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从前文可知,中国在完成新一轮城市化的同时,将着力发展一批中等城市,既不是继续发展特大型城市,也不是小城镇遍地开花。这样一批中等城市的工业化和大发展同时会吸纳一大批农村剩余人口到城市就业,并最终能在城市安家落户。中国目前农业的根本问题是小农经济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土地集约化进程,导致农业产业迟迟不能实现规模经营。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农业人口太多,而土地相对太少,人均耕地上不去,自然不能实现规模经营。随着城市圈的建设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的关系也会得到根本改善,届时人均耕地面积达到一个临界点,这就为农村的土地集中、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农业也能产业升级,发挥出其规模经济的效应。为此我们专辟一篇,来讲农业的重要性和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一)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基础。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跟农业的全面进步是分不开的。尽管现在很多人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我们也并不否认制度确实有相当的作用。可是,我们更加相信产业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纵观世界各国,强国都是农业大国,或者说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手里有粮心不慌”,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农业在工业化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产品贡献,工业化的速度是以农产品增长率为条件的,就农业原料而言,这种关系显而易见。其次是市场贡献,农村必然是工业品的重要消费市场,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也会做出贡献。此外,农业的市场贡献还包括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库兹涅茨将两者分别称为“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和“农业净产品的市场化”。再次,农业具有要素贡献,指的是农业资源的转移,即资本和劳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最后,农业具有外汇贡献,通过富余农产品的出口,发展中国家可以积累相当程度的外汇。当然,这一作用在我国并不明显。 无论从国家安全角度还是从工业化角度而言,农业都具有基础性作用。绝对不要认为农业就比工业低端,工业就比第三产业低端等等。第一、二、三产业都是很重要的。所谓产业升级,不过是淘汰落后的高耗能的行业,优化三产比例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行业,绝不意味着对传统行业的彻底摒弃。传统行业必须保持一定的规模,这是我们要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中汲取的教训。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它既包括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形式的工业化等。
(二) 土地制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媒体经济学家”对于土地私有制的呼唤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癫狂状态。那么,我们也不回避所有制这一尖锐的问题,来比较一下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公有制到底孰优孰劣。 首先,大庄园制。 这种制度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广泛地存在着。它的主要特点是,大庄园既是一个大地产,又是一个大农场,但庄园主一般不直接管理农场,而是把庄园委托给代理人,一般叫管家。庄园的耕作方式因地多人少,往往采取粗放型经营。为庄园干活的人或为佃农,或为少地的小农,他们取得的报酬极低。这些劳动者所作出的努力程度与他们的所得没有多大关系,当然也就没有生产积极性。此外,大庄园主通过土地的垄断就能获取高额利润,提高农业技术的动力也就不是很大。结果,这种土地制度的效率很低,农业生产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甚至还低于他们周围的小农场。 其次,种植园制度。 这是一种带有殖民地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它一般由外国资本家所有,广泛存在于亚非拉各国特别是热带国家。由于世界各国的独立运动,这种制度目前分布有限,不做讨论。 再其次,租佃制。 这种占有形式在亚洲比较流行。它的特点是:占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地主占有土地,但自己不直接经营它们,也不雇佣管家和经理来管理,而是把它们分割成若干块出租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这些租地的农民叫做佃农。佃农按照事先订好的契约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我们举印度为例。虽然印度也经历过土地改革,但是在相当程度上它的土地制度仍然是这种封建性质的租佃制,尽管它号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印度处于低纬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可以说自然条件比中国好很多,且耕地面积也远多于中国。然而,印度是彻彻底底的粮食进口国。 上述三种土地私有制或为农奴性质,或为殖民地性质,或为封建性质。这三种形式的土地占有制度事实上都是失败的,并没有带来农业的全面发展。 “媒体经济学家”所倡导的实质上是美欧的土地私有制形式,也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当然有些人还提倡日本农业的精耕细作。不能否认,欧美日的农业发展水平确实要高于中国,可这真的与土地制度有关吗?真的是中国学习的好榜样吗?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三个地方的成功原因。 欧洲,尤其是西欧,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是天然的牧场。美国同样也是耕地众多,自然条件优良。这是欧美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欧洲的农业发展是伴随着血腥的圈地运动和战争,以及工业的全面发展的。美国起初实行的也是大庄园制度和种植园制度,南北战争之后,伴随着工业化,美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化了,而且农业技术也大大提高。欧美农业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农场规模大,加上机械化程度高,必然能够发挥规模优势。 日本国土狭小,耕地零碎,靠的是日本人非常“变态”的精耕细作和农业技术的改进,而且日本对农业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日本是一个农业技术的强国,但是,基本上日本还是一个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农业小国。 最后,就是分析公有制。 典型的就是苏联和中国。苏联国土异常辽阔,人口稀少,工业化水平高,实行的是大农场的农业,推行的是农业的机械化和计划经济。苏联早期,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自给自足绰绰有余。赫鲁晓夫之后,剑走偏锋,体制僵化,农业大规模减产。1957年以前,中国通过土地公有化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之后则受苏联影响,农业确实没有太大的提高。1978年之后,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使用权事实上让渡给了私人,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也有了空前的进步。 