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参考

V哥:第二十二章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0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11)

  这样看来林如海根本不是拖了近一年才死,也就是说黛玉接到消息以后择日赶路,从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记》钞本中的内容来看有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都不好说,但时间上比较紧凑。大家仔细想想也是合理的呀,林如海既然派人叫黛玉回去,明摆着是去奔丧,自然是到了最后的时刻,没几天就要咽气了。而如果黛玉和贾琏在路上一走八、九个月,实在太不合理了。就算是他们走十几天到了,而又在病床旁陪了几个月也不合理,因为这期间肯定会派昭儿回来报信的,不可能几个人一去八、九个月连个消息也不报。
  那他们到底在路上走几天呢?这个只能猜了,因为书中交待得太模糊。八月底最早应该是八月二十一日,最晚是八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如果是最早的二十一日这一天接到的消息,黛玉和贾琏他们还择日出发,多半得两三天以后了。如果是八月二十五日前后接到的消息,就得往后推几天了,这样算来他们在路上走五到十天左右比较正常,所以凤姐和平儿掐指计算黛玉和贾琏的行程就合理了,如果两个人真的在路上走了八、九个月,凤姐和平儿两个人的手指加脚指放到一起也没法算清楚这笔账。吴克岐提供的这些的异文让我们发现一下子都对上了,真是让人欣喜呀!

  从这一点上来看,吴克岐提供的资料就相当珍贵,同时也能证明他介绍的家里的这个残钞本中的内容是可靠的,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让人一想不到的内容。实际上吴克岐的《犬窝谈红》内容远不止这个,还有很多异文,能够为我们解开很多谜团,比如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里有这样的异文:

  赦公也有二子,长子名瑚,早夭,次子名琏。

  我们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贾琏被人称为琏二爷,于是有人开始猜测说书中宝玉是宝二爷,所以两个人应该是影射同一个人云云,还演绎出相当离奇的理论。现在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原来贾琏之前有个哥哥呀,这真是让人大大出忽预料!

  “瑚琏”是指古代宗庙盛放黍稷的祭器,比喻治国的才能,孔子曾以“瑚琏”比子贡,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贮可裕养,容重厚德。用做人名还是很不错的,解放前国军里有个很有名的将军就叫“胡琏”。只是我们现在对这个词不太熟悉了,应该说这样的名字一般人是绝对想不出来的,所以我感觉造假的可能性应该是没有的。

  这样看来非常合理贾琏有个叫贾瑚的哥哥相当的合理,所以吴克岐的《犬窝谈红》里面有很多宝贝!很多专家一辈子也想不明白的地方在他这里都可以找到非常合理的答案,我们也可以以此来检验一些人的研究成果,让一些胡思乱想的伪“红学”研究成果露出本质来。

  再比如《犬窝谈红》里面还记载着这样的异文:

  十四回回目“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残鈔本作“秦可卿死受五花诰”!

  这一点也十分让人吃惊,我看第十三、十四回的时候,感觉里面的故事相当紧凑,而且这些情节也非常有象征意义,可以说缺一不可,而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居然原来还有“秦可卿死受五花诰”这样的故事,而且也被删掉了,让人遗憾。那什么是这个“五花诰”呢?网上说“五花诰”就是“五花官诰”,指的是:

  古代帝王封赠的诏书,因以五色金花绫纸制成,故称。元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夫人﹞云:‘今日是吉日良辰,与你两口儿成其亲事。小姐,就受五花官诰,做了夫人县君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 道:‘有甚好处?料没有五花官诰夫人之分!’”亦省作“五花诰 ”。明李东阳 《周少卿双寿堂》:“御玺重封五花诰,大官屡出九霞觞。”参阅宋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元无名氏《玉壶春》中有就有才子李斌与妓女李素兰相恋的曲折故事,最后李斌因万言策上天子,被封同知,素兰也封了个“五花官诰”的封号,夫妻二人永团圆,幸福美满。文人中举封官娶得佳丽,妓女则是“请受了五花官诰身荣显贵”,像是那时人家心中最理想的事情。

  还有一个元曲是关于柳永与谢天香《谢天香》的故事,谢天香也是个妓女,但她爱上了柳永,于是劝柳永“休为我误了功名”,于是柳永放言说:“小生若到京师阙下得了官呵,那五花官诰,匹马香夫,你便是那夫人县君也。”看样子“五花官诰”应该算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最高荣誉。

