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19|回复: 3

占豪:老子在说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7 15: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信:

  我最近重读《道德经》,书中“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认为是:一个说圣贤智者,讲仁义道德,宏扬巧利的时代,一定是一个愚民多多,不仁不孝,盗贼多多的时代,就像只有有水的地方,才有不要随地倒水的标语一样。好比落后地区计划生育标语满天飞,那个地方的计划生育工作一定难做,而像上海这样的地方计划生育的标语没有的地方,计划生育工作是开展的很好的地方。这理解不知妥否,请占兄解惑。网上解释是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占豪:

  关于道德经,历朝历代各种解析版本很多,如今以王弼注解最为权威。但是,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其注解的老子无疑带有很强的玄学色彩,同时从他的一些注解言辞上看,他并未真正理解老子大道之意,故其注解常被人误解或具有较强局限性。当然,后世也多有注解,但其注解思想高度尚不如王弼。因此,王弼本成了最权威的注释本。

  对于《道德经》,占豪是一直有想法将其解读一下,但因一直有各种计划,一直未能安排日程。因此,就借这位战友的邮件,先将其中的几句作个简单的注释。

  当然,由于《道德经》的精华在于开头,如果开头解不开则很难真入,历朝历代的各种解读之所以难以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开头的误解。开头,老子实际上就是解“大道”,后世大道不得解,所以一直难以真正达到老子本身所阐释的高度。虽然现在我们不能全文解读,但通过战友邮件,窥斑见豹总还是可以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今本《道德经》的第十九章的内容,这是个排比句,为的是从思想到现实地阐释人道。在我们对这句话作解析前,我们有必要作点铺垫。

  我们知道,道家和儒家思想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在历史上老子和孔子会面时有过交锋,老子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不是那么认可,认为孔子的很多做法是多此一举,是化简为繁的愚笨做法。儒家讲究教化,认为人只有教化、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圣人境界,才能接近贤达,才能接近大道。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低层次就是修身。更直白点说,儒家主张教和修。教是圣人对普通人进行教化,修是普通人向圣人学习,修身养性。目的就一个:接近大道。

  老子不这么认为,对孔子的做法嗤之以鼻。老子认为,只要人回到最初、最纯的状态,那就是接近大道了,根本不需要人为。人本就是道中人,干嘛还教化?只要悟透自然大道,悟透自身大道,还需要什么多此一举的教化?再怎么教化,自己不悟,又有何用?所以,本质上,老子主张的是悟。只要参悟出宇宙人生本身的道理,回到人之初和道之初,就能融入其中,就能天人合一,搞什么那种接近大道的飞机?

  儒家和道家在这一点上的争论,犹如佛教中顿教和渐教的区别。大乘佛又称顿教,主张顿修顿悟,不需要依次第,只需要辨真性即可;渐教则不同,小乘佛即为渐教,主张长时间修行而候到达悟境。而在这里,道家主张的就是顿修顿悟,儒家讲求的教化和修身养性是渐修渐悟。道家认为,人回到自然当中,融入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悟到了大道;儒家则认为,人生下来是张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必须进行规范教化。

  顿和渐,教和悟,这就是孔子和老子之争的核心。

  那么,上边这个排比句是什么意思呢?

  上述排比句中,很关键的一个字是绝。绝,断绝之意也。第一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意思就是说,当圣人绝迹了,自然就没有了所谓的智慧之名(注意这个名,这是和《道德经》开篇名,可名·······含义对应的,只有理解了开篇之名,才能真正理解这句,但限于篇幅我们就只能将就着先理解了)。很多对此句的解释都是简单从字面理解,这当然就误解了老子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圣人绝迹了、断绝了,世界上没有智慧之名了,就对老百姓“利百倍”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想想,什么情况下才会圣人断绝、绝迹?在人已经成为万物之灵的情况下,只有当所有人是圣人的情况下,圣人才会绝迹。因为,大家都成了圣人,哪还有圣人之说?圣人就是你我,你我都是圣人,圣人也就成了普通人,圣人之名、智慧之名,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什么状态才是圣人状态?就是回到人最初、合大道的状态。圣人品德高尚,拥有通天大智,深刻理解宇宙大道。大家都有了最初的圣人状态,这种淳朴、原始的大道境界,自然不需要所谓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智慧了。因为,所有差别化的智慧,在这种大道背景下都是平等的。这里和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都有高尚的道德是一个道理,这种大智慧是先贤与后世智者的握手。

