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04|回复: 3

刘义杰:“柴静雾霾调查”就算煽情又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 07: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柴静雾霾调查”启蒙最重要

  春节长假后、全国两会前的周六,工作日,从央视辞职后便“下落不明”的柴静带来了调查专题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据统计,截至1日上午11时40分,优酷等7家网站的播放次数已超过8000万次。该数字仅是对网站推荐的单个完整视频的统计,不包括其他用户上传及分段视频。(3月1日《南方都市报》)

  柴静的这一个片子一出来,就引发了争议。有人说她一如既往的煽情,有人说她有着专业方面的错误,也有人指出柴静此片有着节点或者有着政府层面的支持,有人说她以自己孩子切入有违新闻伦理,但不管怎么样,柴静的确成功了,她成功的以自媒体的方式让亿万人关注了同一个命题——那就是穹顶之下的雾霾问题。

  其实,在剖析问题前,我们不妨先谈两个个常识问题。一个是,不以动机论人谈物应该是为常识。无可否认,柴静作为名人聪明有胆识,更有个人的魅力,她做一个雾霾的纪录片,自然有为自己考虑的动机,正如柴静大方所言,这部片子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人做一件事情的前提往往是,利己的以后才利他,这是人的本性,除非是圣人才会从来不考虑自己。因此理性的方法论是,不以动机审视一个人。另一个是,没有东西是完美的。正如很多人所言,柴静的这个片子拍得很仔细,很用功,下了很大的力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不管纪录片还是宣传片,关键在于的是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探讨、思考和思想碰撞才是关键。

  可以说,《穹顶之下》的形式和拍摄方式你喜欢不喜欢,但它全片103分钟,柴静不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保部等职能机构,还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这些实在的内容,无疑会给公众还有政府部门一个雾霾污染的常识普及,这一普及带来的自然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可能很多人仍然有消极的心理,那就是,“柴静雾霾调查”后又能怎样呢?这一消极的思维我们常见,是的,娜拉出走后怎样,我们自然难以知道。但是,现实的数据是存在的,这一个片子,让很多平时只知道晒吃、晒喝、晒娃的人们关注起了雾霾,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它带给不管是自媒体还是各界人士以方式方法论的启迪,更带给全社会有关环境污染知识的普及和启蒙。

  毋庸赘言的是,我国人们对公众话题包括环保问题等缺乏关注意识。与其他欧美国家人们对问题的理性和客观相比,人们更喜欢煽情,也倾向于停留在诸如“微信朋友圈”的小环境内。这些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真的很难说清。其中有文化习俗的影响,也有着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但不管怎样,眼前对环保等问题,最终要的恰恰就是知识的启蒙,和常识的普及。认识到这一前提,我想人们对柴静的煽情可能就多一些包容,不管黑猫还是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21:53: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雾霾片核心的目标有两个:其一是演练“国内反华势力”综合动员能力;其二是“为国企私有化寻找理由”从而为将来的“4大央行联手、同步、大规模洗劫中国国有企业”做铺垫和准备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8 08:0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避重就轻。 她煽情的目的不仅仅是普及知识,在中国普及雾霾知识的人多了去了,高速公路收费站员工戴防毒面具收费几年了,偷排私营企业无动于衷,继续排放有毒气体,只是媒体曝光后才有所收敛,不典型吗?只是曝光的企业是私营企业,公知们有意隐瞒打压,缩小扩散面而已。柴静片是有备而来,目的是为私有化张目,矛头直指国有企业,并且与美国遥相呼应。同时,也是雾霾革命的一次大演习,的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战略意图也一并暴露无遗,更加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得不偿失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8 08: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痴一只!是真傻还是装傻!!!
傻逼一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2 19:10 , Processed in 0.1878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