  元曲《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中也说明了那时的青楼女子渴望从良时强调的都是身份,是做妻子,是品官拥有的“五花官诰驷马香车”的正室夫人。

  没想到秦可卿这样一个荡妇淫丧以后,不但得到了如此高规格的葬礼,而且居然还搞到了皇帝给的如此高的“五花官诰”,难道这是在鼓励大家荒淫无耻吗?实在是太讽刺了吧?看来贾珍不但动了真感情,为了她真是下了血本了,估计这个“五花官诰”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银子肯定也少花不了。

  可我感觉这个情节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要被删改掉了呢?因为好象没有听说过清朝有类似的“五花官诰”之说,我查到的“五花官诰”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清之前。而且不仅如此,现在我们看到的回目名称“秦可卿死封龙禁卫”至少在清朝是没有这个官职的。而在这里《石头记》不同版本里有两种说法:

  “天朝诰授贾门秦氏宜人之灵位。”
  “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

  显然“宜人”是对的,因为“宜人”是五品,而在第十三回里也说:

  灵前供用执事等物,俱按五品职例。

  要知道“恭人”是三品,在贾蓉的履历上是这样写的: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也就是说贾珍才世袭的三品,贾蓉的卖的“龙禁卫”是五品,所以秦可卿应该是五品“宜人”,也许这就是“五花诰”的来历,但好象又不确切。我猜也许当初想以“宜人”来说“秦可卿死授五花诰”,可后来感觉诰封宜人并不是“五花诰”,所以应该改成“秦可卿死授宜人诰”。可能又觉得这个头衔不够响亮,最后改成了不论不类甚至应该说不正确的“秦可卿死封龙禁卫”,因为被封为“龙禁卫”的是贾蓉而不是秦可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0: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12)

  《犬窝谈红》中还有这样一段关于第三十二回的异文让我非常吃惊:

  袭人对湘云说,“大姑娘,我听前日你大喜呀。”残钞本句下有云,“去年小蓉大奶奶开弔,我们在孝幕里,看见姑爷和冯大爷一些人来上祭,好相貌呀。”观此是卫若兰为湘云之婿,足徵非余一人臆造。卫若兰事,详见余所作《红楼梦八十回后》中。
  我们一直猜测史湘云后来嫁给了卫若兰,可惜的是在前八十回中没有一个直接的描写或线索,没想到又是被抄书的人给漏掉了,实在是让人心痛!关于这二人的亲事,我们一直以来都是通过一条批语拐着个弯猜到的,所以给人感觉不够硬气。在第三十一回里,重点描写了湘云拾到金麒麟的情节,所以本回的回目中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于是这一回里出现了一条批语:

  〖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我们只能从此处隐约地感觉湘云应该是嫁给了卫若兰,那为什么他要佩戴湘云的金麒麟呢?湘云为什么嫁卫若兰,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最后又是怎么嫁的,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吴克岐这个残钞本却给了我们如此生动的异文,很自然地告诉我们两个人是在秦可卿葬礼上认识的,完完全全应该是自由恋爱!袭人简单地几句话内容相当丰富,还突出了卫若兰是个美男子,这与第五回湘云曲子《乐中悲》里提到的“厮配得才貌仙郎”完全相符。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记》各抄本中,前八十回只有在秦可卿的葬里上提到过卫若兰一次,再没有什么描写了,所以大家一直感觉他是一个极为边缘的人物,在第十四回里是这样介绍的:

  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原来作者抓住卫若兰在前八十回唯一出现的一次让他与湘云一见钟情,没想到秦可卿的葬礼成就了一段好姻缘!关于二人从相识到相恋,虽然没有太多的描述,但这样的介绍方法非常高超,不经意间透露出来,让人大感意外,也让人浮想联翩。而卫若兰这样不起眼的人物,一般人是很难注意到的,没想到吴克岐居然如此细心,为我们找到了这样重要的关于湘云和卫若兰的证据,也让湘云的终身大事终于有了眉目了,要知道中国人可为她操心操三百多年了。然而这还不算完,吴克岐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段让人更吃惊的异文!

