㈤、攻击(或拦截)系统:
1、陆基:
①、各型攻击(或拦截)导弹:在现代战争中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扮演在“踹门”的角色,
战争开始时首先做的动作就是:一大堆的导弹飞向目标国的重点攻击目标(如:通信设施、飞机场、军用港口、电视广播大楼、军事指挥部、重要的军事设施等等)。
注释:在中国,担任这个角色的部队叫“二炮”。
②、制导炮弹、火箭弹等。
③、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这个就是被美国五角大楼命名为“WU14”的东西。它的主要原理是:用弹道导弹将“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送入太空并释放后,“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利用自身的气动布局在大气层内以“打水漂”的方式滑翔。主要作用是:第一增加射程;第二、减小速度以便在“黑障层”与“数据交换系统”进行“实时互动——即接受攻击目标的实时‘四维坐标’参数”,即“用弹道导弹实现巡航导弹的功能的同时保留弹道弹道自身的优势——即这种‘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同时兼具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所有功能”;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厉害的常规武器。目前现役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为“中国独家制造”。
2、海基:
①、舰艇:舰艇主要负责防空、反舰、反舰(主要由护卫舰担任)和对路攻击(舰载‘巡航导弹’):比如中国052D上装在的64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中就带有HHQ9(防空导弹)、鹰击62(反舰导弹)、东海10(巡航导弹)等;
我们看到美军最近参与的几场战争中,“战斧式巡航导弹”从“宙斯盾”舰上发射向目标国就是战争开始的标志。
注释:目前,日本装备的6艘“宙斯盾”舰(4艘金刚级和2艘爱宕级)都没有配备巡航导弹,这是被美国阉割的结果。也是日本无法自主生产“盾”舰的直接后果。
②、潜艇:有战略核潜艇和攻击潜艇组成,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大海深处发生攻击武器(比如:战略核潜艇发生‘洲际弹道导弹’,攻击核潜艇发射鱼雷或防空导弹等)。
③、航空母舰:它的战斗力主要通过在航母上近100架的飞机体现出来。这近100架飞机里面包含了战斗机、预警机、反潜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
④、反潜机: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固定翼飞机长时间在大海上通过声呐搜索水面下的潜艇并用自身携带的武器炸毁发现的潜艇,是舰艇最危险的敌人。
在这个领域比较出名的装备:日本从美国购买的P6和P8反潜机,这两型飞机对中国的潜艇具有较大的威胁;中国也有自己的反潜机“高新6号”。
⑤、其他:海军陆战队、岸基导弹、海军防空兵等等。
3、空基:
①、战斗机:它主要用于空战,是空军登场时首先亮相的飞机,它的主要作用与敌空军进行空战,消灭敌方的战斗机和防空导弹基地。为下一步轰炸机登场扫清障碍,否则,轰炸机就是“待宰的羔羊”。
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如果美国的“F*系列”,中国的“歼*系列“,俄罗斯的“苏*系列”就是这个领域的翘楚。
②、轰炸机:对敌方战略纵深目标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轰炸。当前美国的B2、B52和俄罗斯的图160都是这个领域的翘楚。中国还在用“轰六”。
③、电子战飞机:主要作用是用电磁干扰的方式来压制敌方的战机(或地面雷达设施)的信息系统,使得敌方战机暂时失去战斗力。
我看到一个报道说:F22刚出道的时候与F16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空战,结果是100:0,F16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但是F22在于咆哮者(电子战飞机)的对抗中被咆哮者(电子战飞机)给打下来了,原因就是咆哮者用电磁干扰的方式几乎瘫痪了F22的电子信息系统。
注释1:咆哮者和徘徊者是美海军航空母舰的“标配”。
注释2:咆哮者在1996年的“台海危机”时,让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设施吃了大亏。
④、特种飞机:“空中加油机”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歼击机、轰炸机的航程或滞空时间。战略运输机主要用于战区快速投送人员和装备。
