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班子挺好的(5)
——博客人眼中的刘云山
一清
————————————————————————————————————————————————
按:《这届班子挺好的——博客人眼中的七常委》试图站在网民角度对新一轮产生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与作派进行客观描述。新华社新近发布的七常委特写是官方版,我们这儿提供的是纯民间版,希望网民们和所描述的当事人喜欢。这个“民间版”是一清与毕至的合作作品。先行发表“(5)”是因该篇由一清独自完成,其他与毕至合作的各篇将陆续推出,敬祈关注,并希望网民朋友一起来完善资料,回忆往事,提供细节(邮箱是yftyyhw@163.com),共同撰写一个活色生香的民间版本。相信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让我们走近“班长”习近平和他的团队,走近了,他们自然也就在我们中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次新的出发,希望朋友们友一起参与……
————————————————————————————————————————————————
上接《博客人眼中的七常委——(刘云山)之一》
(五)
境外个别媒体说刘云山一直就在宣传口工作,没有从事过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直接性管理工作,这话看来不大对。不过看了这样的说道倒也先笑了,理由很简单,即所谓卖瓜的不太好说自己瓜甜的,否则就成了王婆。看来中宣部长十年,没有一次宣传过自己,以至于人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也反此说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其实,只要点点鼠标翻找一下网络上公开发表的云山简历就可知道,1991至1993,刘曾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的身份兼任过内蒙古赤峰市委书记职务的。大陆的官场语境中,对于所谓的“兼任”一词,恐怕得有另外的理解,字面上的东西与实职上的要务,大概还不完全相匹配,“兼”的是实职,而正职倒是真“兼”,因为要强调的是更重要身份,同时也表明了上层对这个“兼”职的重视和背后资源向这个被兼职地区的倾斜。看来,读懂中国,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其实要掰开了仔细来说,1991年中,刘云山即向自治区党委提出要去基层锻炼,10月区党委即批准了他的要求,刘因此去职自治区党委秘书长和区直机关党委书记。此后是以区党委常委身份任赤峰市委书记职的。而1992年3月,他升任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职,但他却没有回到呼和浩特,而是继续任赤峰市委书记。是年10月,他三度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直到次年4月接到调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调令,这才离开他热爱着的赤峰。
“红山远古若仙境,如诗如画入眼帘”。我们不知道云山初到赤峰时是什么样的感觉。赤峰是内蒙古的第一人口大市,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就是履职者眼里的“国家大事”,可马虎不得。赤峰地处内蒙古东南部,区位优势相对于内蒙其他地方略好些,在后来的东北振兴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尚未形成气候的时代,它的最大优势应该是相对于内蒙其他地区的出海口位置了,离锦州港只有300公里的样子。这里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是个好地方。更有一项是令赤峰人特骄傲的,那就是文化传统。这儿的兴隆洼古村落遗址、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碧玉龙均被史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和“中华第一龙”,都是天下第一的东西那可不得了。赤峰还是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聚集区,历史上还是辽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有这些,在作为宣传文化线上老兵的刘云山当是极为看重的。赤峰还是个矿产之乡,已发现的各类矿70余种,矿产地竟有千余处之多,如铁、铬、锰、铜、铅、锌、金等,赤峰还是内蒙主要的黄金产地,其累计探明储量占全自治区原生金矿储量的80%以上。按说,这样的地方,这么多的矿山,老百姓应该是很富有的。但赤峰的发展整体上显现的是,给国家的贡献大了,但老百姓的收入却不太理想。
