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45|回复: 0

云石:血色帝国—苏联“恐怖政治”与苏共党内清洗的政治逻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7 21: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苏联政治,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先打一个寒噤。的确,苏联的政治史,始终与“恐怖”二字密不可分,从建政初期对旧贵族和反对派的残酷屠杀(比如处死沙皇家族),到后来斯大林对党内的多番清洗,再到苏联残酷血腥的民族政策,以及令人闻风丧胆的克格勃等等,总而言之,苏联政治氛围之残酷血腥,在现代国家中堪称一绝。

  为什么苏联政治会充满血腥味?一些西式思维主导者将之归咎于集权与独裁。但这其实是不客观的。最明显的例子,有着数千年中央集权和皇帝独裁历史的中国,就并没有这种恐怖传统。比如改朝换代,一般新朝都会对旧朝君臣授予高爵虚衔——虽然不可能给他们实权,但也不会斩尽杀绝;至于官场内部斗争,大多也讲究章法和底线,对失败的定义也不过就是令其丧失政治生命,多不至于肉体上消灭——虽然具体实践中不乏例外,但在道德上,这些行为都是受到批判的,不仅为后世批判,就连作恶者自己也是偷偷摸摸,事后还百般狡辩遮掩。

  但苏联则不一样。苏联的恐怖政治,几乎贯穿朝代始终,且许多都是明目张胆,不加遮掩。换句话说,血色恐怖,几乎成为苏联这个朝代的政治文化。这又是为什么?

  这要从俄罗斯的国情说起。作为俄罗斯本部核心区的东欧平原,自古就是欧洲文明圈的边缘板块,文明发展程度较低,虽然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东欧从中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开发,但这种开发的程度,依然与欧洲主流文明圈有着很大差距。至于俄罗斯后来扩张而得的北亚、中亚等领土,那更是极端落后。

  开发程度的落后,意味着俄罗斯在物质基础层面,保留了大量的农耕时代残余;相应的,社会结构与人文思想方面,也依然秉承着传统的农耕模式。这种文明层次的落后,使得俄罗斯在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的转型过程中步履蹒跚,大幅落后于西方。

  俄罗斯要想实现国家崛起,当然要摆脱这种旧式机制的束缚。从19世纪下半页开始,沙俄政府便力推改革,希望在社会关系层面有所突破。

  但问题是,这种做法是有高风险的。毕竟沙俄政权本身就是建立在农耕模式基础上的——换句话说,支撑沙俄帝国这个政治组织正常运转的各种利益集团,其利益基础,都依附在原有的农耕生产模式之上。沙俄要打破农耕模式,这等于是要摧毁自己的统治根基。

  所以,沙俄的改革,不可能是疾风骤雨,而只能是小步缓行。一方面,它必须培养基于工业体系而生的全新利益集团,让他们成为自己转型后的新统治基础。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须照顾传统农耕利益集团的情绪,不能对他们打压太急,否则逼的它们狗急跳墙,与自己决裂,到时候旧的根基毁了,新的根基又还没成型,那沙俄政权就将面临倒台的风险。

  圣彼得堡白宫——沙俄时代的皇宫

  本来,这种思路也不错。渐进式改革虽然步子慢些,但毕竟稳妥。

  可问题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允许。

  随着工业革命的普及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英、法、美、德等传统列强,借助工业化转型中的成功突破,国力突飞猛进,将俄罗斯远远抛在脑后。同时,十九世纪下半页的世界已进入帝国时代,列强间的矛盾加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大行其道。俄罗斯虽然也是老牌列强,但由于转型之路的曲折,已经大幅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工业化必须提速。不然的话,还没等到转型成功,自己就跟中国、土耳其等旧式地缘大国一样,沦为其他列强的下酒菜了!

  既然要快速转型,那么渐进式变革那一套当然不行,最合适的做法,就是革命,而且是彻头彻尾的革命。

  主张改良的沙俄,与主张温和革命的孟什维克,明显不适合领导这场颠覆性变革。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国家社会结构的颠覆性改造,最合适的政治主导者就只能是——主张激进革命的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以红色意识形态为自己的精神引领。红色意识形态倡导阶级斗争,推崇大破大立、破而后立,不惮于用暴力对抗的方式,来达到革命成功的目的。

  当然,这种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动静自然小不了,不仅会在短期内引发社会高度动荡,甚至引发很多社会悲剧;长期来看,也会有诸多后遗症。

  但是,凡是没有两全,既然对社会结构的颠覆性改造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权衡利弊,红色意识形态引领下的布尔什维克,就成为当时俄罗斯的不最坏选择!

