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56|回复: 0

蔡定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在哪里?(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1 1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由股市给国民经济总体效益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在讨论此问题前,先声明一个观点,就是,一国的经济系统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有多种矛盾相、多方面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但在一个时期一定的条件下一定有一个主要矛盾起主导作用。一个主要矛盾被解决后,又会产生新的主要矛盾。说我国当前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股市时,并不是说其他的负面因素就不起作用,例如,分配上的问题、利益后门问题,但目下股市的负财富效应是拉动经济向下的最大的主要的因素。
  
  关于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促退作用,在西方经济学里是早己有相当的实证研究的。一般认为,当股市持续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家庭货币财产增加,在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增加对消费的支出,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当股市持续下跌时,就会引起家庭货币财产的减少,由此就会減少对消费的支出,社会因总消费减少、企业效益降低而引起经济衰退。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大力实行凱恩斯主义政策,扩展投资与社会福利近三十年,至上世纪70年代己到了一个极限,在当时石油危机的情况下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危机。这个时候经济如何发展?继续用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手段己经没有空间了,但产能过剩、资本过剩依然严重存在。但是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股市开始拉升并相对稳定地上涨,一直至2007年稳定地上涨了三十年,在这一期间里还发生了产业转移,本国内投资是负增长的。但是美国经济却以年3%-5%的速率稳定地上涨了三十年。这在美国将其称为财富效应。为何每当美国股市下跌时,美国总统总是出来喊话,2008年金融危机时,格林斯潘提出来的救市措施,首先就是赶快拉起股市?因为美国管理者都懂得股市财富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可惜的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在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上的根本性缺陷,股市财富效应始终都仅仅是停留在实证的结论上,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来认识。在西方经济学中,信用货币是没有价值的交换媒介,股市的财富效应,自然就不会上升到创生价值的层次上来认识。价值取决于效用更是一道难以越过的理论障碍。这一理论突破归功于《货币迷局》,是《货币迷局》通过重新定义信用货币,揭示了信用货币仍然是价值与交换媒介的统一以后,才将股市财富效应理论上升到股市创生价值理论、“货币放大”理论(详见蔡定创《货币迷局》第四章,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01),通过揭示虚拟经济本质,才能发现“双轮经济”自激平衡规律(详见蔡定创《货币迷局》第九章,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01)。正是由于新的货币理论,才使得股市价值理论有了深厚的根基。正是由于股市价值理论,才使得“双轮经济”自激平衡规律得以发现。股市的财富效应不仅是被实证,也被理论彻底论证。
  
  这就是说,股市决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击鼓传花”,股市有将有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通过“未来收益流折现”的交易方式转换为现实价值的能力。因此,股市所创生的决不是虚拟的财富,而是现实的劳动价值。它的传递方式就是通过股市的涨跌所引起的家庭货币财富的增减变化,从而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增减会引起企业效益的增减。因此说,股市的价格涨跌,会引起实体经济的价值生产的增减,股市创生的价值是通过实体经济的价值生产来实现的,股市湮灭价值也是通过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过剩的产能发生湮灭、过剩的商品卖不出去,企业投资效益、生产效益大幅降低来实现的。而且这种正的或负的作用,通过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自激作用,成倍地放大增长价值与湮灭价值的效果,引起经济走向繁荣或进入危机(详见蔡定创《货币迷局》第四章、第九章,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
  
  我国股市至2008年,发生了两大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是股市规模变化,2005年股改以前,股市规模偏小,还不足以影响经济的总体走势,至股改后大扩容,至2007年时股市总市值与GDP比为100%(其股市总市值和GDP总值同为24万亿人民币),由股市的涨跌所产生的正、负财富效应己经足以影响至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个是由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所表明,我国也己经进入到全面的产能过剩阶段。由资本金不足,需要通过股市集资增加资本金,到全面产能过剩,客观要求股市必须要转型,即由集资增加资本金的股市,转变为创生价值型股市,产生财富效应型股市。
  
  但是,我国股市完成了这一转型没有?没有! 不仅没有,反而更加疯狂的变本加厉的圈钱大扩容。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1990年至2011年底的21年中,国内A股累计总融资4.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在1990年至2007年的18年中,股市合计融资只有2万亿人民币,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至2011年底的4年期间,沪深股市融资总额超过前18年,达到2.5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虽然2008年后我国己经进入到全面的产能过剩,但是通过股市的外延投资总额竟然远超过的需要集资资金的18年期间。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的增量投资不仅毫无效益可言,而且会导致整个制造业生存状态的全面恶化,企业倒闭,企业效益的全面降低,上市公司业绩的全面下降。此从上市公司的市值情况上也有所反映:前18 年股市总融资2万亿时股市总市值最高达到24万亿。此时的股市投资与效益比是股市每投资1万亿,通过股市的价值创生,可以达到12万亿,1:12的价值创生效益,因此此时的股市投资是正效益的。但2008年我国全面产能过剩的4年间,增加了融资2.5万亿元,如果按照原有的投资效益比,股市应该达到45万亿,仍与GDP相当。但是,至2011年底,股市不仅没有45万亿,反而只有21万亿,比原有的24万亿反而减少了三万亿! 此明明白白地说明了,在发生产能过剩后,由股市融资所产生的增量投资,所带来的是全面的负效应。如果按前18年正常股市效益比计算,由股市圈钱所产生的负效益高达24万亿。
  
  这损失的24万亿是一种什么样的财富呢?它一般由两部份构成,一部份是直接的投资效益损失。例如,企业投资由于产能过剩,不仅直接投资的这一部份资金会打水漂,还会造成同行业的其他商品卖不出去、库存增加、降价等等,企业效益整体大幅下降。这种财富一般来说直观一些,一说大家还是会明白的。
  
  另一部份是间接的、看不见的财富损失,或者说,本来应该被生产出来,而因为股市政策上的错误而没有被生产出来的财富。因为股民进入股市,将本属于消费的工资收入买了股票,发生亏损后不得不减少消费,由此会造成社会总需求降低,在本来己经发生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任何减少都会加剧产能过剩严重程度,由于己经生产的商品都卖不出去,企业只好减产,由此甚至造成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一般来说,这种财富是属于应该被生产出来但因为没有需求,虽有生产能力但还未被生产出来的财富,这是一般人,甚至一般的经济学家也看不见的财富。还有一种是因为有效消费需求减少,而发生的己有生产能力被湮灭了的,不是绝对需求没有而是有效需求(或相对需求)減少了,造成的企业倒闭,生产能力被熄灭。这就是应该被生产出来而实际并没有被生产出来的财富,叫做看不见的财富。而这些财富才是蔡定创的《货币迷局》的理论中特别强调的财富,而且也只有应用蔡定创的新货币理论才能看到、才能被当作财富。也只有应用《货币迷局》中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这些财富才能被生产出来。而这种财富才是巨大的。
  
  上述的数据清楚表明,从2008年我国在实体经济己发生严重产能过剩以来,正如郭树清主席所说的,股市的21个产业都己经发生了全面的产能过剩。而正是在这期间,由证监会在美丽的口号下,所发动、所主导的股市大圈钱运动,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己有财富被湮灭,而且更有巨大的看不见的财富(可看作经济潜力)被熄灭。给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给国民财富造成了巨大损失的。以此而论,证监会的此行为无异是在对国家与人民的犯罪。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8 15:3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