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38|回复: 5

天下纵横谈:2014-2015大对决(4)——当前正是美国第三个金融战略周期的收官前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3 08: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历史来看,当前,美国正处于其第三个金融战略周期的前夜。不过,美国是否有胆量,有能力收官,则要看未来的中欧应对水平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美国金融战略的这次功败垂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这次创造的资本的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容纳能力,而欧元的兴起,则挤出了美元原本拥有的一块庞大的财富吸纳范围。】

  首先,来看一张本人制作的、融合了美国金融战历史的美元长期走势图:
  
  这个图上显示出了美国长期金融战略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当前正处于美元资本第三个大创造与大收缩周期的后半期。前两个大创造与大收缩周期,分别是:

  1972年至1985年的美元资本大创造,以及随着而来的大收缩周期,考虑到美元官价对黄金贬值,从1970年就已经开始,因此第一个大创造与、大输出与大收缩周期,可以从1970年算起。

  1986年至2002年,美元资本第二个大创造、大输出与大收缩周期。

  2002年至当前,正处于美元资本第三个大创造、大输出,与大收缩周期的后半期。

  巧合的是,前两个周期,都是为时15年左右,10年的大贬值,与5年的大升值。也许是因为,国内外不少学者,从这个特征,推出2011与2012年,美元要反转吧。

  不过,这一次,历史不会那么简单的重演。图中的虚拟部分,美国能够实现么,现在看来,不仅取决于美国自身,也取决于欧元区以及中国的战略应对。如果,欧元区以及中国战略应对正确的话,那么,美元的反转,就不一定能够实现,那么,美国就有可能进入日本式的长期通缩过程。有关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继续说。

  先来简单解释一下美元资本的大创造、大输出与大收缩。

  美元资本的大创造、大输出好理解。

  这里要解释一下美元资本的大收缩,本文所说的大收缩,并非是指美国将创造出来的美元资本回收,而是指美国通过强势美元的反转,吸引包括美国海外资产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资金,一起追逐美元资产,从而引发美国之外的世界流动性收缩的情况。

  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元资本是世界通行的资本。因此,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就天然具备了无限创造的本能与欲望,而美国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解放这种本能与欲望,这是利益本能驱动的,因为美元资本的全球流通,意味着对他国财富的暂时无偿占有(请注意暂时,后面要解释,美国如何将暂时变为永久)。
但是,随着美元资本的大创造,它最后必然会面临世界容纳与吸收能力的极限。

  这个极限的到来,有很多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这两者体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及1990年到1995年之间。

  此外,它还有可能体现为,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如上个世纪70年代的大滞涨,以及本次次贷危机前夕的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

  在美元资本创造与输出的极限到来之后,美国将开始一轮美元资本的大收缩。也就是强势美元周期的开始,并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刺破他国资产泡沫的形式,来完成对他国财富的文明掠夺。

  那么,美国有没有那个能力,在2014-2015年启动美元资本大创造之后的大收缩周期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历史上的三次美元资本大创造与大收缩周期的简单情况。

  70年代的,以银行信贷为主要特征的美元资本大创造与大收缩,已经谈过了。下面来看看美元资本的大创造与大收缩的另外两个周期。

  1、美国金融战略思想转变后的,美国资本大创造、与大输出

  话说美国这个地主老财,发现了自己突然有了无限印刷的跨村通行钞票的特异功能后,一开始就大印特印了一回,结果闹的村里一个鸡蛋涨到了100块,10年价格居高不下啊。

  别说其他人,兄弟们都带头反了啊,再这样下去,隔壁苏联村,就要欺负上头了,几条过水沟,已经被苏联这个村子占去了,另外一个发展村,也在叫苦不迭!

  于是老美面壁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钞票呢,我就不印那么多了,就1万块吧。不过,我院子里的树,地里的瓜果,花花草草什么的,都可以用来编个号码,这个号码呢,可以拿来当钱使,家里的儿子、孙子要买别人的东西啥的,可以拿这个来跟大老婆,小老婆换现钞去花,儿孙多没关系,多编点号码那就是了(这就是资本市场),别没事整那么多钞票,反正村里村外,赚了我的钱后,还得把钱存在我家柜子里,存别人那我不认,出了假钞,我也不负责!

