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09|回复: 2

东方赢:柴静做了件坏事,可能引来网媒的冬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6 07: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穹顶之下》一夜爆红,也闹得沸沸扬扬,赞声一片,骂娘的批评的也不少。但我的关注点不在这里,柴静谈的雾霾问题也好,赞声与骂声、批评声也好,都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新鲜的。

  我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次柴静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以前媒体对雾霾问题报道不够?政府不重视?还是雾霾成了对老百姓最危害的问题?

  照实说,对雾霾问题,以前报道的媒体不少,水平不低,报道时间不短,政府也没少说话。并且雾霾问题不是最严重的最触目惊心的,比它危害大、更触目惊心的问题还不少。

  可为什么这次柴静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呢?套用以前老人家毛泽东的一句话说,就是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个事情不是雾霾的事情,而是使《穹顶之下》一夜爆红的背后推手。这个变化不是一般变化而是惊天大变化。

  我们先简单还原一下《穹顶之下》一夜爆红的过程。以下三小段是《凤凰网》的报道:
  《穹顶之下》词云图显示,"柴静"成为话题核心关键词。作为前央视记者兼主持人,柴静的节目、书籍与言论早已具备广泛群众影响力,柴静已然成为与白岩松、崔永元名气不相上下的新闻符号。"柴静"这样极具标志性的新闻符号与"雾霾"这一深具大众现实诉求的话题交相发酵,成为《穹顶之下》爆红的重要基础。而"孩子"、"肿瘤"等个人故事的讲述与母亲身份也拉近了与普通人的情感距离,更易引起公众共鸣与同情。词云图显示"基因"、"DNA"也成为《穹顶之下》关键词。

  网络大V推手作用超过媒体。2月28日上午,《穹顶之下》在人民网与优酷同步首发。2月28号10点,"柴静看见"发布第一条《穹顶之下》微博,并附视频连接,随后"优酷"、"VISTA看天下"转发。2月28号12点开始,话题热度急剧爆发,土豆网、韩寒、"记者朱菲"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和大V账号的转发推动话题在22点达到第一个热度高峰。3月1日5点开始,第2个爆点出现,谢娜、"PingWest品玩"等账号转发把话题推向新的热度高峰。经过两天的持续发酵,话题在3月1日21点达到热度最大峰值。通过微博转载量前十账号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韩寒、谢娜、王小呆等网络大V的转载量明显高于人民网、环球时报等媒体。

  而微信上订阅量高的公众号也成为舆情传播的爆点。在此次《穹顶之上》的舆情传播中,"爸妈营"、"广州日报"和"虎嗅网"等7家订阅号其转载量均达到了10万以上。视频推出3天内,有超过半数的微信订阅号发表了相关文章,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用户发现自己的朋友圈被"刷屏"。

  《穹顶之下》一夜爆红的背后,看得深一点,可以发现几个惊人的巨变:

  一、《穹顶之下》事件,并非柴静一人所为,实际是一场涉及很多网媒、大V及几百万微博、微信自媒体参与合作的无组织的集体行动。这说明非官方互联网媒体的全民化,在覆盖数量、传播速度、可信度都远远超越了官媒。

  当前因手机普及,微信普及,人人都是受众,人人都是媒体,使网媒全民化了。如果这次《穹顶之下》在官媒发布,只会发出微弱的声音并很快淹没于大量平庸且少有人关注的节目池中。

  二、《穹顶之下》事件说明在中国有些像雾霾一样问题及民众的不满,已成为涉及上亿或数亿民众的共识与共同情绪。

  三、《穹顶之下》事件说明互联网媒体从草根、大V时代,转向互联网精英时代。什么是互联网精英?就是像柴静那样的,体制外的,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善于运用视频、文字、演说等多种表现手段,懂得催眠与洗脑等技巧,有资本,有团队有组织,具有原创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做自媒体的草根只会东抄西凑,而大Ⅴ也只些会文字媒体写些小段子并表现形式简陋低级及思想浅薄占山为王的“土匪”,成不了什么气候。柴静给我们预示了自媒体可以高大尚、可以发挥巨大影响力的未来前景。

  四、《穹顶之下》事件说明互联网媒体已经巨变,这是从量变到质变,以上三者的结合,即“互联网媒体的全民化”,加“亿万人的共识化”,加“互联网精英化”,使互联网媒体上升成为了当前中国权力体系如政权、资本之外的第三种权力。