  这段异文出现在第七十五回,原本这回里介绍说贾珍感觉日子过得无聊,所以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习射。然而来了一群整日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荡纨裤,一下子习射的味道也就大变了。

  贾赦和贾政不知道贾珍组织习射活动的具体情况,以为是好事呢,于是后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在这个地方紧接着吴克岐的残钞本里有这样一大段异文:

  这世交亲戚中个卫若兰,文才既好,武艺亦强,又射得一手好箭,素与宝玉要好。今听宁国府设立射鹄,宝玉也来学射,这日便也来入会。宝玉见他身上佩着个金麒麟,好生眼熟,本想问他,因他是湘云未过门的快婿,尚係新亲,未便造次,须慢慢的探问他。不料若兰因贾珍等射法如同儿戏,不独无益,且恐坏了旧有的姿势,又因人品太杂,第二天就不来了。宝玉因此悒悒不乐,此是闲话不提。且说贾珍志不在射,过了几日……

  没想到第三十一回里关于“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那条批语指的是这段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异文,实在是让人兴奋!

  这里不但让卫若兰正面出场了,而且也告诉了我们他与湘云二人订了亲,还说他是一个人品上成、武艺高超、文才又好的人,与湘云确实是一对。而在这个场所宝玉看到他身上佩着的正是湘云送他的金麒麟,是多么的合情合理呀!也证明湘云与卫若兰二人发展到非常好的程度,让人羡慕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恋人。同时也为我们解开了“卫若兰射圃”的百年之谜,吴克岐真是功德无量,让我非常感动。由此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石头记》的本子应该是千疮百孔,错误百出,让人心痛之极!

  可我不明白的是这样精彩的文字为什么没有被抄下来呢?而且还是如此大段大段的抄丢了,真是太不负责了!实在是让我恨得牙根儿痒痒,不知道我们还有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精彩的残钞本。然而说在到这里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在第二十六回里有这样一条很有名的批语:

  〖庚辰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这里畸笏叟感叹的会不会就是刚才这段异文呢?也就是说原本畸笏叟看过最初的《石头记》的原稿,内容相当全,所以他对“卫若兰射圃”这个情节印象很深,可后来他看到的本子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在抄得过程中丢字落字非常严重,发现少了这一段,所以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觉得这个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也许有人会说可能在八十回以后也可能会有“卫若兰射圃”的详细情节,也就是说这条批语中提到的“卫若兰射圃”只也许应该是后面“卫若兰射圃”的一个伏笔。相比之下,这回“卫若兰射圃”的时候他与湘云只是订了婚,想必后来的“卫若兰射圃”是在二人结婚以后,那样卫若兰正面出现,文字很多,让他的形象大放异彩,好好秀一番他的射箭技术,同时也做到了前后呼应,我相信这应该完全有可能,也符合作者贯用的手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13)

  而让人兴奋的地方还不止如此,《犬窝谈红》介绍了残钞本上的一段异文应该说更精彩,吴克岐是这样写的:
  第三十五回末,“只听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忙叫快请。”此回已了。三十六回另叙他事,并未接写。残钞本快请下有云:丫头们打起帘子,黛玉已进来了,看见莺儿打络子,笑道:“好巧手儿。”又见打的是玉络子,不觉冷笑道:“傻丫头,你怎麼不把你们姑娘的金锁也打个络子,配了对儿。”莺儿笑道:“昨儿我们姑娘叫我把手帕子四围打了络子,倒是新样儿,林姑娘要喜欢,也打个顽顽。”黛玉道:“我没好手帕,我不打。”莺儿道:“拣两块旧的,打了试试也好。”宝黛二人听了,不觉都低了头,不嘖一声。却好湘云探春从王夫人房中,陪著贾母吃过饭来了。说笑一回,大家方散。”回映上回,饶有情致,且与下回起首,贾母自王夫人处出来语相接。

  三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生动鲜活的文字实在是太运气了!这些异文也很自然地将第三十五回回末忽然断了的情节在这里也顺顺当当地接上了,相当合理的,而且极为精彩,实在是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都知道在第三十四回里,宝玉被打以后在床上趴着下不了地,所以他让晴雯给黛玉送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晴雯还担心地说:“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没想到黛玉见到以后,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不但不恼,还非常感动,在第三十四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