⑤、无人机。
二、现代战争“军事体系对抗”的逻辑:
1、 前面讲述了现代常规战争的诸多要素,下面开始阐述如何将上述战争要素有机的统一起
来,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体系”:
2、 在描述“军事体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常规战争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案例1:从关岛方向飞来一家敌方战机,中国“侦测(发现)、跟踪系统”第一时间发现了它并将“跟踪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地面作战平台和制导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但此时制导系统(北斗二代)被敌方有效干扰,地面平台显示敌机正处于一艘052D型的驱逐舰(但驱逐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遭炸毁,无法有效引导防空导弹进行拦截)和一架空警2000的“有效范围内”,此时“地面作战平台”通过将计算好的“引导数据链和攻击数据链”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分别发送给052D和空警2000。052D发射依据“攻击数据链”发射防空导弹(HHQ9)后开始做规避动作(即它发射出去后就不用管了),空警2000依据“引导数据链”引导HHQ9拦截敌机。
案例1分析:这个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第一、在“体系”平台的支撑下,即使“体系”中的一个或多个“节点”遭到破坏,“体系”依然可以有效运转。在案例中我们看到即使北斗二代遭到有效干扰而无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052D的雷达系统遭到破坏而无法提供引导,“体系”依然可以通过“地面作战平台”计算出最优化的攻击方案(让052D发射导弹、空警2000来引导的方案)来实施攻击;第二、“地面作战平台”提供数据处理(如:自己的飞机、舰艇的实时位置)的参数并计算出“最优方案”,所有处理这些数据的“超级计算机(甚至是‘量子计算机’)”和计算软件就是“体系”的灵魂(如果说“数据传输系统”是核心的话)。
案例2:美军的无人机在阿富汗的一个偏僻的山区发现了“基地组织的领导在开会”,但是这架无人机是侦察机(并没有携带武器)。它通过美军的“侦测(发现)、跟踪系统”将“三维坐标”与美军的“导航系统和地面作战平台”实现“实施共享”,“地面作战平台”显示在波斯湾有一家“驱逐舰”正在巡航,此时美军的“地面作战平台”通过将计算好的“引导数据链和攻击数据链”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分别发送给宙斯盾驱逐舰和军用GPS。“战斧巡航导弹”发射后GPS引导攻击那个无人机传输过来“三维坐标”。案例2分析:第一、美军的这套“体系”与解放军类似。当前全球拥有完整的“军事体系”的单元只有两个:那就美军和解放军。第二、任何一个无人机、甚至是“单兵装备”都是“体系”的一个“侦测(发现)、跟踪系统”节点,它们就类似于“人的神经系统中的神经末梢”。
案例3(补充):2020年一天,中国在也门山谷里发现了“西部分裂阵线(楼主瞎编的一个在中国制造恐怖袭击的恐怖组织)”的头目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开会,解放军的特种兵发现了他们并及时的通过“单兵信息系统”将小房间的“三维坐标”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共享(传输)到“地面作战平台”,附件并没有解放军的任何军事力量存在。“地面作战平台”将“引导数据链和攻击数据链”分别命令太行山基地的一颗“搭载了‘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的导弹起飞的同时将引导数据链与北斗共享。31分钟后,“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以8倍的音速击中了那个“三维坐标”。
案例3分析:上面的案例就是“中国版‘一小时打遍全球’”的生动例子。美军提出了这个概念,解放军完成了它。美军现在已经基本上冻结了“HTV2(10倍音速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二次试验失败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美军可能不得不重新规划、设计那个10倍音速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载具,即使研发出来我估计这都是10年以后的事情了。
