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33|回复: 0

云石:为什么一战后的俄罗斯选择共产主义,德国却转向法西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8 22: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当时人类世界所曾经历的规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这场发生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全球性战争,不仅造成了令人瞠目的伤亡数字,带来了天量的财产损失,也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对人类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主要参战国的俄罗斯与德国,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耗尽,而两国的帝制也因此走向瓦解。只不过,在推翻君主制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选择上,欧陆两强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俄罗斯在经历民族资产阶级政府的过渡后,很快就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走上了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而德国却恰恰相反,经历了短暂动荡的魏玛共和国后,旋即埋头堕入法西斯主义的深渊。

  俄罗斯和德国,同是欧陆两强,战前同为帝制国家,战争中受到的打击也相仿佛,甚至,两国的改朝换代经历都十分相似——在受尽战争摧残后,不堪忍受的德国国内工人、学生、士兵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俄罗斯同样也是工人、学生、士兵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而且两次革命,背后都有十分明显的苏维埃身影。在战后国际环境上,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英法深度压制,大片领土丧失不说、还欠下巨额战争赔款;而俄罗斯虽然以前属于协约国集团,但由于十月革命,也被英法美视为死敌,对它大加封锁制裁,并支持白俄势力跟苏维埃作对。

  相似的国际地位,相似的战争遭遇,相似的国际环境。既然一战后的俄德两国有着如此相似的处境,为何在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却南辕北辙呢?

  在云石君看来,这与两个国家当时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一战后,俄罗斯与德国,都面临着国家重振的历史任务,而要重振国家,两国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发展国家经济,苦练内功,积蓄实力,第二,摆脱外国压迫和束缚,拓展地缘影响力,谋求更多国家发展所需的物理空间。而在具体操作上,二者由于国情不同,其思路和方式必然也会有所差异:

  对俄罗斯来说,要发展经济,提振国力,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国家稳定和凝聚力问题。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民族成分十分复杂的国家,主体民族俄罗斯族在国家人口中的占比有限(今天的俄罗斯联邦,俄族人口占比约8成,而之前苏联时代,俄族比例才刚刚过半)。而且,俄罗斯地域辽阔,地缘结构复杂,大量少数民族独立居住在各边缘板块,这严重削弱了俄罗斯文明对他们的影响力——这反映在现实层面,就是国家分裂隐患较大,国民凝聚力缺失。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文化融合,或者更直接点说,就是凭借俄罗斯文明的整体强势地位,将各边缘少数民族同化吸收。

  这当然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但问题是,文化融合非一日之功,俄罗斯主体文明虽然整体强势,但这种强势是相对的,还远远没有强大到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克服地缘、民族、种族、语言、思维方式等差异的地步。所以,俄化固然可以作为一个长期发展方向,但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文化融合方面的缺陷。红色意识形态以人所处的社会阶级分层,为敌我划分标准。鉴于阶级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这种划分法,突破了地域、国家、民族、语言的条条框框限制,至少在理论上,将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所有中低层民众,都划入到“自己人”行列。

  通过阶级区分,以及对这种划分标准的宣扬和鼓励,原本差异甚大的俄罗斯境内各族群,有了一条共同的思想和情感纽带,这样各族群之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抵触感就会大大降低,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随之提高。

  而德国就不同了。德国是一个日耳曼人占绝对主体的国家。19世纪德国的国家统一大业,也是以日耳曼民族为情感纽带,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族群差异,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德国其实没有用红色意识形态另起炉灶的必要。何况要用红色意识形态的话,还免不了要激化国内矛盾,引发阶级冲突甚至战争——这对俄罗斯来说或许是必须承担的损失,但对于德国,实在是犯不着。

  这是第一个原因。除此之外,俄得两国的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也决定了二者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选择方向。

  俄罗斯在19世纪初击败拿破仑后,便成为欧陆数一数二的强国。甚至在19世纪上半页,俄罗斯大力帮助欧陆各国君主势力,抵御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因此获得了“欧洲宪兵”的雅号。