  于是黛玉一高兴在两块旧帕子上写下了三首诗,诗中充满了感情,也很有文采。那黛玉为什么会因为两块旧帕子有这样出人意料的表现呢?书中没有交待,也让人们一直处于好奇之中,估计在八十回以后会有交待。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也不难理解,宝玉这样做就是有警策之意,他要林妹妹放心,自己不会因为新的而忘了旧的,自己不会因为来了新人就忘了旧人,要知道林妹妹好多疑的,看到家里来了甚多姐姐妹妹,她怕宝玉见了新人,忘了旧人,所以时常与宝玉斗气使小性子,故而赠她旧帕子,以表心意。

  宝玉真是一番苦心,而黛玉也是“心较比干多一窍”,所以很快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她感动之极,也就是说两条旧帕子让两个人的感情更好了,让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甚至可以说两个人的关系就此铁定了,只是还没有当面挑明。如果大家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从此以后两人再也没有吵过嘴,而且从此以后他们的爱情不温不火,“木石姻缘”也基本上成了定局,连兴儿在第六十六回里都说:

  “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而从此似乎宝钗的功势也减缓了,不再象这几回前前后后那象哆哆逼人,面对牢不可破的宝黛爱情她似乎难以找到破敌之计,所以宝钗从表面上的阳攻转为地下,改变了斗争策略,让人很难一下子能看清楚。

  在第四个九回单元里黛玉因“金玉之说”经常刻薄人,也经常表现非常过敏,有点神经兮兮的,还有一些对“金玉之说”的内心读白。于是她一会儿是对宝玉发脾气,一会儿是对宝钗刻薄一下,是她在全书醋味儿最足的一段时期,这些情节主要发生第二十八回到第三十六回之间,而这几回也正是宝钗与黛玉因争宝玉较量最激烈的时候,而且这段时间也是宝玉与黛玉集中吵架的几回。

  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因看到宝钗雪白的膀子而发呆,黛玉即时赶到进行搅局,幸亏她来得早呀,不然后果真是难以设想!当然凭借黛玉的性格不会轻易放过此事的,紧接着到了第二十九回里,在清虚观里,因为宝钗提到湘云有一个类似的金麒麟,所以黛玉开始挤兑她,这明显是对宝钗引得宝玉发呆的报复,其实宝钗当时并没有故意勾引宝玉,所以多少有些冤枉:

  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这些醋味都应该是“金玉之说”导致的,之后黛玉和宝玉又因此大打了一架,打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惊动了贾母,让人感觉这次闹得太大了,还差点砸了玉。大家都以为这二人从此就彻底没戏了,估计宝钗更是这样认为的,没准还在背后偷笑来的,可到了第三十回,宝钗看到两个人突如其来地合好了,他们的关系不但没有受到影响,甚至让人感觉更亲近了,两个人越打越亲近,这一切应该让宝钗有些措手不及,于是出人意料地也发了脾气,看样子也是醋性大发的表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0: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14)

  作者为了“配合”和影射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的明争暗斗,突出第四个九回单元的主题,于是在第三十一回里,让两个最有名的“副”晴雯与袭人大吵了一架。一方面袭人无意中说错了话,另一方面体现了晴雯类似黛玉那样爱发脾气,借题发挥,本来她是与宝玉拌嘴,可一下子迁怒到袭人身上,于是说出了醋味十足的话,所以大家千万别把这些仅当成闲文:
  “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如果大家仔细体会的话,这些都应该是在影射黛玉和宝钗之争,本质上都是为了在宝玉面前的地位和次序。没想到晴雯、袭人和宝钗三个人正在吵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黛玉来了,还口口声声叫袭人好嫂子,跟挖苦宝钗用类似的口气,这跟刚才那段异文中黛玉说“你怎麼不把你们姑娘的金锁也打个络子,配了对儿”是一个风格,应该说这都不是巧合。这段时间宝玉不是一次一次的吵架就是挨打,天天焦头烂额,黛玉却是醋味十足,动不动就刺儿人。

  到了第三十二回里,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在背后夸自己,感动之极,之后宝玉又向她诉说那么多肺腹之言,于是两个人的感情很快合好了。

