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26|回复: 0

张平:债券市场投资者为啥成了“惊弓之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9 11: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月4日公告称,由于公司经营困难,无法按时、足额筹集资金用于付“2011年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债券”(“11蒙奈伦”)的应付利息及回售 款项,构成对本期债券的实质违约。

  长期以来,相对于股市和汇市,中国债市以稳定、低风险著称,违约事件极其罕见。但自2014年超日债违约以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不断。从去年天威集团“11天威MTN2”违约,到 稍早之前的,中煤集团“10中钢债”违约,再到中铁物资债券违约。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已经为了“惊弓之鸟”。

  对此,专家表示,从产业债到城投债、从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均出现违约风险,刚性兑付在我国已成为“昨日黄花”。而在经历了本轮违约冲击波后,债券市场 刚兑虽被打破,但从打破刚兑到真正实现市场的风险定价,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看似“低风险,较稳定”的债券市场,为何频频发生违约事件呢?

  其一,由于发债企业盲目逆市扩张,使其蒙受巨大损失,影响到了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比如,中国铁物4月1日暂停168亿元债券交易的事件。央企中国铁物主营业务为钢铁、煤炭和铁矿 石等大宗产品的贸易物流,系中国最大钢贸商。按照国资委之前的公告,中国铁物前期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造成巨额损失,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其二,发债企业由于不断的加杠杆,使其负债率过高,最后影响到了企业的偿还债务的能力。比如,中铁物资168亿债券暂停交易。该公司近年来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80%以上,2014年 末和2015年9月末,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88.32%和87.81%。资产负债率高且流动性压力大,偿债严重依赖外部支持,一旦债务到期密集必出违约风险。

  其三,多数发债企业违约的原因是经济下滑,本行业内去产能步伐加快。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正遭遇逐步放缓的风险,而很多发债企业都是传统制造企业,业绩好坏紧跟经济周期。这在经 济持续向好时,违约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在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债务违约的概率会急骤上升。

  从目前状况来看,债券市场的风险已开始逐渐蔓延到国企和央企。可以预见,债券违约潮所带来的风险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企业在一级市场上发行债券受阻。截至上月12日,本月中 国企业至少有18只债券共178亿元取消发行,规模相当于去年同期的3倍。另一方面,在二级市场上,中低评级的企业债收益率有较大上行压力。

  不过,笔者认为,刚性兑付打破对于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利大于弊,当前债市最大的问题是,旧的“刚兑信仰化”投资模式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风险定价有效化的时代潮流。只有 通过创新发展具有信用风险交易管理的债券市场,才能实现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多赢局面。当然,需要警醒的是,要预防企业债券违约潮的到来,避免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首先,对于那些历史包袱重、行业前景黯淡(包括产能过剩),救活无望的企业,有必要打破刚性兑付,该违约的就要允许其违约,该破产清算的就要允许其退出。如此一来,就要对债 券市场的投资者如何甄别发行债券企业的质地好坏提出更高的要求。

  再者,而对于那些因一时困难,靠自身能力可逐步复苏的企业,就可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其度过难关。比如,让企业债转股,就是允许企业将银行贷款转化为股权,这样有助于改善违约 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其在债市上对到期债务的偿还能力。

  最后,在债市上建立健全完善的第三方评级体系。一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向来奉行刚性兑付,投资者并不关心发债企业的信用评级,而第三方评级在警示企业债券风险方面也没能起到 应有作用。但随着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被打破,评级机构则对企业债、城投债等的信用等级作出客观的风险评估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企业债频频发生违约事件,刚性兑付实际上已被打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也成了“惊弓之鸟”。不过,笔者认为,对于违约的企业要区别对待,一方面,只是因一时缺乏偿债能 力的企业,要允许其通过各种途径来化解压力。另一方面,对于救活无望的企业,就要打破刚兑,允许其违约。当然,建立健全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对于确定发债企业的利率高低,以及适 当降低投资风险,也是当下债券市场必须要完备的当务之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07:54 , Processed in 0.4220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