



五德既成合为一,

德一既成勿懈怠,

道生万物颠倒颠,

以德为基成道才,

逆反德道归至真,

大丈烈女伟气概。



内成外就自古理,

道德学子要明白,

只为健康一己私,

天难助来地不睬,

独自乐乐非真乐,

众人乐乐获青睐。



文化复兴在今朝,

习总英明把头带,

正气得到追与捧,

邪气遭受裂和汰,

德慧智人马蹄疾,

献身道德新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5 09: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是崇道贬佛之说,
文章中处处表达的是用道则中兴,用佛则国乱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5 09: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不是道了,因为阴阳两面是互为一体的,中兴与国乱其实是二者的统合,而人口与治则本身是有密切关系的,战乱初定,与民生息,人口锐减,地多人少,人宝贵,你想抽人口没都不行,就象一片树林,不能砍伐太过一样,因为前面的战争已经砍得过了,所以用道治,其实就是不管,
但当人口数据增多时,治人就变为非常重要,道理很简单,成熟开发的土地便利的地言都充分开发了,导民以利的手段也不多,这时矛盾就多了,人治就应运而生,
用什么治理国家文化是表象,真正的是实事求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7 18:57 , Processed in 0.2032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