  村民们赚了我的钱,可以买我的这些号码,本人郑重承诺,将来这树啊,地瓜啊,花草啊什么,开花结果,长出二代,谁有号码,都可以来分红,对头苏联村村民也不例外。

  主意不错!想到这里,老美自鸣得意啊。矮马!还有个事,得解决下,这事要不解决,我这印钱的本事,还是白瞎了。

  村里村外的P民们,脑壳太僵化,买卖么,别搞那么多规矩,只要愿意,你家屋顶上的星星,路过的UFO,你都可以买卖啊,别说家里的锅碗瓢盆,文物字画了,只要愿意,谁都有资格买卖。有必要给他们换换脑子!换脑子的材料,就叫“一切皆可买卖,人人皆可买卖,买卖没有地界!”

  可不是,这买卖做得越大,越自由,我这印出来的钱,就能花出去更多。

  名不正则言不顺么,爷爷那辈儿不是有个新自由主义的么,咱就借用一下,给这材料整个学名,就叫“新自由主义”,

  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在里根任期里展开了。

  下面,简单来看下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国内金融业的自由化。美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后修改和制定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放松管制、清除银行业并购障碍、鼓励金融市场竞争。这些放松管制的具体措施,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大家耳熟能详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MBS,以及资产抵押支持证券ABS,等等,都从此开始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兴盛时期。

  除了银行信贷市场本身增长外,债券市场、货币基金市场、股票市场等等,都突飞猛进,整个80年代下半旗,到90年代,都是美国资本市场大狂欢的时代。

  从1985年开始,美国金融业的平均工资,开始超越其他行业,并且一路遥遥领先!

  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金融战的历史中,不难看出一点:美国之所以能够兵不血刃,就可以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最关键的在于世界资本的流向,在美国的货币政策引导下,发生了最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逆转。

  但是,资本流动不是在一个真空里发生的,而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发生的。要是这个主权国家,在某个时期禁止资本流出,那么,美国利率再高也没有用,要是所有国家都这么干,美国的货币政策,再巧妙也没用,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让资本出去,但却不能让资本按照自己的意愿流回来,那么这个资本流向大逆转的金融战基本逻辑,就无法实现,美国也就无法洗劫其他国家的财富了。

  美国要充分利用其强大的金融力量,就必须要打破那些阻碍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比如汇率管制、国有化、资本流动管制、金融业管制等等。

  这个理论武器,就是“美式新自由主义”,

  1986年伦敦城实施有名的“大爆炸”改革。

  日本在80年代初取消外汇管制,1985年日本与美国达成日元国际化协议,1986年12月1日,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启动,实施类似于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式的“金融大革命”

  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推行“金融自由化”。靠近美国的拉美,实施了“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因为拉美地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过一次范围有限的金融自由化。

  另外一个金融自由化的重点地区,就是东南亚地区。

  “美式新自由主义”的前身是古典新自由主义,它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认为市场的自动调节是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惟一途径,而国家干预则会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是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干预。

  当然,美式新自由主义的内涵远非如此,它实际上构成了此后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对外金融战略的思想基础,美式新自由主义,实在是值得一谈,它实际上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世界最大的一个思想浪潮。这也是本人感叹,一切战胜,都是思想的战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中国要战胜美国,首先就必须在思想上,战胜美式新自由主义。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幕上演了。那就是一个新的美元资本大创造与输出周期下,各国经济繁荣与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

  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元货币与资本大创造,主要依赖银行的M2扩张不同,这一次,美国的资本市场扮演了几乎与银行并重的角色。而美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大玩家不是银行,而是投行。由于投行从事的很多业务,其实与银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也被称为是影子银行业务。

