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68|回复: 0

寂寥繁华:孔子的选择——敢问路在何方(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5 15: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敢问路在何方(1):孔子的选择

  儒家文化是“入世”的,它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求现实生活的人们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坎坷的时候,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诸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李白的自信人生,苏轼的豪迈奔放,孔明的死而后已……都是儒家思想的最好表现。

  我们说,孔子选择了“入世”的人生道路,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断。

  首先,孔子不谈神鬼,只谈人生人事。“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说孔子只注重于现实间题。“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巧妙地回避了死后是否有灵魂、鬼神之事。“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祭神如神在。”这表现出孔子对当时甚为流行的鬼神之事的灵活实用的态度,从而否定了“出世”的人生之路。

  其次,孔子承认人类有着自身的种种欲望,并试图用仁义之类理念来调和这些欲望所引起的痛苦和矛盾,从而否定了人类无欲无求、回归于自然的道路。“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充分说明孔子不但不否定人之欲望,并且自己也在追求更好更美的物质生活,只是前提条件是实现欲望的手段要符合仁义之道。

  孔子奔波终生而未在生前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感,也没有遁入深山老林去做一名与世隔绝的隐士。事实上,回避人类社会遁入深山老林的隐士,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回归于动物乐园”的选择。《微子》记有孔子遇到几位隐士后的感慨:“夫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这里,孔子明确表示自己要追求“入世”之道,而不肯回归到与鸟兽同群的原始状态或隐士状态。

  当然,孔子也有悲观的时候,“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正是这种悲观情绪的流露。或许不是偶然,老子失望之后,采取了西行的方向,孔子则采取了东行的方向,这种差异似乎反映了两者的渊源不同。东方日出,含有对日神的崇拜和寻根的愿望,西方月明则表现出对月神的向往。

  孔子毕生都在为人类幸福而思索而奔波,试图用“仁”和“礼”编织出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每个人都在这个社会结构中占有一个适得其所的位置,从而皆大欢喜。

  孔子的主张,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实际上统治了中国两千年,显然,其中有着某种必然的因素。事实上,孔子的主张,在整体上有助于一个大一统的权力机器的运转,因为它的核心在于维护已有的权力结构并使之尽可能地稳固下去。

  有趣的是,在孔子去世之后,两千多年来,凡是试图打破旧有的权力结构(多数是不改变结构框架,但是要更换掌握权力的一套人马)的都会反对孔子并批判他的思想;然而一旦获取权力之后,他们为了维护权力立即会转而拥护孔子。孔子在世时得不到重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各诸侯国再也不愿意恢复对周天子的臣服地位,当然也就不会遵从孔子所倡导的礼制了。近代五四运动之所以会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正是由于当时社会蕴育着一股要求变革的强烈欲望。至于历代开国皇帝都要亲自朝拜孔庙或对孔子加以尊称,显然都是在利用孔子的思想和影响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孔子的一生,除了政治活动外,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学问、传播学问,这已成力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孔子评价自己的为人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显然,这是一种用自己的知识来“替天行道”的信念。他又说自己是“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用今天的话来说即知识兴国、教育兴国、文化兴国。夏曾佑先生认为,“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之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其实,更难确的评价应为:孔子之历史即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

  综观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影响人口最多、影响历虫最久、影响地域最广的个人,可能要首推孔子了。因此,可以说,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代表人类进行选择的众多学者中,唯有孔子的选择代表了人类的主流方向。

  值得往意的是,《宪问》称:“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看来,当时的其他学者以及孔子本人,都认识到用仁和礼编织的社会结构不可能真正彻底解决人类的矛盾与痛苦,只要人有着无穷的欲里,试图把人固定到社会结构的某个位置上的企图迟早要落空。事实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帝王百姓,用了两千年的时间去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却一次次被血与火的战争、污与浊的腐败所冲毁或瓦解。问题出在哪里呢?

  显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期望由孔子来回答。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选择了“入世”的人生道路,并期望人类能够从小人升华为君子。或许,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两千五百年的时间太短了,还不足以完成这种升华的过程;或许,两千五百年的试验太长了,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3 12:45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