刘云山主政赤峰后,不看到这样的情况恐怕不能称之为关心民情,但要“国”与“民”的收益立马有个什么大变化,那也不太现实。所以摆在刘云山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较着真儿发展乡镇企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份量,从而让老百姓享受富矿地区的收益与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刘曾专此撰文,高度评价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提出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这些,在有的人看来也许是官样文章,但这“文章”的后面包着的可是一颗改变当地民众生活现状的热心,多年后,人们或许就读懂了这些。
事实上不需要多年后,便是在那里的两年多时间里,人们便渐次地感受到了这“文章”后的“文章”深意。刘因之深受赤峰百姓的好评,毕竟上面给他们派来了个既为他们说话又为他们“写文章”守利益的一把手,这让他们喜出望外。而刘云山对于在赤峰的这段经历,以及对于赤峰所交结的一些农民、市民朋友,也是十分珍惜与牵挂。2007年中,《前进报》连续刊登了沈阳军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典型——某部赤峰临床部支援农牧区卫生事业的一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这个“临床部”30多年里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连续6年被赤峰评为医疗扶贫先进单位。刘云山是从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上得知情况的,立即做出批示予以肯定,并广加宣传。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事有些 “与私”的嫌疑,但如果人连这样的“私”心都没有了,那或者就只有机器般的生硬了。从人情的角度看,这事至少表现了刘那种感念于怀、常思于心的普通人性,能对他所工作过地方的民生有这般的关注与牵挂,是一件不能算坏的事,假如我们的每一个干部都是这样的话。
有一张照片,是记录2009年刘云山在赤峰考察的,陪在他左手边的那一位是我曾打过交道且印象极好的原湖南省委副书记现在的内蒙负责人储波先生。那次在面对赤峰的父老乡亲,云山用貌似流行的广告语打招呼道:“赤峰好,我们大家才好”。引来一片笑声。储波先生也笑得合不拢嘴,挺好玩的。
(2009年刘云山在内蒙古视察工作,回访赤峰市的那一份开心。)
可见赤峰在刘心中的位置以及彼此共有的那份亲切。
(六)
长安街总是车水马龙,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与府右街接口的拐角处驻下了这么个大“部”。刘云山调入中宣部,走进了那个大家并不太熟悉的西长安街五号院。
这是个不大的院子,在外面看起来毫不起眼,进了大门穿过玻璃门往里走,倒也别致。在大多数人心中,中宣部只存在于纸上、网上或者文件里。我曾跟多位北京的出租车师傅讲过“送我去中宣部”,但鲜有知道其在西长安街五号的。最近一次我陪位香港客人去那儿办事,上车后听说去中宣部,司机很好奇地问,中宣部?做什么生意的?怎么没听说过呀?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所以,这些年来,这个“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几乎就慢慢淡出了,这是好还是不好,也不大说得清楚。刘云山在淡出了百姓生活的这个地儿上班下班,时间竟有20年之长。从93年春进五号院到97年秋明确为正部级干部,用了四年半时间。而2002至2012年11月15日前,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这个长达10年的重要时期,刘云山一直就在这个岗位上。他是十六大、十七大的政治局委员,这一份的履历,以及这么长时间里所处的这么个位置,无疑是他最终擢升政治局常委的权威条件之一。很多与云山共过事的人都说,刘人挺善的,脸上或者写着些秋霜,但心里却是怀着绿意的人,对人好着哩。估计这话没多少水分,不然也不大可能上上下下的有这么好的人望。刘云山早在1985年就已被作为省部级干部第三梯队人选培养,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进入中宣部后,其为丁关根所赏识,而主要原因是刘作为一个宣传干部最优秀的本质表现:思想活跃、作风开放,执行力强。五号院里同事们都觉得部长这人脑子特好用,看事情能超越别人很多,看得远,那种前瞻的感觉让人服气。
近年来,文明城市建设成为了各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成了全国性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而刘就是在97年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退休后接手这一工作兼中央文明办主任的。此后,1998年的全国性抗洪救灾,2003中国人遭遇的非典疫情,2008年抗震救灾等等系列重大事件上,刘所提炼出的抗洪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等,曾经是那样地让华夏儿女情动山河!