  从下图可以看到,1980年以来,美国影子银行部门为美国资本市场提供的融资额不断膨胀,1980年规模不足5000亿美元,到1995年,就达到了3万亿美元左右。

  而伴随着美国金融系统的不断创新,以及美国银行系统自身影子银行的大发展,银子银行系统为美国企业提供的融资规模加速上升,并在2000年左右,实现了对传统银行业融资总规模的赶超。这些融资基本不计入M2。
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M2增长从70年代的基础上,极大地回落了。

  1986年之后,美国的M2增速开始大幅度下降。1987年回落到5%左右,最低的年份回落到2%左右。M2增速的回落,并不意味着美国企业融资环境的收紧,相反,影子银行的融资功能,对传统银行进行了替代,为美国公司提供了更为廉价的资本通道,因为影子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更低。

  伴随这一美元资本大创造周期的,则是美元资本的大输出。

  美元资本的大输出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海外资产的快速增长。1986年,美国的海外资产大约是1.7万亿美元,到1996年则达到了5.2万亿美元以上,10年翻了3倍,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是同期美国的GDP增长率4%的2倍以上。

  而那些美元资本大量流入的国家的资产价格出现了暴涨。首先是日本,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故事,地球人都已经很熟悉了。

  随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大部分国家也步日本后尘。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亚洲“四小龙”与亚洲“四小虎”。“四小龙”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它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奉行的是与日本一样的跟随美国战略,因此在同一时期,也因为向美国出口而获得了经济繁荣。

  不过幸运的是,它们因为总体经济实力太小,因此没有像日本那样锁为金融战对手。但在美元大贬值10年之中,它们一样累积了很高的资产泡沫。

  亚洲“四小虎”是指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四国。这四个国家的经济起步,比“四小龙”要晚上10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四个国家因为替代“四小龙”在70年代的角色,向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出口初级工业产品,而开始了经济高速增长。

  日本奇迹与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舆论所谈论的焦点,什么“东亚模式”、“儒家经济圈”等等文化决定经济的理论与学说,成为人们一时研究的热点课题。

  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人,都不会对“四小龙”与“四小虎”这两个名词陌生,虽然现在它们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媒体上说到经济发展,几乎必称“四小龙”与“四小虎”,它们被中国奉为经济成功的学习榜样。

  那时候的香港,也因此自觉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者,喜欢以中华民族的代言人身份,与西方进行更为平等的对话。当时香港的电视剧与电影以及流行歌曲,都充满着以对抗西方文明为主体的题材,如《霍元甲》电视剧,以及其主题歌《万里长城用不到》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后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大陆经济异军突起,香港地位边缘化,其文艺产品中的中华文化代言人的成分,就逐渐淡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迷惘与叛逆,此是后话。

  与亚洲“四小龙”相比,“四小虎”的资产泡沫程度给为严重,因为他们制造资产泡沫的速度,步子迈得太大了。美元10年的大贬值,在东亚与东南亚以及拉美吹起了各国的资产泡沫。

  而1991年已经解体的前苏联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则大量借贷外国资本,投入本国经济建设。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美元便宜的基础之上的。其情形则类似于70年代的拉美国家。

  2:克林顿强势美元再现,世界再次被收割

  从1985年到1995年,长达10年的美元资本大创造与大输出,导致了美元的大贬值,这让世界各国再次掀起了一股美元替代论:到1995年,市场一度认为美元会继续贬值下去,舆论甚至传言美元对日元会贬值到50日元兑1美元的地步。

  这种预测在当时看来是有理由的,除了美元自身的弱势政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一个人们预想中的与美元能够势均力敌的欧洲货币即将诞生。

  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包括《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马约》规定,最迟在1999年1月1日,经欧洲理事会确认,如达到“趋同标准”的成员国超过七个,即可开始实施单一货币。

  在美元贬值与欧元准备横空出世的时候,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再一次重演了:各国纷纷抛售美元以及美元资产。日元、德国马克趁机大肆蚀掠美元的储备货币地盘。