  事实上,这句的内涵,和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复归于婴儿”等是一脉相承的,要深刻理解,都必须首先理解宇宙、人世大道,这就必须先对老子的开篇进行深入解读。在这里我们简单理解,就是说人回到原始本真的真性状态,自然就是合大道的。人合了大道就是圣人,成圣人又何必搞什么修身养性?去修身养性者,都是没有悟透者,悟透了本身的一言一行都合大道,哪里需要去搞什么修身养性?在老子看来,修身养性皆是外道,是人向外求,而不是从内悟。这一点道家和佛禅又一次想通了,佛禅就认为心外觅佛犹如觅兔子头上的角一样不靠谱。

  在老子看来,当大家都重新回到“婴儿”那种无争的纯真状态时,自然就都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大家都是圣人,哪里还有圣人与凡人之别?没有圣人、凡人之别,圣人自然绝迹。圣人绝,智慧不过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大家都这么认识,自然所谓取巧的智慧就被扬弃了。这难道不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各取所需,各施其能吗?大家都不会一己之私而去损害他人利益,都只会根据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整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没有地位之差异,有的只是不同的岗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和“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实和上句是一个道理,理解了上边,这后边的两句就好理解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当人们都是仁爱的,整个世界都是相亲相爱,哪里还需要义这种道德枷锁来规范?大家都仁爱,仁在人世间自然就绝迹了,就没有仁这个名词了。仁都绝迹了,所谓的义自然会被扬弃。如此,人民自然会回到子女孝顺,父母慈爱的社会仁爱状态。这样的社会,大家自然都是互敬互爱。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意思也很明确,即当大家都达到了圣人的境界,都有足够的仁爱,自然大家就不会去投机取巧。这个社会,也就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大家都不投机取巧,那么所谓的争名夺利之私也就会被扬弃,大家变成了自的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这个世界没有了争名夺利,哪里还有什么盗贼?

  看懂老子《道德经》是需要境界,能悟透佛禅的境界,看《道德经》和《论语》这样的经典才会非常清晰,才会知道圣人们在说什么。但是,历朝历代,大多数解儒家和道家的人对佛禅都缺乏了解,而参禅之人又绝不会去解什么儒家和道家的东西,因此我们看到虽然中华文化释儒道三家不断融合,但真正还未能实现高度融合。如果非说谁高度融合了释儒道,只有一部《西游记》,但也还未达到理想状态。

  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看儒家和道家的东西,自然解出来的《道德经》之类的经典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近代在这方面所做的比古人又差得更远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8 10: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希望占豪抽点时间把《道德经》解释一遍,我想读者们一定会非常感谢占豪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9 1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如松”不是在解“盗得精”吗?惨不忍睹啊!
所以最好不要解,“大道”要是说得清,老子早就告诉我们鸟!
个人境界不同,认同也就不同。譬如“爱情”这玩意,各个不同,你怎么解谁的高尚与卑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9 1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夏 于 2014-11-19 20:00 编辑

楼主,点赞一个
老子的无为而为的入世观,占兄领悟到位(老子说无为是有,说为亦是有,因为这样有才成为边见和无一样的是有立,则可破)
但是和佛家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还差一点(佛说无为是空,说无不为亦是空,空所空寂,是不立,不立即不破)
这就是道家和佛家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道家入世,是有坚持的,,
佛家
入世,是不坚持的
现在一讲三教融合,其实是个误会,因为他先就没明白三教的本质分歧,如何谈得上何处融合呢,这一点,楼主就要思量好了,
关于佛与道的本质分歧,可以看高僧传的,支道林传,从中可以领略到佛家思想的风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8 17:5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