美军现在玩的是“B-52轰炸机空射X-51A“乘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这种飞行器通过B52在大气层内释放后点燃火箭发动机,将飞行器加速到4马赫以上后,飞行器自带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火后加速到5马赫以上。但它的射程不到3000公里。远远达不到美军“一小时打遍全球”的理想。
3、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大家应该对“军事体系”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概念吧,它是核心就是:以“数据交换系统”为核心,以“地面作战平台”中的“数据处理能力”为灵魂,构建起一个类似于“人类‘神经系统’的东西”,任何武器装备都可以融入到这个“体系”中,成为体系的一个或是“攻击节点”或是“侦测节点”或是“引导节点”或是“数据处理节点”。
像类似于“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天山折梅收’”:只要学会了这门功夫后,天下各门各派的武功都可以“自行化入其中”,成为其一部分。
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件“侦测、锁定、跟踪装备”都体系的一个数据侦测、跟踪终端、每一件“攻击、拦截武器”都是体系的一个武器发射终端;每一个“制导系统”都是系统的一个引导终端。
地面战争平台可以将“侦测锁定跟踪系统”、“制导系统”、 “攻击(或拦截)系统”的任一终端随意组合。将发现目标、发射导弹、引导攻击的动作一一分解,可以由体系中的不同终端完成。
“军事体系”中任何一个终端损害都不会影响体系的攻击效果。这可以大大提高打击的高效性——即只要发现敌情,立刻排列出一种最佳的攻击、拦截方式。而不会存在“因某个终端出现问题而延误战机的情况”。
从这个层面看,J20仅仅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可以大大增强这个体系的实力,但没有也不会对体系造成重大的影响(只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上述内容就是博主想要表达的“体系对抗”的概念。
三、日本和韩国的军事能力:日本和韩国的驱逐舰(金刚级、爱宕级、世宗大王级)、预警机(日本的E767,韩国的E-737和平之眼、包括台湾的鹰眼2000)都需要使用美国的“数据交换系统”和“制导系统(即GPS)”。换句话说如果美国不发指令(或关闭“数据交换系统”或“制导系统”),日军和韩军根本就开不了火(装备生产厂商和数据链都是美国的)。
通过上面的内容,博主可以说:“日韩发动战争的权利及规模完全在美军”手里。
同时也可以说:日本和韩国(甚至台湾)的军事能力是美国体系的延伸;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是中国体系的延伸。
四、全球大国必须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成的军工体系):即需要自主研制、生产、发射数百颗卫星的能力,自主完成所有系统软件,自主设计“军事体系”的整体设计,作战体系的战争要素(战机、舰艇、潜艇、轰炸机、各型导弹、各种卫星等)全部自己生产——即不能让别人卡住脖子。作战体系所有软件,一定得根据设计需要自己研发自己做,攻击数据链、引导数据链等等等也要很独特、有创造性,不能被对方轻易理解、解密——那就完蛋了。同时必须拥有战事随时补充被敌方搞掉的卫星的能力(注:中国的快舟一号就是干这个活的)。
还好,中国通过建国后的前30年完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为中国的“军事体系”打下了宝贵的基础。
最后,博主想说的是:在常规战争领域,在这套“军事体系”面前,除了美军,解放军面前还有对手,或者说其他国家配做对手吗。
以下是读者提出来的问题:“昊大,麻烦谈谈俄罗斯的军力,不少评论界都认为俄罗斯军力第2,但你说在军事体系的常规打击方面,只有美军才配做中国对手.谢谢.还有,可否把中国高铁战略和核打击体系未完待续部分补充完整.谢谢!”由于回答内容太多,我就把答案放在这儿:
第一,俄罗斯军力强大的核心要素在于其“核武器库”和“核战略投送能力”的强大,这也博主将俄罗斯列为与“中国、美国资本利益和欧洲国家利益”同等地位的“全球4大博弈力量中心”的原因。
俄罗斯的陆基投送力量的典型代表: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海基战略投送力量的典型代表: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和布拉瓦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再加上图160和图95。俄罗斯的核力量依然强大。
但这仅仅是核力量,常规力量有如何呢?