  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普及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俄罗斯逐渐落后(原因详见上一节:《地缘政治117:俄罗斯帝国为何由盛转衰?》)。虽然俄罗斯为重振国运,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下诏废除了农奴制,但由于俄罗斯积弊太深,加上工业体系落后,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太大成效,甚至还使得许多农奴沦为彻头彻尾的无产流民。

  俄罗斯改革的迟滞,对国民心态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期看不到希望,俄罗斯中下层不再指望通过社会发展,通过努力创造更多财富来争取更好生活,反而,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将将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社会既有财富的重新分配上,既对上层既有财富的剥夺,也就是“均贫富”。这种情况下,以阶级斗争为引领的红色意识形态,便有了越来越广阔的生存空间。而俄罗斯国力的颓靡,也使得统治阶级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压制下层,这更加速了红色意识形态的胜利。

  而德国不同。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正式成型后,迅速开始了工业化之路,短短数十年内,工业能力便超越英法,到一战前夕,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经济强国。这也就是说,在一战前的近半个世纪,德国的国运是蒸蒸日上,整个社会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所以德国本身并不存在很严重的内部结构性问题,它的中衰,完全是拓展地缘影响力过程中受到外部限制,或者说是受老牌列强打压所致。(地盘已经被瓜分完了,德国再扩张,就得割英、法、沙俄的肉,所以必须收拾德国——无论是阻碍德国扩张,还是一战时直接将其击败,乃至与战后的欺凌,这都可归纳为外力打压因素)

  鉴于外部压迫才是德国崛起的最大阻碍。德国更愿意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进一步增进民众对遭受外部压迫的愤怒,再将这种愤慨和羞耻心,转化为国家发展经济、甚至对外反击的精神动力。而法西斯主义作为国家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就在德国遭受外部高强度压迫的情况下,产生并流行开来。

  最后,俄德两国的自然条件,也对两国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选择产生了影响。

  俄罗斯和德国一样,也面临严重的外部打压。但德国毕竟地盘有限,又没有太多海外殖民地,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天花板天然受限。要想实现国家振兴,大国崛起,德国只有冲出列强围堵,虎口夺食这一条路可选。这种情况下,用法西斯主义煽动国民的国家民族情结,可以增加德国跟列强博弈时的战斗力。

  而俄罗斯本身拥有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这已经足够多了。所以它并不一定非要立刻跟英法迎头死磕,来谋求物理生存空间。相反,只要能够把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理顺,好好搞下国土开发,工业建设,国力立马就会指数级暴增。等到国力发展到位后再出来争霸,不仅不迟,反而更有底气。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更急迫的,是破除传统社会框架的种种积弊,扫除制约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的各类社会、人文层面阻碍。而推崇阶级斗争,大破大立、破而后立的红色意识形态,正好迎合了俄罗斯国家社会亟需颠覆性改造的需求。

  不同的国情,导致俄罗斯与德国在遭遇一战重挫后,就国家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产生了不同的思路。最终出现俄罗斯向左,德意志向右的迥异选择。

  关于德国的走向,云石君会在将来的《地缘政治:德国系列》中再详细分析。现在,我们依然回到俄罗斯系列。在红色意识形态夺取政权后,俄罗斯随之进入到苏联时期。在苏联这个朝代的初期,俄罗斯国力获得了爆发性增长,短短二十年时间里,俄罗斯从列强中的薄弱环节,一举超越英法等传统列强,甚至超越了同样迅速回血的德国,到二战前夕,苏联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大国。

  这就有点奇怪了。毕竟之前云石君已经说了,俄罗斯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不断相对衰落,在列强中的地位也是江河日下,甚至沦落到连日本这种后起三流货色都能将其击败的地步,在一战中的表现更是糟糕透顶。

  可就在经历了一战重挫,国家跌入谷底的情况下,红色苏联居然能够用短短二十年时间,将这个国家迅速带出泥潭,坐上全球第二的宝座,这就不得不让人疑惑——意识形态的魅力真就这么大?竟能庞然大物般的俄罗斯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咸鱼翻身?

  关于这一点,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5 18:21 , Processed in 0.0937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