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66|回复: 0

张忆安:安乐如何致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1 13: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 告子下》中的名言。到今天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了,几乎可以说,凡受过一般程度教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

  然而,社会安定、生活快乐,这本身是件很美好的事。“安乐”本身只会使人幸福,令人想望,让人追寻,并不会导致死亡。那么所谓“死于安乐”又当何解呢?

  国家对外交往,国与国之间谈友谊,做生意,进行友好交流,大家一起赚钱。这是“安乐”。出现领土、利益纠纷,贸易、市场、资源上产生矛盾,该当如何呢?让出争议领土,出卖国家利益,经济上不顾自己的损失屈从他人。在短时间内看似能够恢复“安乐”。

  曾听社科院一位老专家吐槽说,社科院某课题研究的是“在南海出让哪些利益,能换回对越南的友好”。也曾在酒桌上听某外交家说起,中国几十年来的和平环境都是外交家们辛辛苦苦谈回来的,军人只会破坏国与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无一不是上述思想的真实体现。

  但正所谓“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长远的看,这种做法最终会导致亡国。六国、两宋和满清,都给我们留下了相同的教训。拿国家利益换回来的“友好”不是真正的友好,只是跪下去避免挨揍而已。

  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和企业,打开门办事,承担职责之内的工作,获得适当的回报,让服务对象满意。这是“安乐”。出了上访户、发生法律纠纷、有人堵门拉条幅闹事,如何处理?妥协、给钱给好处,偷安一时。似乎是个解决办法。

  地方政府面对医患纠纷、拆迁纠纷时,往往选择破财消灾。发生涉及公安机关的社会群体事件,地方公安部门往往先处理自己的干警。就反映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人的贪欲无限,一次无理取闹被满足,就会闹十次百次,一个“会哭的孩子”吃到奶,剩下的孩子会哭成一片。近年来“医闹”等现象愈演愈烈,就与部分管理者试图花钱买平安的做法有着直接关系。

  可以看出,导致问题的并不是“安乐”本身。是“安乐”日久,人的心态发生变化,失去忧患意识,苟且偷安,试图用掩盖的方式解决矛盾。

  真正核心的问题,在于妥协姑息,获利的是什么人,损害的是什么人。

  “少捕少杀,一般从宽”,除了犯罪分子、暴恐分子高兴之外,不犯法的少数民族同胞获得什么好处了?全中国从南到北,到处闹“新疆小偷”,让人谈新疆人色变,看见高鼻深目的就捂钱包,躲着走。贼高兴了,新疆的好人跟着受牵连。这不是逼着新疆同胞做贼么?

  也许能在一时换回一部分人称颂吧。但平心静气想一想,除了罪犯和准备犯罪的人,谁会称颂这样的政策?

  “两家相争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话原本不错。但今天三尺明天三尺,中国虽大,能让出去多少个三尺?1962年、1979年,印度、越南在边境上挑衅,占走的不过是些不毛之地而已,让给他们貌似也没什么损失。为什么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国家领导人毅然出兵抗击侵略?

  因为哪怕是不毛之地,也是国家领土。如果当年左宗棠觉得新疆无利可图,没有抬棺决战,哪里有今天的克拉玛依油田、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更何况南海、东海富有渔业、矿产资源,是聚宝盆一样的宝地呢。

  没有足够的武力作为威慑,没有万不得已之时诉诸于武力解决的决心。让一两个书生靠割地赔款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安定”,那不就是满清的亡国之道么?

  居安要能够思危,善于思危,才能长治久安。忧患意识要深入人心,社会才有长久的安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角度看,新国家安全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就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所有人树立起忧患意识,把国家安全放在心里,才能避免“安乐”致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9 07:53 , Processed in 0.20321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