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56|回复: 0

张敬伟:吃空饷是怎么炼成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5 10: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吃空饷”这个词,想必人们并不陌生,形象的说,这就叫站着鸡窝不下蛋或者再形象一点,我不上班但是我可以领工资。媒体也总结了一下吃空饷这种现象可以由这样几种方式,比如说“矿工饷”、“病假饷”、“多头饷”、“冒名饷”、“死人饷”、“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等等名目繁多,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吃空饷”的数字也很惊人。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有关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截至9月25日,全国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为16.26万人。在各省区市中,河北、四川、河南清理“吃空饷”人数位居前三位,其中河北位居第一,人数达5.5万多人。

  1、“吃空饷”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

  “吃空饷”的“吃”和“空”两个字特别形象。“吃”字代表着人的生物性本能(食色性也),“空”字体现了社会性的无成本获取。因而,“吃空饷”的本质是人的经济趋利属性,在社会性平台存在制度漏洞和监管瑕疵下,人治行为侵凌法治底线的不当得利,是社会制度空置下的不劳而获行为。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多元利益的博弈造成了社会群体集体无意识的功利心理,加之法治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基层管理者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治特权的剩余价值,在行政管理较为紊乱的人事编制末梢,利用虚报或虚掷的人员或岗位,挖公共财政的墙角,占公家的便宜。

  大言之,“吃空饷”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小言之是官员私欲膨胀以及很多人认为“吃大户”占公家便宜不为过的庸俗心理所致。


  2、有些地方“吃空饷”犹如种韭菜,割掉一茬又是一茬,虽被公众诟病已久,但顽疾依然难除。那么,“吃空饷”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到底难在什么地方?

  一是难在社会心理。对于“吃空闲”,社会上普遍存在“臭豆腐”心理---闻着臭吃着香。在特权思维和人治传统的幽灵依然浮荡在中国社会的今天,占公家便宜的思想还是普遍存在的。占着便宜的,偷着乐;没有占着便宜的,则发牢骚骂娘。因而,“吃空饷”并不存在社会伦理认知和法治评价上的争议,却存在着长久的社会心理的发酵和延烧。如果单从表象上分析,无论是“吃不着”的牢骚或得了便宜卖乖的“撒娇”,都表现出义正言辞的道义正确性。只要占公家便宜的思维存在,“吃空饷”就难以禁绝。

  二是难在监管不力。治“吃空饷”并不缺少制度支持,从财政到工资再到人事,制度规范还是很周延的,但坏在制度落实和全流程的风险监管上。吃财政饭的单位,都是按人头拨款,若真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不会有“吃空饷”。问题是,制度是死的,执行是活的,尤其在体制臃肿和人满为患的现实是,财政预算制度、工资制度和人事编制制度存在着各管一块的“行政藩篱”,这就给基层政府和部门虚报人事编制提供了机会。

  虚报谋私的下级单位坏了法度规矩,所谓监管就是一句空话;上级管理部门偏听偏信,懒得去管,等于被制造“吃空饷”的基层绑架,无形中变成了“吃空饷”的帮凶。当然,也不排除上下合谋分肥...体制僵化、人浮于事、制度空置、监管不力,已成流弊的“权力病”造成“吃空饷”的久治不愈和屡禁不绝...总之,“吃空饷”之所以变成公共财政的“毒瘤”,公权力和各级官员难辞其咎。

  三是难在惩治不力。“吃空饷”东窗事发,处理结果无非是“吃者”清退,管理部门被曝光和相关官员被警告了事,相关责任人至多被党纪政纪处理。“吃空饷”的利远大于该担的责,违规成本太低,“吃空饷”自然成了遍地开花和前赴后继。

  讽刺的是,有些被吃进去的“空饷”甚至经过清退也“吐不出来”,造成了公共财政的严重流失。但“吐不出来”者也并未见处理。蜻蜓点水的治理,风过无痕的清退,隔靴搔痒的责任追究,使得“吃空闲”成了久治难愈的财政沉疴,“吃空饷”也成了明知有毒但欲罢不能的诱惑禁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7 14:1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