  到处在谈论国际货币多元化,美元和美元资产受到市场冷落,日元、马克成为抢手货。各国政府也加入抛售美元的行列,争相减持美元储备。

  1985年,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为65%,到1995年,则下降到54%。在1991与1992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美元储备一度下降到50%以下,为历史的最低点。

  美国眼见也要失去金融霸主地位。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象,美元的大逆转正在悄悄逼近。其实,从当时美国银行机构收缩海外业务上,已经可见一斑。当时的美国银行大幅度收缩海外业务,储备现金,但是,人们只是认为这是美国金融势力衰弱的一个表现。

  现在看来,美国银行机构在美元强势周期之前的收缩,并非是实力不济,而是高位兑现,是战略性的撤退。1995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只有3%左右,因此,不存在需要克服通货膨胀而提升利率,强势美元政策,只有一个战略目的,那就是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

  当时有两个条件,对克林顿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至关重要:第一是冷战结束的红利,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军费大幅度削减,这成为克林顿成功减少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债务负担减轻;第二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里根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终于开花结果,其中信息产业技术成功地产业化。

  于是,10年前,里根强势美元政策所引导的全球资本逆向大流转,再次出现了。全球资本,流向美元,追逐美元资产。

  到2001年,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的份额上升到70%以上,接近于1978年的水平。超过1985年里根时期的65%左右。

  后面的故事,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金融危机在美国之外的国家与地区相继上演。各国不得不挤破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去杠杆化。

  这些国家纷纷开始了经济去杠杆化过程。重演了1980年到1985年,西欧各国经济的去杠杆化过程那一幕,不过,其严厉程度要远超西欧当时的情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国家,在以IMF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中,没有说话的份,而只有听话的份。

  21世纪初,当人们回顾日本经济时,认为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1990年日本股票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时,日本的货币宽松政策与财政刺激政策,继续推动了其GDP的增长,直到1996年日本的GDP达到5.6万亿美元的高峰,其后就进入了负增长和低增长的迷途,直到2011年,日本的GDP才恢复到1996年的高点。所以日本不是失去了十年,而是失去了15年。

  那么,其他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与地区又怎么样呢?

  它们的情况也大致差不多。

  墨西哥经历了失去的4年,其GDP到1999年,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
  泰国经历了失去的9年,2006年其GDP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
  印度尼西亚经历了失去的8年,其GDP到2005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
  马来西亚经历了失去的5年,其GDP规模到2003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
  韩国经历了失去的5年,其GDP道2003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
  俄罗斯也经历了失去的5年,其GDP到2004年才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
  阿根廷经历了失去的7年,直到2008年GDP才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

  唯有台湾与香港地区,因为中国大陆这个市场的保证,才得以免受经济大规模的去杠杆化所必然带来的经济收缩的痛苦。

  在强势美元政策的影响下,西欧国家也一样面临着资本大量流出,它们也因此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低速增长期。从1994年到2001年,表现最好的德国,其GDP年均增长率只有1%左右,英国大概0.9%左右,法国只有0.8%左右,英国而从1994年到2001年,美国则出现了平均4%以上的GDP年增长。其GDP从1994年的7万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9.7万亿美元,增长40%。这是一个惊人的对比。

  与1970到1985年间的美国金融战过程的复杂与犹豫相比,1985到2000的金融战的线条就更加简明并从容很多,其战略设计的色彩也更加浓厚。其原因是美国从过去15年美元从大贬值到大升值的周期中,找到了金融战的成功经验。

  从1986年,到2001年,美元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从弱势美元到强势美元的轮回,也许并非巧合的是,这个时段与上一个美元大贬值与升值周期大致差不多,上个周期是1970年到1985年,大约是15年。

  在完成这一轮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财富收割之后,美国再次确立了美元的强势,世界又再一次陷入了挣美元的陷阱。这一次,美元找到了一个新的寄生体:那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

  3、历史没能重演,布什功败垂成

  在第二个美元资本大创造、大输出与大收缩的过程中,美元资本的大创造,并没有导致本国的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却让美国能够轻轻松松,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对象的金融战,获得它国的财富,这是何等快意的好事。