  而布尔什维克也确实不负所托。尽管它的革命手段的确残酷,但也正是靠着这种辣手无情,俄罗斯才得以极短的时间内,彻底颠覆了桎梏工业化转型的旧式社会结构,摧毁了那些依附于旧式生产关系的利益集团,为接下来工业化转型,培育出一片合适的社会土壤。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布尔什维克的极端搞法,就凭沙俄和孟什维克之前那一步三回头的磨蹭劲儿,恐怕俄罗斯还没见到工业化的曙光,就已经被列强收拾个七零八落了。

  所以,俄罗斯的历史发展需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选择了残酷血腥的恐怖政治。正式这种时代环境,奠定了苏联早期的恐怖政治基础。

  而在完成了抢班夺权后,苏联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在这个阶段,恐怖政治的习惯依然被沿袭下来。

  这又是为什么?

  这依然与俄罗斯国情密切相关。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18:解开红色苏联快速崛起之谜》中,云石君曾经说过苏联要积蓄国力,自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搞工业化开发。但是首先,苏联国土自然环境恶劣,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冻土和荒漠;其次,俄罗斯地域辽阔,地缘与人文结构复杂,大量少数民族独立居住在各边缘板块,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认同感严重不足。

  这种情况下,苏联要搞工业化建设与国土开发,就会面临一个现实层面的问题:由于条件太过艰苦,或者国民对俄罗斯国家情感认同缺失,所以大家不愿意响应苏联政府的号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从事高强度的工业劳动。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钱收买——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钱给够,自然有人愿意卖命。

  但问题是,苏联没钱!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16:牛气哄哄的俄罗斯帝国为何会由盛转衰?》中,云石君已经说过,从19世纪下半页开始,俄罗斯的发展就陷入停滞,从曾经的“欧洲宪兵”,变为连日本这种三流货色都打不过的“帝国主义薄弱环节”,而一战以及后来的革命战争,更使得俄罗斯国家财富消耗殆尽。而苏联建国后,还长期面临西方列强的围堵封锁,这一系列困难,决定了苏联政府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钱,去激励人民卖命——它还指望着多从人民那抠点钱出来以供开发投资或者抵御外部威胁呢,哪还有余粮去激励民众?

  既然没有胡萝卜,那还要逼民众卖命干活,就只有靠大棒了。用恐怖政治威慑民众,逼迫民众按照国家意志从事劳动——而且还不敢要求太多报酬。只有这个方法,苏联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动国家工业化转型,完成大国崛起的原始积累。

  而同时期苏共党内登峰造极的恐怖政治与大清洗,也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无关系。

  毫无疑问,苏联政权的这种靠过度剥夺和压迫民众筹集资源的国家发展模式,是不可能得到民众长期认可和支持的。所以这一阶段,苏共政权的道德合法性严重缺失。这种情况下,政治强力,就成为苏联维持统治的最大依持。而要政治强力对民众的控制与威慑功能发挥到最大,就有必要将统治集团的内部分歧降到最低——直白点说,就是独裁。如果统治集团内耗严重,各山头相互掣肘,拳头捏不到一起,政治强力自然会受到削弱,苏联政权的延续就会面临更多威胁。

  基于这种逻辑,俄罗斯的独裁政治,在这一阶段达到了顶峰——斯大林成为苏联乃至俄罗斯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独裁者。但是,这种权力的过度集中,必然引发党内其他势力的最坚决反抗,如此一来,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被进一步放大,苏共的党内大清洗,也在这一阶段登峰造极。

  二战后,苏联成长为超级大国,无论是国家实力,还是国际形势,都较二战前有较大改善,所以到这一阶段,苏联政治氛围较战前有所缓和,斯大林死后,苏联也再没出现类似程度的独裁者,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涅日涅夫,其个人权威与斯大林都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这种缓和只是相对的。冷战的开启,使得苏联依然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为了应对西方的打压,苏联依然不得不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投入到重工业、军备竞赛、对外援助、对外战争等与民生直接关联不大的领域——这意味着苏共依然不能争取到足以的民意支持,依然有必要依靠靠恐怖政治威慑民众,剪除党内异己、维护一定程度的强人集权。基于这种需求,冷战时期的苏联政治,虽不至于像苏俄早期以及斯大林时代那样,秋风扫落叶般冷酷无情,但也始终未能达到符合现代文明标准的及格线。

  说完了苏联内部政治文化,接下来,我们要对苏联与西方的关系做个解读。着重探讨,为什么西方如此讨厌苏联,必须置之死地而后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3-29 00:3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