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45|回复: 0

占豪答网友:行政权应依法透明执行 不赞成简单粗暴的抑强扶弱2012-11-2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6 12: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信:

  今天是换届年,大选年,如今大戏落幕,也该到了沉淀下来,总结一下的时候。我的观点如下:

  第一,在现今社会需要约束的不仅是权力,还有资本。将权力关在笼子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了,不可否认,在今天国内这话有相当道理。但是社会问题只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就够了吗?

  看看今天的美国,就知道仅仅约束权力是不够的,同时要受到约束的,还有资本。

  抽离了具体的社会事务,不难发现,在具体的国家社会中,任何一个集团,如果处于了强势地位,不管这种强势的取得,是源于政治,还是源于经济,或者其他。在占据强势地位后,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去影响国家的战略决策,进而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简而言之,任何强势集团都有维护本集团利益的内在冲动。

  第二,如果想避免财富两极分化,建立一个相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抑强扶弱是不二法门。

  抑强,就是抑制强势集团;扶弱,支援弱势群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强与弱,都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客观条件的变化,强弱是可以发生转换的。

  昔日的强势集团可能大不如前,曾经的弱势集团或许是如日中天,对像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不过曾经如何,那个强势集团手中的社会资源过多,那个就是应该被抑制和调节的对象。

  尤其是在新老交替的时候,更应该着眼长远,提前下手,不要让新的强势集团成长太大,一旦新强势集团成形,再想改变,那成本就吓人了。

  第三,是我认为的一个战略取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应该在投资领域一视同仁!这个一视同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政府可以开放掌控领域给民间资本,同样优质的,有发展前途的非国有企业也应该被国有资本的投资。政府要退出的是具体的企业经营层面,不能退出的是所有者权益层面。

  未来的中国政府除了担当仲裁者的角色之外,还应该是个出色的投资大家,通过各类投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让国有资产成为除了财政收入之外,社会福利的另一重要源泉。

交流:

  第一个问题。战友说得很对。其实,就像笔者在《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中所述,在现实世界中,权力可以变成资本,资本可以变成权力,两者是可以互换的,这一点在我们身边那是比比皆是。可以变换为权力的诸如话语权、法律制定权和话语权等都可以。但是,在中国如今最不受约束的就是行政权力,而且以中国的体制,行政权力事实上可以相当程度上约束其它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行政权更代表老百姓利益,如何将行政权更透明就非常关键。其实,无论任何权力,都应由法律法规去规范,然后透明执行,才能对各种凌驾于人的权力进行约束。

  第二个问题。其实我不赞成简单粗暴的抑强扶弱,这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为了公平去人为抑制一批人是不科学的,也是遏制生产力发展的。政府应该是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保障弱势的利益,但是同时也要让有能力的人继续发扬自己的能量,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你不能说为了庄稼一般齐把其它庄家苗的头给砍了。不过,抑制强势集团的形成倒是可以,但这个抑制也并非一概而论,譬如战略产业的国企不但不应抑制,还应让其发展,但这个发展必须是将其利益注入到社保,让全中国老百姓享受发展的利益。但是,不能让这部分形成局部利益,变成与民争利的工具。

  个人觉得,战友提出的强势集团估计更趋于一种局部利益的利益联盟,这种格局是需要打破,这一点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在这方面相对还没有固化,所以未来还有改变的空间,诸如西方的体制实际上倒不好改变了,输送利益的机制既然形成,改变就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体制就缺少改革进取的能力,就只能寻求外部的掠夺,当不能掠夺时恐怕就接近崩溃了。

  第三个问题。战略产业暂时没办法做到一视同仁,原因是战略产业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命脉,这些产业的规模我国民营企业根本无能力大规模介入,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一视同仁无疑是给外资送资产,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就是极端例子。所以,在不少领域个人完全是可以开放的,但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现在还不合适。不过,未来的方向倒是政府逐渐从经营领域退出,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但政府退出并不意味着国企退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21 04:4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