  里根所带来的美国金融战略思想的大转变,让美国这个地主老财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于是,地主老财把能编号的家当,都编上号码了,哪怕一草一木,一根头发丝。

  地主老财还想出了各种新的绝招,比如,把很多编号集中到一起,重新再编个号,再卖给各村村民或者自己家人,这叫资产证券化!后来又把编号的编号,再进行编号,就成了资产证券化的平方,如次贷危机中,人们熟悉的CDO,CDO平方,就是这样的资本产品,这些都照样卖了出去。

  为了利润,想象力就插上了翅膀。

  地主家又想出了更妙的办法,这猪明年会下几个崽?鸡鸭明年会下几个蛋?地瓜要是种在了地里,明年会收几个?是不是一个只开花不结果的大倭瓜?

  干脆设个赌局吧,虽然现在结果还不知道,不过可以写个条子,这条子就值赌注那个钱!说赌博多不好听,叫对冲风险。于是金融衍生品也开始大发展了。

  真可谓是宁可编错3000,也不放过一个编号的机会。不过,家当总是有限的。而创造资本的欲望却是无限的。

  本来就没有人能约束么,这还不使劲想办法编。终于,地主老财,后来想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办法,那就是信用违约互换!

  话说老财经常给儿子媳妇大小老婆七大姑八大姨发贷款,为了慎重,手头要留点风险准备金,当时镇里的三个村子,约定了一个规矩,一般是贷100块留8元,不过老财发现,自己贷款的这些人,后来都基本还钱了,因此,这8块有点浪费。

  于是,它想,要是有人能给我这贷款保险了,我就不用留这8元钱浪费了。反正是自己人,都了解,老财主家几个财大气粗的主,都认为这想法不错,现在各个地方的人,都想用老美家的钱,正愁钱不够呢,有了这个好东西,这不又能生出一大笔钱来么!

  没人敢来承担保险?这还不好办么,我们互相给对方保险,我们大家都省了这8元钱。别的村不敢这么整,那是他们没那本事,他们就是这样整出了钱,也没人要啊。

  这可以说是老美资本创造思想的又一次飞跃啊!

  2001年布什总统上台,一个新的美元资本大创造周期,历史性地展开了。这个大创造周期,要归功于格林斯潘对金融衍生品的解放,而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就是CDS,也就是信用违约互换。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美国的资产证券化飞速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家族里的所有产品,如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债务支持债券(CDO)以及CDO的平方等等,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美国金融机构利用未来的收益,来创造资本。创造资本的同时,转让了债权。

  而CDS则是利用未来的信用来创造资本,它第一次让美国的金融机构,拥有了从没有现金流的地方,大规模地创造出资本的能力,CDS并没有带来债权的转移,而只是风险的转移。这反过来又放大了银行与金融机构传统的MBS,CDO的制造能力。次级债券在CDS的信用风险对冲下,从而得以巨大的发展。

  CDS的秘密武器,在于其对银行与投行准备金的巨大解放能力,它为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其市场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从2001年之后开始,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CDS名义金额,也就是其所对应的参照物的贷款与债券的总金额,从1万亿美元左右,暴增到62万亿美元,6年的时间里,增长了62倍,其市场规模,是美国次级按揭市场的48倍,美国GDP的4倍。它为美国金融机构解放的准备金,高达2万亿美元以上,想象一下,它要支撑多少资产的交易。

  格林斯潘,1987年8月11日至2006年1月31日一直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被认为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他被媒体和业界看做是“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和“大师”,并因“零通货膨胀”理论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的一家媒体在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时说道:“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行。” 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太大,为了不至于给市场带来太大的冲击,格林斯潘讲话一直都很含糊,他的名言因此而产生:“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

  格林斯潘可以说是美式新自由主义的大师级人物,正是他在美国金融衍生品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让美国金融机构的资本创造能力,出现了新的爆炸式的增长。格林斯潘对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大发展的贡献,在于他破除了许多可能阻碍衍生品发展的法律法规。