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表现,让世界看到了这个民族在巨大灾难面前的团结互助,那是最寒冷冬日里的动人阳光,那一份的温暖与感动,让文明的力量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但从来没有哪一次的灾后救援如此的撼人心魄,在灾情发生的一刹那从四面八方伸出的无私双手所托起的情感天空,曾是那样的温暖,无不让人感喟。那个全国民众联动救灾的场面,是世界上最有人情味的集体表现,只有中国才会呈现这十几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泪在一起流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些精神的弘扬与推送,中宣部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在那些日子,刘云山所到各处,一一肯定和推送当地发现的典型人物与集体事迹。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引人注意,但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与这个国家相关机构的鼓励、肯定与弘扬是关联着的。劲可鼓不可泄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中共自成立以来所引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党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他们总是知道精神价值的重要,而且辛勤地经营着这一块阵地,毫不放松。
(2011年4月14日刘云山在青海玉树结古镇考察灾后重建项目后与灾区群众合影。)
在这一块的精神园地里,刘云山从来就是个耕耘者。
这当然只是刘工作的一个方面,见情见性的其实还有那个年代里由中宣部组织的为国企下岗职工“送温暖献爱心”、“关心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等等社会和公益活动。社会变化的每个关键时刻,时代律动的每个脉搏点上,都有云山的队伍所呈现的温暖呵护……所有这些都可能会被社会所忽略所淡忘,忽略不要紧淡忘也不要紧,因为中宣部的工作就是在这种无形中有形,有形中无形的,这就是精神建设的特殊性所在罢。
作为中宣部,国家的什么大事都必有宣传,唯有这些感动与雄浑,谁都没有提起!刘云山曾说过样的话,说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并不无调侃地说,咱中宣部实际上是个“建设部”,所要负责的建设项目就是精神、文化、思想、理论,把这几个“项目”给建好了,就算是真好。
“建设部”这个说法还真点调侃的味道,但调侃得很是到位,对此,我们网络人似应为其大声鼓掌一次!这一份幽默与自信,让人们记下了“中宣部”作为“建设部”而存在的建设意义。不过要建设好这样四个“项目”,真够他忙乎一阵子的。所以,在“项目”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估计他们永远都不会去“宣传”自己,哪怕是一次一回。
看来,有的职业本就是这个“命”。
(七)
这些工作当然是很重要的,但仅是这些也是不够的,作为中宣部部长,他还有更多的事情面对。刘任政治局委员兼中宣部长的这十年,正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十年,可以说,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背后有着一个懂互联网生态平衡的专家,这人就是刘云山。
有这样的一件事值得在这里说说。去年海外一些媒体对刘主政下的中国网络管理有些说道,无非是中国封锁互联网,各种声音受到压制云云,而且话锋直指刘。当时网上草根们也实在是看着过意不去了,才不得不组织了一个活动表达对“官方”的支持。要说这事缘起于2011年的9月7日,刘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首届中日韩名记者圆桌对话会的媒体代表,发表了对互联网的见解。应该说,这是刘云山作为中国舆论管理最高当局的一次坦诚发言,是颇有专业见解的。但事情过后,有些媒体罔顾事实,乱劈胡侃,对刘的讲话进行歪曲解读,指责中国将可能对媒体管理进行立法。本人作为名博沙龙的召集人,联合世界和平基金会邀请了国内众多网络媒体、文化名流以及一些国家驻华大使、参赞和驻中国的媒体机构在北京京润水上花园就“中国网络文化前景”作了探讨,对中国政府的媒体管理政策进行了辩护,对一些不负责任的境外媒体言论进行了批驳。我作为自由撰稿人同时又作为是次会议的召集人,有下面这样一段谈话:
先且不论外媒对刘云山先生的解读对与不对。立法管理国家,这应该不受到批评。如果连中国的立法意愿都要受到批评,这似乎就没有准则了。所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希望看到西亚北非起于网络而终于动乱的事在本土上延演。中国的微博现在很火,在某些方面确实推动了系列事件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这都是好现象。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大量未经证实的消息满天飞,非理性围观与围殴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放大社会危机成了微博的主要功能,我看,这样的工具一定会出问题。