通过以上对土地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带有封建农奴性质的土地私有制效率低下,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在少数国家(欧美日)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大多数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仍然落后。公有制同样如此,既有先进的案例,也有落后的例子。可见,土地所有制形式并非决定农业能否现代化的根本。封建性质的私有制是提供不了改进农业的刺激因素的,公有制条件下,只要使用权可以分配和转让,同样也能发挥刺激作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媒体经济学家”鼓吹私有化的理由是:土地私有能够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私有化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明显站不住脚。 既然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是农业能否现代化的决定因素,那么,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是多种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各国要根据本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矛盾的主次,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工艺科学化、经营形式规模化三点。
(三) 中国农业进一步现代化的道路探索 前文提到,公有制条件下,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我国已经不存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平均主义和人浮于事的现象。改变土地制度其实对农业现代化没有太大意义。相反,土地制度的改变会牵扯到国家性质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问题,目前没人敢碰这条红线,没有哪个领导人敢说让农民个人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中央的提法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下面就结合中央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农业全面现代化问题上给出我们自己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中央的部署只给了大的方向,我们则给出具体思路。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城市落后很多,这是历史形成的。如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刻。农村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制度必须全面和当地城市接轨。在硬件方面,应当加大对农村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环保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相当程度上是配合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也有利于吸收消化过剩产能。 (2)小城镇化 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3.73%,这也意味着我国仍然有6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活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这意味着46.27%的居民只拥有国家10%的财富——当然这是低估了的,如果考虑到还有近三亿农民在本地或外地打工,这部分群体的收入也就会增加一点。但是,财富分配严重失调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意味着社会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危机乃至冲突。 事实上,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水平并不落后,甚至是先进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确。如果只考虑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水平的发达程度,那么农村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问题只在于中国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导致这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迟迟推广不下去。为此,通过新一轮的城镇化,我们可以转移、吸收和消化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条件的农村,甚至可以在地城镇化,如江阴的华西村,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小型城市了。当农村剩余人口在城镇化中得到转型和安置,中国的农村也就从小生产转向了大生产。这样一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进行,不就是城乡协调发展,不就是城乡一体化吗? (3)土地集约化 在当今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中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处于递减阶段,人多地少,无法集约化生产,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尤其是平原分散的山区。按照我们的设想,大力发展城市圈,城镇化的过程中会吸收很大一批农村人口到城市安家落户。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就得以解决,通过责任承包制(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农民出让自己对土地的使用权)或者入股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用工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管理,培养出一批职业农民(或者说是农民工人化)。这样一来,有了现代农业技术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中国就可以大大发挥农业土地的规模效应。 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当对农村进行旧房改造,让村民集中连片生活。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在农村建立相对集中的社区,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发达国家的郊区城镇化,但又没有改变农村的性质;二是集中连片生活使得农村分散的土地得以集中,从而为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4)经营现代化 著名学者费孝通说过,中国农民的最大问题就是只会当农民。不错,农民只会种地,不会搞经营,导致农产品的利润大部分都被中间商攫取。结果弄得农民苦哈哈,市民苦哈哈,只有中间商是笑嘻嘻的。现代农民,可不是只会种地的农民。 土地集约化后,村落就可以按照经营公司的方式经营土地,甚至在特色农产品上打造自己的品牌,如阳澄湖大闸蟹。土地集约化后,就是生产的机械化,节省出来的劳动力可以从事脑力劳动,搞经营管理,彻底摆脱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提高农民的职业尊严等。 如此一来,一边是城市的现代化,一边是农村的现代化,两个方面、两类人群、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就是中国整体的现代化和规模最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