  这次《穹顶之下》事件,完全是官媒之外,政府监管之外自运行的全国性新闻事件与社会事件。在体制浸淫多年的柴静及团队这次虽然做得小心翼翼不惜自相矛盾为政府推责,但仍然掩盖不了这股新生力量的强悍,显示舆论与新闻权力已经转移,互联网媒体在这次事件中显示了它独立的核聚变般的巨大的社会动员力量与影响力量。这在任何执政当局看来,不能不是一种威胁,对民主政体,可以影响选换总统,对专制政体,可以影响改朝换代。

  如何看待这第三种权力,不能不考验执政当局的智慧与勇气。

  我窃想,如果我站在执政当局角度会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反应?

  实质上都取决于执政的定位与价值理想。

  历史上对待民众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出版自由(当前互联网媒体把这三者合为一体了),执政者有三种模式与选择。

  绝对专制绝对扼杀
  在清朝对媒体的控制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1711年,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内容,对前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朝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有三百多人。

  监管并加以利用
  给予言论、新闻、出版一定自由,但超出一定范围限度即予制止与打击。1956年,当时共产党的领袖们对脱离群众的党内贵族阶层的产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毛泽东认为:我们可以成为一个贵族阶层的,人数几百万,主要的就是那么几十万到百把万。决定发动群众和知识分子开展针对这些人的整风运动,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但是党内的不满和抵触也非常强大,毛本人宣称有90%党内同志对新的百花齐放政策持消极态度。后来这些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超出执政集团的允许范围,继而又发起反右运动,50多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送去劳教。当时掌握《文汇报》《光明日报》的民主党派人士也遭到撤职与批判。

  与民共舞、与网媒共舞

  这种模式的理念,是不再把民众看成管控对象而是当成服务对象和执政参与主体,不把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看成执政利用的手段工具,而当成民众的权利和核心价值。关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人们对它有一种狭窄的认识,认为它仅是对权贵和社会不良现象的舆论监督工具,实际上它是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最高价值之一,它使民众走出孤立封闭自私冷漠及怨恨,关心公共话题和公共利益,进行广泛的连接,开展讨论和交流,感受彼此的温暖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博爱和善良的道德精神及创造潜力。

  如何对待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第一种治理模式肯定不会出现。我担心的是第二种模式。《穹顶之下》一夜爆红,暴露了非官方互联网媒体的巨大能量,会触动一些监管部门官员的敏感神经,担心舆论失控,从而加强对互联网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控制并限制其某些功能,或采取其它措施,降低其活跃性。如此一来可能引发互联网媒体特别是微信媒体的萧条,正如微博的萧条一样。

  那么,第三种模式有没有可能出现呢?有人说不可能。我看还是有可能的。根据是,一是当今执政党领袖习总上任这几年,刮起反腐风暴,提出全面改革,提出容忍尖锐意见,提出包含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的中国梦。

  二是习总要实现中国梦要依靠谁?不少官员和利益集团在反腐风暴中其权力寻租利益受到限制与打击,对习总有抵触有怨恨,这些人靠不住。靠官媒?前一阵子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两大官媒《中央电视台》和南方报系,接连发生集体腐败以新闻谋私而被抓的事件。现在官媒的覆盖面、传播速度、可信度远不如非官方网媒,其中不少官媒成了以权谋私、为利益集团代言、掩盖真相的代名词,它们不帮习总的倒忙就不错了。而大多数网民和非官方网媒其利益和价值与习总的中国梦是一致的,应会为习李团队点赞,成为并肩奋斗的同盟军。

  三是从共产党的基因看,虽然其历史复杂曲折,但民主自由仍然是其中最顽强的一部分。党的发起人都是以民主自由为旗帜的五四运动组织者,后来不少参加者也是抱着反封建反独裁要民主要自由的信念投身其中的。

  到底将会怎样,还须试目以待。

  (作者东方赢:企业跨越式发展理论创始人,著作有《跨越式战略》,北京东方赢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15: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颜色革命”的变种,谓之 “雾霾革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6 10:5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股力量早已出现,并被人别有用心地运用,这无用说,但是作者为什么只把目光盯住中国呢?外国已经完美到无法评价了?多爱爱外国人吧,就象外国人爱中国那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05:48 , Processed in 0.2002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