第二、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依然“相对强大”,很多常规武器依然很有竞争力和创造力,但是“悲催”的俄罗斯“工业体系”和“基础软件”无法提供有效的“数字、信息整合”——即俄罗斯常规力量无法整合出强大“军事体系”:
1、它在太空中没有完善的“数据交换系统”,而地面(或空中)的“数字交换系统”根本无法有效支撑俄罗斯“军事要素”所需的“传输带宽、及时性”。
2、俄罗斯的各型军事装备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这从俄罗斯的舰艇上几乎集成了所有的战斗要素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强大的、有效体系支撑才不得不这样干)。同时,你看一下俄罗斯的航母上还装配了防空导弹就可以看到俄罗斯的航母没有军事体系的概念。尽管它是苏霍伊飞机、“S**系列”防空导弹很强,但短板也很明显:俄罗斯至今都造不出“能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也是问题频频。
3、俄罗斯悲催的经济条件,被阉割的“工业体系”,已经完全落伍与时代的“信息技术、软件产业”使得俄罗斯不得不完全倚重“核力量”。
总而言之,俄罗斯无法研制出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各型软件系统、种类齐备的各类卫星系统;这是俄罗斯军事力量的短板或者可以说这是俄罗斯综合国力的外在体现。
4、俄罗斯的反卫和反导能力相比于解放军和美军相差太多,而在最新型的“高超音速飞行载具”的研制上面,俄罗斯根本就没有任何动静(它已经完全落伍了)。
如果让俄罗斯用常规力量再打一次阿富汗,其悲催的常规军事力量一定会“拖垮整个俄罗斯”。 五、上述体系仅仅应用于常规战争——下面开始分析核战争的情况
㈠、全球性核大国的基本条件:
1、全球性核大国必须拥有足够大面积的国土(即足够的战略纵深),这样才能抗得住第一波的核打击,并展开“二次核反击”的能力。
2、二次核反击主要包含:路基二次核反击力量、海基二次核反击力量、战略轰炸机带核弹巡逻。
①、路基二次核反击:车载(火车或汽车)核导弹是“路基二次核反击”的中坚力量。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车载核导弹有俄罗斯的“白杨M”和中国的“东风41”。
发射井内核导弹的生存能力不高——在第一次核打击中基本上就会损耗殆尽。它主要作为“先发制人”打击的利器。比如中国的“东风5”。
注释1:中国东风41采用“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上携带多个分弹头(携带核弹或作为“诱饵弹”),弹道导弹进入太空后在不同的轨道面释放一个分弹头,使每个分弹头在循着不同的轨道攻击不同的目标。这样“反导系统”就的在多个的轨道面上进行拦截,增加了反导的任务和难度。
与之形成对比的“一箭多星”是在一个轨道面释放所有的卫星(分弹头),这个技术要简单的多。
注释2:俄罗斯的白杨-M采用“可控重返大气层载具(MARV)”的战略导弹——能够在大气层外间变轨道,增加反导的难度。
②、海基二次核反击力量:战略核潜艇携带潜艇洲际弹道导弹。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战略核潜艇搭载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有“美国的俄亥俄及战略核潜艇搭载三叉戟3潜艇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的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搭载布拉瓦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中国的094晋级战略核潜艇搭载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法国凯旋级战略核潜艇搭载M51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英国前卫级战略核潜艇搭载三叉戟潜射洲际弹道导弹。
核潜艇在大洋深处,不易被探测和摧毁,要比车载战略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具备更好的生存力,海基二次核反击力量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二次核反击的中坚力量。
③、战略轰炸机带核弹巡逻:我们看到俄罗斯经常干这种事情,它的图95(或图160)经常携带核弹头进行“环大西洋或环太平洋”巡逻。
3、恐怖的核平衡:全球大国必须拥有“遭遇到核打击后任然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二次核反击’能力”,这 样,相互之间的“核威慑”就达到了平衡(谁也不敢采取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否则等于自杀),否则就是单向核威胁。
