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73|回复: 1

占豪:管理层何时偷偷启动了牛市计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7 07: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是占豪在2013年6月中旬发表在上海证券报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后被广泛转载,各大网站新闻都放在显眼的位置,评论也很多,骂声一片。现在再看看?就在那篇文章发表1年后,中国新一轮牛市启动。

  对于牛市来临时间的评估,占豪大约是在2011年或更早一点即做出评估(相关内容在《货币战争背景 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中有论述,书中还将中国股市的发展规律进行了详细阐释),牛市启动应该在2015年前后,最早不会早于2014年,最晚不会晚于2016年。当时的分析评估现在也兑现。

  3月16日,大盘又突破了,在牛市滚滚而来之际,我们再回顾一下这篇文章和当时网易新闻下边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如果,当时他们都看明白了这篇文章所阐释的内容,明白了高层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图,对出现牛市就能有一个很好的预见。可惜了,当时理性者有几人?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奠定新牛市基础》

  2013年端午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后,证监会就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向社会征求意见。结果,市场对意见稿并不买账。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场预先对政策作出反应,股市大跌。节后开盘第一个交易日,又是跳空低开暴跌。显然,市场把新股改革当成重磅利空解读。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果真是重磅利空?笔者看来,此举非但不是重磅利空,从长线看,还是重磅利好。为什么市场以大跌回应,原因有三:

  一、意见稿的精神未被市场充分理解、消化。

  二、市场信心极度匮乏、人气已散。市场只看表面价值取向,对背后的逻辑并未深究。

  三、此为远景,看起来遥不可及,远水解不了近渴。

  某种层面上说,证监会此次针对新股发行制度作出的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对市场走势的重要程度,可与2005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相提并论。

  为阐释上述观点,笔者从三个视角,对当前市场形势和政策价值取向观察和分析。

  一、从宏观经济视角观察,政策做多股市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如今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临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中西部大开发、改善民生、城镇化、功能区划分等一系列调整,这些调整,需要大量资金投资。我们知道,我国宏观经济中,投资资金主要源于三个方向:银行信贷、财政和民间资本。如今,在这三个方向中,因高房价导致的货币“堰塞湖”,银行信贷已难以像从前那样宽松。因4万亿投资致地方政府负债率大增,财政也难堪大用。剩下的,只有民间投资。

  那么,民间资金通过什么渠道进行资源配置才更为高效?事实上,如今最有效的工具,恐怕只剩债券与股市。此处,债券暂且不谈。就股市而言,若想高效配置资源,半死不活的熊市显然难以胜任。更何况,从上述调整需要的资金规模看,中国民间资金也难以完全满足上述待解决的难题。

  于是,就需要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到中国投资。如何吸引?从宏观面来说,启动股市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从宏观面来说,启动股市的时机已基本成熟,政府已具备让股市走好的原始动力。

  在2011年出版的拙作《货币战争背景 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中,笔者曾详细剖析了A股牛、熊的规律,并给出牛市重现的条件。结合A股历史和当下现实条件,个人认为:政策做多与人民币国际化,是A股牛市的两根支柱。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快于预期。RQFII在港热销与QFII资金对A股的趋之若鹜,已充分说明A股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因此,从资金面上说,政策做多股市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在《货币战争背景 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中,笔者曾作出判断:政策做多的信号是相关部门针对A股市场供求关系“下药”。

  二、从微观政策视角观察,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明确指向市场供求关系。

  从意见稿可以看出,这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明确指向了市场供求关系。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供求决定价格,这是价格市场波动的基本原理。纵观A股历史,每当政策指向A股供求关系时,大势必跟随政策指向而行。

  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为例:2006年至2007年,A股市场一直维持股票供不应求状态,成就了一轮大牛市。值得注意的是,那次股权分置改革政策出台后,市场整整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真正消化政策精神,将其视为重磅利好,牛市也真正进入快车道。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异曲同工。

  三、从利益分配视角去观察。

  在利益分配上,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明确指向从发行人身上“拔毛”。

  自A股诞生那天起,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国有企业脱困。至今,二十多年过去,A股仍然没有摆脱“圈钱市”的恶名。在制度上,过去新股发行更有利于发行人、保荐人和相关参与机构,对普通投资者和二级市场总体非常不利。其结果是,上市公司IPO多以高价发行,二级市场大幅高开。上市后,股票即大跌,甚至个别股票可能永远也无法回到上市交易时二级市场的高点。

  我们这里举几个例子:2007年11月发行的中国石油(601857),其二级市场第一个交易日的高点超过48元。截止到2013年7月,其股价却不足8元,还抵不上当初高点的零头;2007年10月发行的中国神华(601088),开盘后连拉涨停,股价很快超过92元,但之后即大跌。截止到2013年7月,股价不足17元;2011年1月发行的华锐风电(601558),开盘交易当天高点超过88元,之后展开下跌。截止到2013年7月,股价不足4元,进行后复权处理后,股价也不足8元。这些,都是对发行人、保荐人和参与机构没有限制的结果。此举完全是合伙忽悠普通投资者,IPO“圈钱”意图非常明显。