  1998年10月,国会通过了一个议案,其内容就是暂停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场外市场的监管权。这等于是拿掉了CDS发展的一个紧箍咒。

  此后,格林斯潘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大发展,并给予金融衍生品的大发展予以极高的评价。“到目前为止,在过去的10年里,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金融衍生品出奇的快速发展”,1999年3月,格林斯潘在一次期货行业协会的会议上说,“(在没有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的情况下)场外交易市场仍然能十分有效地运作,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为交易所内金融衍生品提供一种更少束缚的机制是多么重要”

  1999年11月,格林斯潘如愿以偿。美国国会接受了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的建议,同意削弱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权力。

  2000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并由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 (CFMA)。这个法案基本剥夺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甚至场内交易的监管权力,也被部分拿走了。

  在解放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同时,格林斯潘也为美国银行业的进一步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1999年11月,实施60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国会废止,《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获得通过,美国政府彻底拆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藩篱,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从事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

  这是美国银行业的一次狂欢。多年来,在目睹华尔街投行从各种衍生品获得超级利润的同时,银行却因为这个法案而束手束脚,为了获得与华尔街投行同等的竞争条件,1999年,美国金融业为此游说花掉了将近2亿美元,其中“出血”最多的是花旗集团,因为这个法案是否废止,决定着其在1998年对保险巨头——旅行者公司的并购,是否会导致花旗集团剥离内部一部分资产的问题。

  在这一法案被终止后,花旗集团当时的总裁桑迪.韦尔欣喜若狂,为了表示庆贺,他订制了一块4英尺宽的木匾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上面镌刻着他本人的肖像,边上书写着一句话:“击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人”。

  1998年至2007年,美国5家最大的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联银行和富国银行的资产总和超过了原来的3倍,从2.2万亿美元,增加到6.8万亿美元。投资银行业越来越大,成长一个个超级巨无霸。5家最大的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的总资产增长为原来的4倍,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万亿美元。

  以上资产还只是金融机构的表内资产,金融机构还有庞大的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的表外资产,其规模一样地惊人。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才得以一窥美国金融机构庞大的表外资产的庐山真面目。仅仅银行机构的表外资产,就高达5万亿美元之巨。

  若再把非银行机构的表外资产考虑进去的话,美国金融机构的整体资产规模将更加庞大。商业银行与投行一起,创造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超级繁荣。这是美国资本市场的大爆炸时代,其资产规模、金融市场规模都急剧膨胀,融资规模也直线上升。

  2000年之后,由于商业银行正式加入了银子银行系统的大军,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很快超越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而金融衍生品的大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解放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2005年之后,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齐头并进,到2008年次贷危机前夕,两者的融资规模,都达到了12万亿美元以上。

  4、这一次,美国金融核弹先炸了自己

  故事于是又一次重演了。美国金融衍生品的革命,所导致的资本大爆炸,让美国从2001年之后,开始了新的一轮大规模资本输出浪潮。

  从美国海外资产的增长情况来看,1998年到2002年是一个盘整的平台期,这期间是当时的强势美元的最后高点时期,美国海外资产停止增长的情况,反映的是强势美元下,美国资本从全世界收缩,从而引导全球资金逆向大流动的事实。2002年开始,美国海外资产开始了新一轮的跳升。其年增长率比上个世纪90年代更高。

  与美元资本新一轮全球大扩张的,则是美元不断贬值。

  从2001年开始,美国开始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到2002年1月,短短的一年时间,从6.5%,下调到2%的水平。随后又下调到1%的水平,这个极低的利率一直延续到2005年。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美元新的大贬值周期,从2002年开始,似乎完全是美国迫不得已。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在克林顿执政的最后年,美国连续财政盈余。即使在布什入主白宫的2001年,美国的财政盈余还有1270亿美元,但此后庞大的防恐开支、减税计划和公共医疗支出,让美国政府入不敷出,2002年骤转为1570亿美元赤字,随后很快攀升到4000亿美元以上。

