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05|回复: 0

姚文晖:不是学生冷血,而是教育贫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9 11: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正在考试的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该文认为,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及时,年轻的老师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事发学校江苏泰兴济川中学校长杨军表示,事实真相与上述传闻有所出入,“事实是,学生第一时间发现了老师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师”。(《京华时报》1月18日)

  老师生命危在旦夕,学生还在平静地答题……这个对比鲜明的场景足以佐证朋友圈文章中所言“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弥漫于朋友圈的愤怒可想而知。但真相往往扑朔迷离。学校回应孩子们并不是冷血动物,“当时吴萍老师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所有学生背对老师”,所以“目睹老师挣扎呻吟”不成立;而孩子们在发现老师生病后,“第一时间”作出了正确的反应。随后新华社记者的调查证实了校方的说法,并指出“轻率地给孩子戴上冷血的帽子,不仅违背了事实本身,更忘记了保护幼小心灵的社会责任”。

  似乎又是一则“反转”新闻,某些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罔顾事实真相,刻意制造话题;年轻的音乐女教师猝死令人痛惜,但这只是一起偶然性事情,孩子们没有错,学校也没有错。可以引为佐证的还有相关新闻中埋下的一个伏笔:去年下半年体检,吴老师被发现“心律不齐”,但没有引起她本人的重视。然而这就是一切吗?

  很难说流传于朋友圈的文章就是“假新闻”。虽然“目睹老师挣扎呻吟”的描述明显失实,但基本事实并无太大出入,即监考老师突发疾病时,正在答题的孩子们浑然不觉,等考完试发现老师情状有异时,已无力回天。此外,所谓“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并不是指责孩子,而是直指应试教育,所以“轻率地给孩子戴上冷血的帽子”这一论断不能成立。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不是孩子们太冷血,而是孩子们太专注。有些细节足以说明问题:一些学生听到了老师的呻吟,但“根本没有往严重的方向想”——是没有能力想,还是没有时间想?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学生回头,就会看见老师两眼圆睁、口吐白沫,接下来的情形就会大不同。一场普通的期末考试,让孩子们无暇环顾左右、前瞻后顾,可见孩子们的注意力是何等集中,考试压力是何其之大。校方所谓“第一时间”,又是怎样的“第一时间”?直到广播里叫收卷时,学生才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于是“第一时间”通知了隔壁班老师……

  朋友圈发文的是一位学生家长,他为自家孩子的冷漠感到痛心,并且不能理解“女儿会为了家里一只狗狗死了而痛苦,会因为看到蒸螃蟹觉得螃蟹可怜而拒绝吃螃蟹……可今天面对自己的老师离去,竟然这样麻木”。其实这很好解释——家里狗狗死了,女儿没有在考试,蒸螃蟹的时候,女儿没有在考试,这些时候孩子有足够的心灵空间来释放人性的柔软;而当孩子在考试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她的眼中只有必须争分夺秒才能答完的试卷,心中只期待一份光彩夺目的成绩单,对周遭发生的事情已经视若无睹、充耳不闻了,完全进入“忘我”状态,即便感觉有异常,也做不到“往严重的方向想”。

  我们的孩子从来都被告知,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他们没有被告知,生活中有些事情和考试一样重要,甚至比考试更重要,比如亲情、友爱以及一个人的生命,为了这些,完全可以放弃一场考试。

  所以,尽管朋友圈文章部分失实,我依然认同作者的观点,即应试教育毒害了学生,让学生在某个特殊时刻变成了“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当然,不能指责学生“冷血”,实际上从头至尾也没人真正指责学生“冷血”,这件事所反映出来的,其实是教育“贫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3 18:33 , Processed in 0.1093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