  不过,这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却不同以往。这样说的原因在于:此次新股发行的制度上,明确提出了发行人要减持的条件。也就是说,过去高价开盘、高价减持的运行模式已经不再行得通。有了这样的制度约束,发行人在估算发行价时,必须考虑自己未来的减持难度。如果未来要想提高减持自由度,就必须在相对合适的价格发行,并且能够让股价在二级市场有较为理想的表现。这些针对大股东的条件,都会相应地提高新发股票在二级市场的竞争力,当然就能吸引资金入市。

  我们知道,证券市场改革一定不会伤及机构的发展。而这次改革,显然是要动发行人的“奶酪”。市场“圈钱”将越来越困难,且市场融资的规模也将受到遏制。这种情况,客观上是在保护金融机构利益的同时,平衡了过去普通投资者和发行人的利益关系。即:过去融资更偏向发行人,如今则更偏向二级市场。这种利益再分配本身,就是对市场的一个重大刺激。

  针对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个人看法有三:

  一、对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的规范,将很大程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市场供求关系。

  意见稿明确约束了发行人的责任,对发行人的相关股东减持作出更为严格、明确的规范,大幅提高减持门槛,并延长了减持周期。如此一来,发行人高价发行的动力全无。因为,如果高价发行,发行人未来很难减持。同时,一旦进入熊市,那些资金并不紧缺的企业,由于熊市意味着发行价更低、股票减持更困难,IPO积极性会大幅降低。

  如此改革,将在三方面改变市场供求关系:一、让那些想上市圈钱的企业梦碎,能大幅减少IPO企业数量;二、避免高价发行,有效减少超募,提高资金利用率;三、对发行人减持的严格限制,未来大小非减持预期会被市场有效调节。对保荐机构的严格责任要求,将促使保荐机构提高责任心,保荐企业质量与市场投资价值也随之提高。

  二、低价发行、严格限定网下配售比例与加强事后监管,都会强化对场外资金的吸引。

  由于意见稿明确压低发行价,严格限定网下配售比例,并将强化事后监管,未来IPO企业的质量必然更高。更高的企业质量配以低股价,在我国投资渠道相对较少的大环境下,必然会吸引场外资金入市,逐渐推高市场人气,改善供求关系。

  三、制度设计使发行人与保荐人共同作假蒙骗普通投资者的几率降低。

  通过限价来限制减持,发行价必然会被压低;对保荐机构的严厉惩罚,使保荐机构作假成本大为提高;加上后置监管的强化,使发行人和保荐人各守其责,在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同时,还部分程度上使两者形成博弈关系。这将很大程度保障二级市场的利益。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是A股新一轮牛市的政策前奏。而市场消化这一政策,并为新政作好准备,预计需一年左右的时间。据此,个人判断:A股新一轮牛市,将在2014年中至2015年启动。

  然而,过去五年半的熊市,已使市场人气散尽,当前的政策显然远不能恢复市场信心。要想真正启动牛市,恢复市场人气,让股市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并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新阶段作出贡献,相关部门还需更多政策努力,通力配合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8 13: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已经启动无疑,这是我等草根的一个小钱增值的良好机会。
需要注意的就是美元升值和注册制推行的时间节点和对应的危险。
股市转为牛市的一般性逻辑就是资产市场启动,带动资金外溢效果加上强改革措施带来下一轮的经济增长。
希望今年政府强改革措施得当,按照一般性经济逻辑启动市场,解决民生问题。

国内问题是核心问题,相较之地缘政治困难性更大
国内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债务问题。债务问题的核心是地方政府债务。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由于存量巨大,紧跟着就是银行危机。一旦银行危机爆发,没有个五七八年是走不出来的。
长债置换是一个办法,置换之后可以顺利拆除银行危机引信。也能增加银行信贷的热情
问题就是一万亿数量太小了。十七万亿的地方债务存量,一万亿的延期能解决什么问题?
实际上,我们的体制避免不了最终中央买单的现实。
不如学学美国,成立中央资产公司(类似于美联储)将地方债务连同抵押品全部购买过来。等下一次经济高峰再卖出。估计还会有盈利的(地方债务的抵押品都是不错的,现在问题出在地方政府没有现金流了)
这样做反倒是银行不一定愿意卖给中央了,相对增加了抵押资产的价格,给经济打下一个坚实的底部。
简单地说,中央购买地方政府债务一万亿可以达到整个盘活地方政府资产、解除银行危机的目的。

新常态就是自我安慰的假话。本质是债务引起的无序下降。地方政府债务介于企业债务和银行之间,必须解决的问题。
解决起来没有那么难。
干嘛小规模延期?延期也要大规模长时间延期,反倒不如直接购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9 21:5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