那么,受到合法的管制,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后来,在接受《江泽民传》作者库恩访问时,刘云山很坦率地说到:“我们有500万个网站,8000万博客。西方老是攻击我们管制;如果真是他们所说的那种‘管制’,中国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网站和博客?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去发表评论?”其实,云山对于中国的媒体数和博客人数的估计还是极谨慎的,正像我在那个发言中所说的,当下的中国,媒体远“不只是原来的几十家了,可以说,中国有多少手机,就有了多少媒体。还不要说自2005年以来一直活跃着的超过一亿的博客——博客媒体或自媒体”。
客观地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应该是有序的。而正是这种有序,中国才收获了社会稳定的果实。在这个十年中,有特别多的事件在网上发酵,其中涉及了国家利益的如2008年拉萨事件、北京奥运会火炬传播在西方社会遭遇阻遏事件等,中国互联网民众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披露事实真相,揭露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和媒体如CNN、BBC等对中国的污蔑与抹黑。还有2011年的所谓王府井“茉莉花事件”,这些事件中,都有中国网民自发组织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如果不是国家在互联网政策上的“有序”管理与引导,西亚北非国家的一些事情真难免不在中国发生,相信这一定是中国老百姓所不乐见的,也是与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相一致的。如果中国发生动乱,除了普通老百姓越经三十年改革开放积攒的那么些财富可能“归零”和“格式化”外,带给世界的肯定也不是福音。如果中国的动乱会让有些人高兴的话,那仅仅只是满足了少数希望颠覆中国、继续沉溺于冷战思维的一些所谓战略家的愿望罢了。所以,对于西方一些人攻击中国“控制网络”的言行,刘云山在回答库恩的访谈时说,“互联网上也要有秩序,没有秩序不行,那会阻碍了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一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去控制网络,它们实际上是在维护秩序的。所以在法律框架下,互联网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社会。”
(2006年5月11日刘云山会见俄罗斯主流媒体负责人访华团时与俄方人员握手。)
事实上,无论国内外,新闻界至少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进步要算是最大的。舆论监督这一块也是刘一直非常重视的,“透明”二字,云山经常在新闻界提起。业内人士在对刘的评价中,至少认为他是个很宽容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管理者。刘在工作中也一直提倡新闻主管部门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并要求“为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创造条件”。
但作为新闻媒体管理的归口部门,刘云山职责所系,他当然也强调媒体监督的社会责任问题,社会进步要求每个人至少是依法行事的,媒体的作为,也应该心存法律底线。因此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应当是客观真实基础上的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能关注到,所以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因为媒体报道而为公众所了解,进而得到处理,公众利益得到维护。同时,大多媒体因为有效监督也提升了公信力,美誉度。
我之所以要提上面为刘“说项”的那次会议,是因为有一些媒体总是抱了成见来看中国的新闻管制,所以,有的话作为民间人士,不说也不痛快,这才有那一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互联网兴起以及这个革命性媒体的业态,应该说刘始终抱持的是个开放态度。刘曾在接受中日韩名记者圆桌会议代表们时说,“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包容,中国不拒绝任何先进的东西。对互联网首先是大胆积极利用,为了健康发展当然也要依法管理,管理是为了促进网络信息自由、有序、安全流动”。
刘这些话,应该是能获得业内外多数人士认可与支持的,毕竟这是一种事实。
刘云山为人低调,说话谨慎。一本我平时不太待见的《凤凰周刊》在“十八大”闭幕后做了一个专刊,对刘有这样的评价:刘云山秉持的口径,就是标准的中国官方口径——或者更准确地说,中国官方口径,就是他参与制订的口径。
这话很有几分形象,估计云山得笑对这样的评价!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