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52|回复: 0

刘雪松:“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与“70码”后遗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4 16: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尽管人们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接受,然而“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个鉴定意见,还是被按在了南京“6.20”宝马肇事车主王季进的身上。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拍案而起,怒斥南京交管部门办案荒唐。

  其实稍微懂点权力生态的人们应该明白,在当场造成2人死亡、画面惊悚到路人皆知地步的这场举世闻名的车祸面前,在南京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在今天的法治环境下,这么多权力能够为一个肇事司机鼎力造假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人能够吞得下这么大的豹子胆。

  但是一夜之间,“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个看似陌生的新概念,依然被人们以鄙视的方式广为传播。“别惹我,我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句话,看似调侃,实质讽刺,是一部分始终持怀疑态度的网友对职能部门信任度的一次清零。

  虽然相关部门事后针对医学鉴定带来的汹涌质疑作了针对性的9点回应,但这个迟到的释疑依然呈现出被动的弱势状态。弱势,不只是因为回应的迟到,更在于交管部门面对舆情追问,所一路表现出的被动姿态。

  不论是有意傲慢,还是无意疏忽,这起案件的处理,从第一时间开始,各种猜疑就从未间断过。从肇事车主的姓许、旋即变成姓王,从现场发现疑似“毒驾”的白粉、到转眼被解释为小包玉米粉,从画面中疑似富二代的肇事司机头戴钢盔、变成疑似被掉了包的中年人,从人们主观希望出现的劣迹斑斑、到今天这个“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人们一路围观过来,也是一路怀疑过来。因此,即便这个“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最终反复鉴定属于铁板钉钉,都已经难以消除人们留在脑子里的“猫腻心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关部门可能是在为自己曾经的傲慢在买单,也可能是在为自己曾经的疏忽在透支。

  这是人为造成的一场信任危机和尴尬,是杭州“70码事件”给世人留下的后遗症。6年前发生在杭州街头的富二代胡斌驾驶改装车撞死大学生谭卓事件,因为交管部门对于车速仅为70码的评估,与人们基于常识判断的远远脱节,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交管部门面对舆论压力不得不重新鉴定,最终得出了肇事车辆时速在“84.1公里至101.2公里范围内”的重新定论。然而此时,尽管交管部门出面就原先的“70码”致歉,人们对于豪车车主与职能部门权力的任性、甚至两者之间背后可能存在的种种关系,都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南京宝马肇事案,符合了豪车任性与办案猫腻的所有特征。今天看来,它完全有可能是表现形式与杭州“70码事件”的偶然巧合,但职能部门面对种种质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懒得解释”的任性,却是与杭州事件的任性硬拗有得一拼的。这说明,职能部门在办案的细节、在面对舆情的质疑中,是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的。中国社会,人们真正恐惧的不是“精神障碍”会不会有“急性短暂性”的存在,而是怕执法的背后有猫虎作伥。

  南京宝马肇事案,今天公布的肇事司机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鉴定,虽然未必最终成为司法所采纳的结论,也未必能够完全解脱或者减轻肇事司机的刑与罚,但是,透过这起事件前前后后的处理过程不难发现,中国社会郁积愈深的对于执法公信力的怀疑态度,很多是执法部门本身所人为造成的。南京交管部门把心思花在事后对“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个医学常识的普及上,其实自己对于办案必须阳光透明、必须敬畏舆情的基本常识,在认知上是相当不到位的。这在由交管部门提供医学鉴定、而非由事主律师提供医学鉴定中,可以看出执法部门对于法律程序拿捏过程中的严重缺失。?

  执法部门要想拾回丢失的公信力,重塑一部分民众已经清零的信任度,就必须牢牢记住行使职能的基本常识——把每一个案件置于阳光执法之中,经得起民众监督,经得起法律审视,经得起历史检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5 16:02 , Processed in 0.1094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