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01|回复: 0

云石:被时代浪潮吞没的天主教,靠什么东山再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21: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世纪时,天主教曾是欧洲精神领域的绝对主宰。除了东欧由东正教把持,在南欧、中欧、西欧以及北欧,欧洲文明圈的绝大部分,都被天主教囊括其中。

  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天主教的铁幕却开始松动,随着新教的兴起,这个源于天主教,却又脱离罗马教廷掌控的基督教分支迅速壮大,陆续夺走了英国和北欧这两个原属于天主教的重要地缘板块,并在北美新大陆也占据主导地位,一举成为与天主教、东正教并驾齐驱的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之一。

  而天主教,则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丢地,一路颓靡。

  天主教没落的原因,云石君在之前的《地缘政治:新教崛起》中已有分析,简单的说:

  鉴于新教与大航海时代的良好匹配,以及天主教的“老态龙钟”,在这场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天主教完全应该彻底衰落,就算不至于彻底灭亡,但也全然不复当年之盛才对。

  但事实并非如此。固然,天主教在欧洲的传统地盘,被新教瓜分不少,但在南欧、中欧两大板块,甚至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天主教依然守住了自己的地盘;而在海外,天主教虽然因为英国的反水(英国脱离天主教后自立圣公会——属新教分支),没有搭上这个近代世界第一帝国的顺风车,但凭着自己的努力,以及欧洲崛起的大势,天主教依然在海外赢得了最多的势力范围。时至今日,天主教依然是基督教三大教派的头一位,广义信徒总数超过10亿!

  为什么天主教能够东山再起?直接原因当然是天主教的自我变革——放弃对世俗权力的干涉,重新阐释教义,以适应时代需要等等。而除了这些自我改变,还有以下几方面宏观原因:

  第一,欧洲内部的整合需要。在《地缘政治:基督教系列》的之前几篇文章中,云石君已经说了,欧洲内部地缘结构四分五裂,缺乏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强势核心板块,所以没有像东亚大陆般的大一统基础。但是,欧洲各国太小,彼此间的地缘关系又比较紧密,所以也有进行一定程度整合的需要——这样既可以增进互相交流提升经济和文明水平,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应外侮。所以天主教就成为增进欧洲各国联系的一个最佳人文纽带。

  当然,近代以后,应对外侮的需求不复存在——这时候全是欧洲去欺负别人,已经没人能欺负得了欧洲。而且随着海外殖民的兴起,财富和实力的主要来源已经变成海外开拓,而非内部交流。同时,欧洲各国因为海外利益的争夺,矛盾日趋激化,用战争争夺霸权的欲望大增,天主教的纽带和缓冲阀作用消退。

  但凡事都是相对的。欧洲各国虽然有利益争夺,但彼此间的经济交流,以及和平发展需要却不可能消除,而且欧洲地缘结构的四分五裂,以及缺乏强权核心的天然缺陷,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东亚大陆那样,通过中央集权式的政治整合,来确保内部的稳定与各板块交流的顺畅,所以天主教的内部整合功能,不可能消除。

  当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瓜分世界急红了眼,这时候都想着打仗解决问题,暂时想不到,或者说不愿意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但鉴于工业文明条件下战争残酷性大大提升,以至于两次世界大战打下来,输的自不必说,就是赢家,也是遍体鳞伤,百年财富积累化为乌有。最要命的是,由于地缘结构的先天不足,赢家也不具备将输家(比如德意)直接吞并吸纳的可能,最多只能用一些政策性手段加以限制。而政策限制的力度终究是有限的,纵然能约束的了一时,但等到人家养好伤口,迟早又会恢复元气——等于这仗白打了。

  两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终于回过了味:既然欧洲不具备国家吞并的地缘基础,那么光靠战争,其实达不到目的,反倒让自己深受其害——赢家输家都是如此。要想真正越过越好,大家最好是通过谈判和沟通,达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稳定利益结构,在和平基础上谋求发展,这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而国际形势的变化,更加剧了欧洲的危机。两次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而与此同时,美国与苏联却强势崛起,美苏本就地域辽阔,只不过以前都未开发,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所以美苏的地缘实力在此期间迅速变现,等到二战结束,两国趁着欧洲满目疮痍之机,一举接管了世界的霸权,成为超级大国。

  欧洲闹了半个世纪,结果自己筋疲力尽不说,还为别人做了嫁衣裳。而且随着文明的进步,欧洲各国版图狭小,地缘潜力有限的缺陷逐渐显现,又面临苏联的强大地缘压力,这种情况下,欧洲内部整合,以应外侮(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对抗苏联威胁)的需求再次增强。

  无论是内部谋发展,还是应对新的国际形势,欧洲都有再次联合的需要,而欧洲又天然不可能像东亚大陆那样中央集权,这种情况下,天主教的人文纽带和缓冲阀作用再次凸显。

  虽然这时候的天主教,已经失去了英国、北欧以及德国北部等边缘板块,但在欧洲绝大部分地区,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借助天主教,依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满足增进内部交流,增强各国凝聚力的需要。

  其次,西方文明扩张影响力的需要。随着近代的到来,西方文明开始全球范围内强势扩张。而在此过程中,必然遭到来自其他地区文明的强烈抵抗。

  当然,西方物质文明的力量足够强大,但再怎么强大,也没有到能够光凭强力统治世界的地步。所以,无论是为了殖民占领的稳固,还是利益攫取的便利,西方都有必要想办法增加当地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好感和认可度。

  而天主教就是一个不错的纽带。天主教带有强烈的西方文明基因,但与此同时,鉴于其之宗教属性和普世教义,相对于直接的西方政治统治,其更容易为人所接收。借着天主教完善的教义体系,以及西方文明的整体优势地位,天主教得以在亚非拉广大未开化地区获得统治地位,甚至在东亚、南亚等文明底蕴深厚地区,也取得令人一定的突破。

  最后,则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在《地缘政治:基督教系列》之前的章节中,云石君就曾说过,基督教的诞生以及发展,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罗马境内广大受压迫民众寻求精神慰藉的需要。而这种为苦难者提供精神慰藉的需求,也是几乎所有宗教的基本功能之一。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一方面,社会中下层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大量无产阶级工人生活状态极其不堪,这部分人心理需求亟需满足,而且这种满足,还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确保工业体系正常运转。

  当然,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底层生存和工作环境大大改善,待遇也明显提高,劳资关系缓和,所以抚慰悲惨心灵的这部分功能的必要性有所缩减(不过依然广泛存在)。但与此同时,平等理念却广为普及,人们对社会地位扁平化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但问题是,真正的平等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虽然不像过去那样看上去等级分明,但阶级依然实打实的存在——只不过其表现方式没以前那么赤裸裸罢了。

  这就形成了矛盾。那么,平等追求与阶级现实之间的冲突如何缓解?天主教也是一个不错的纽带。只在在这个宗教体系内部,教友之间是完全平等的,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弥合了阶级差异的鸿沟。

  欧洲内部的整合、西方影响力的扩张,以及缓和阶级矛盾,这三大需求的持续性存在,使天主教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依然保持了足够的生命力,甚至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将自己的恩泽遍洒全球。

  不过,虽然罗马教廷得以中兴,并蹭着西方文明强势崛起的东风,将自己的福音播洒到世界大部分地方。不过在中国,它却只能铩羽而归。时至今日,梵蒂冈依然未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为什么中国不能接受梵蒂冈?华夏文明与罗马教廷又有什么样的结构性冲突?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下一节中,云石君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08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8-3 01:07 , Processed in 0.0937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