  实际上,美元的大贬值,正是美国资本输出的产物而已,不管有没有财政赤字,这一幕都将会发生。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又进入了一个狂欢的年代。

  而此时的世界其他地区,又是什么情况呢?当时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IMF开出的药方。这些药方对美国来说,最有意义的结果是:一,这些被救助国家的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经济去杠杆化的过程,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资产泡沫将被极大地压缩,资产将变得很便宜;二是,这些发展中国家比较大规模地私有化与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为美国资本的进入并收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个情形与与1985年之后的西欧是非常相似的,这些地区有的或已经完成经济去杠杆化,或者正在经济去杠杆化导致资产泡沫破灭最恐慌的时候,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资产最便宜,也是资本最稀缺的时代。对美国的资本来说,这是捡黄金的好时机。

  也就是在美元开始新一轮贬值的2002年底,人民币汇率问题被政治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浪高过一浪。从蓝领到白领,从企业家到政治家,从纽约到华盛顿,从国会到白宫,各色人等怀着不同目的加入到这一阵营中来。其实,不仅仅是人民币,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升值。

  2006年开始,新兴经济体的资产价格,随着这些地区货币的升值,开始了一轮史无前例的牛市。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都在短时期内出现了暴涨。下面这几张图分别是印度、巴西、中国、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股票走势图。这些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市场走势如出一辙。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资产价格的暴涨,为先期进入这些国家的美元资本赚到了资产与汇率的双重暴利。这个故事与日本、东南亚国家的资产泡沫高涨的历史,非常相似。

  似乎所有的剧本早已经写好,所有的结局早已经启程。

  如果历史真的第三次重演的话,2011年底到2012年初,下半场就应该开始了。

  也就是说,按照历史的经验的话,从2002年开始的美元资本大创造周期,应该会延续10年时间左右。10年之后,也就是在2011年与2012年之间,美元资本的输出程度,会超过其他国家对美元财富的吸纳能力,从而会导致美国本土的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或者资产价格一定程度的泡沫,然后,美国将开始新一轮的强势美元政策,引导世界资本再次大规模地逆流而动。

  然而,世事总有难料的时候,这一次。美国没有能够向前两次一样,从容地等待美元资本的大输出,在全世界吹起极高的资产泡沫,然后再用强势美元政策去强力刺破各国的资产泡沫。

  其原因是,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在美国本土引爆了自己打造的金融核弹,而这个时候,中国股票市场泡沫虽然已经像模像样,但是房地产泡沫才刚刚起步。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一度引起的全世界流动性危机,导致了其他各国损失严重,但是,这一次,美国自己的损失则更加严重,美国没有能够重演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强势美元、90年代末期的强势美元所带来的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其他国家经济则陷入停滞的历史。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美国金融战略的这次功败垂成?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这次创造的资本的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容纳能力,而欧元的兴起,则挤出了美元原本拥有的一块庞大的财富吸纳范围。两者共同作用,让美国出现了,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元货币超发同样严重的局面。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更大的不同,正在前方,等待着美国这个地主老财!这一次,美国人是真的遇到麻烦了。

  未完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3 09: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刻!分析的非常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3 15: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静候下一节的深刻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3 23: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你的文章挺纠结的。一方面视角独特,有豁然开朗之感。二方面从实业角度看,美国明年下半年就应该进入实体的实质性回升。为什么还要玩15年周期呀。
也许是我辈平庸,期待下一个文章学习学习。
中国的国家智慧和地缘政治水平好像越来越高了,新的领导集体目前看中间路线概率居多。应该不会让美国如愿的。最次也应该是和美国一起去‘收割’欧洲。毕竟中国人手里的‘筹码’还有很多。
个人感觉,在这个经济危机的多事之秋。地缘政治只主导性力量,其次是国内政治。再次才是经济。
相信中国智慧,天佑中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8 17: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实体产业永远也无法回升了,看看F35的不同时期的报价就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8 17: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业品越买越贵肯定是个笑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4-29 13:34 , Processed in 0.1250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