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的“二次核反击”能均比较强大。法国稍微弱一点(陆基二次核反击力量比较弱小。国土面积太小,没有战略纵深,所以法国主要倚重战略核潜艇和M51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英国最弱(英国的情况与法国类似。同时前卫级战略核潜艇上搭载的三叉戟潜射洲际弹道导弹都是美军生产的)。
“二次核反击能力”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专利”,目前参与全球博弈的四大力量中心就是“中美俄欧”,其他国家都没有像样的“二次核反击”能力。
可以说,对于中国来说,东风41和巨浪2是就是共和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㈡、全球性核大国试图打破“恐怖的核平衡”的尝试:
1、反导系统:
①、中段反导的原理:敌方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我方的天基远程红外雷达(或者“侦测(发现)、跟踪系统”中其他雷达)发现并锁定了它,雷达侦测将侦测到的弹道导弹上升阶段的几个弹道数据(前十几秒钟)通过“数据链交换系统”与“地面作战平台和制导系统”共享。“地面作战平台”的超级计算机根据“跟踪数据”计算出该弹道导弹的“弹着点”如果是在本国,“地面作战平台”立即将“引导数据链和拦截数据链”分别发送给“制导系统”和“攻击(或拦截)系统”,拦截导弹(海基或陆基)点火起飞,制导系统根据“引导数据链”引导拦截导弹进入敌方洲际弹道导弹的轨道后释放拦截弹头(即KKV弹头),拦截弹头上有伺服器(就像嫦娥3号浑身布满的那些小喷嘴——目的是微调着路轨道),这些小喷嘴不断的调整KKV弹头飞行姿态,并最终与敌方弹道导弹的相撞并摧毁敌方导弹。
注释1:目前,真正掌握“中段反导技术”个国家只有中国和美国。中国已经至少进行了3次以上的“中段反导试验”,均取得了成功。
注释2:“中段反导”中的“中段”顾名思义就在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到再入大气层之间的那段空间。也是做抛物线运动轨迹的弹道导弹的最高段。
②、“中段反导技术”高于“弹道导弹的技术”,如果掌握了绝对的反导能力(注意用词),意味着废除了敌方在核武能力。即其对其他核大国拥有了单向的核威慑(核攻击)的能力。
但是目前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中段反导”并不能保证100%拦截对方的洲际弹道导弹——即都没有绝对的中段反导能力。
③.末端反导技术:弹道导弹从太空再入大气层后直至弹着点之间的空间。这个领域翘楚当属俄罗斯的“S400、S500”了(俄罗斯玩这种单项武器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它就是玩不了“体系”)。
末端拦截的优势是技术要求不高,劣势是如果敌方发射的时核导弹,即使拦截成功,核物质也会撒落到自己的国土上。
2、反卫技术:现代洲际弹道导弹基本上都采用“复合制导(即惯性制导、卫星制导等)”的方式。对于洲际弹道导弹卫星制导(导航卫星如:GPS、北斗、格洛纳斯)的模式,如果能将其“制导卫星或数据链卫星”打掉。剩下的惯性制导(利用加速度表和陀螺仪组成的惯性测量装置测量导弹的运动参数,控制其按预定路线飞行的一种制导方式)方式就留给“中段、末端反导”去处理。
不管是常规战争还是核战争,反卫尤其是高轨道反卫对敌方的“军事体系”或“反导能力”、“核攻击能力”都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军事体系中的“数据交换系统(中继卫星)”的轨道一般在3.6万公里左右,这也是反卫难度最大的一种卫星。“制导系统(导航卫星:GPS、北斗、格洛纳斯)”的轨道一般在2.5万公里左右。
2013年5月13日晚,中国进行了一次“高轨道反卫”的火箭发射试验——火箭飞到了1万公里以上的高度。据信这次试验就是冲着“高轨道反卫”去的。
六、综上所述,现代战争“军事体系”的核心是生产这些装备的能力——即必须拥有完整的工体体系(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
以美国为例,美国资本利益控制着美国全部核心的军工企业或者说美国最重要的军工企业最大的股东是美国资本利益——即美军的“军事体系”的核心(包括核心硬件装备、核心软件、核心编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都掌握的美国资本利益手里。
同时美国资本利益掌握着美联储(货币发行权)和财政部即国会——即美军的军费实际上是由美国资本利益(而不是美国政府)发放的。
我在上面说了这么多,“核心思想”只有一个:美国资本利益完全控制着美军和盟军(日韩台),这种能力仅仅是“美联储”能力的延伸或者外在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