  宝玉挨打以后,宝钗和黛玉轮流争着在宝玉面前出现,黛玉哭得眼睛都肿了,宝钗还为宝玉拿来了药,真是体贴之极。而在宝钗与袭人说的话里,吴克岐家的残钞本又有了异文,这些文字出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原话之中:

  “你只劝他好好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去取了。你再听人说些什么,就叫他隐着,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诸如此类的事,从今以后都劝他改了罢。”

  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记》钞本里这段文字少了不少内容,应该说残钞本里的内容相当合理。“诸如此类的事,从今以后都劝他改了罢”这两句异文也相当符合宝钗的身份,更证明她与袭人更是完全站在同一个阵营里,就是骨子里对宝玉的苦劝。

  在第三十四回里,先是宝玉给黛玉送来两条旧帕子以表忠心,之后宝钗与薛蟠吵了嘴,因为她强烈怀疑宝玉挨打是薛蟠争风导致的,而实际上她是错怪了哥哥,薛蟠借着酒劲发了火,宝钗气得哭了一夜。

  (未完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08: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15)

  《犬窝谈红》里还提到了关于妙玉的异文,也非常有意思,首先第十七回的回目就不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而吴克岐的残钞本上的回目是:
  《宝哥儿试才题对额,妙师父信数滞都门》

  这个回目给人感觉似乎妙玉在本回里应该是重头戏,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记》钞本里她在这里的文字非常少,少到我们几乎一不留神都给漏过去。这个新回目中妙玉的“信数”让会我们感觉有些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查了一下,“信数”是指“必然的道理”,在《韩非子·观行》有这样的描写:“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彊有所不能胜。”

  这里的“信数”我个人感觉应该有些定数的意思,也就是指妙玉“滞都门”是因为命中注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书中的介绍妙玉的身事的时候林之孝家的是这样说的: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也就是说正因为妙玉的师傅留下的这些遗言,才让她滞留在京城里,不能回乡,应该说这就是所谓的“信数”。而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妙玉最后的结局非常不幸,“靖藏本”里介绍说:

  〖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虽然这条批语写得很错乱,但我们还是知道她后来离开了京都来到瓜州,因为不听师傅当年的话,所以才最后流落风尘,看来这确实是“信数”。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记》钞本里妙玉一出场的时候是在第十八回,而在一些钞本里第十七和十八回没有分开,所以也不好说她到底应该属于这两回的哪一回。吴克岐的残钞本中是在第十七回,所以我感觉这个残钞本的结构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不一样。在吴克岐的残钞本的第十七里还一些的异文,是紧接着林之孝家的介绍完她以后:

  到了次日,饭后林之孝来,同妙师父到了,王夫人便亲自接进带着见了贾母,贾母见他神彩不凡,心中甚喜。就命他居栊翠庵。栊翠庵乃贾母供佛之所,仿寺庵样式,构造极为精致,并无尼僧,只令几个吃素的婆子住在下房,专供香火及洒扫等事。每逢朔,贾母便前往拈香礼拜,既觉地洁心虔,且免车轿劳顿。今因喜欢妙玉,故特令他居住。闲话不提。

  林之孝家的对她进行了介绍这个情节我现在在第十八回里可以看到,然后应该就是这段异文介绍她进贾府的过程的描写,也就是说她的戏还真不少。

  (未完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1: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16)

  综上所述,吴克岐的《犬窝谈红》中的异文是相当可信的,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再结合具体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详细介绍。而《犬窝谈红》还介绍了在第十三回一开始凤姐与平儿屈指计算黛玉和贾琏的行程的过程中,吴克岐的残钞本里也有一些异文:
  屈指计算,贾琏等早到扬州,林姑爷的病症未知究竟若何。

  这样看来,贾琏与黛玉在路上肯定到不了十天,我个人觉得这个异文也很可靠,说明贾家离扬州不算太远,看样子好象贾家真的是在南京附近,不应该是在北京。应该说这个神奇的残钞本总能给人意外的惊喜,这可能这是一个更早的钞本,上面应该基本与原本差距不远,里面的异文相当有价值,应该组织人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吴克岐的这个本子,肯定能找到更多的宝贝。另外我们可以定认的是贾瑞事件前前后后所提供的时间比较不太靠谱,而林如海之死的时间要相对合理得多,这个“冬底”,也就是“八月底”这个说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由此看来,贾瑞这条线索应该是“嫁接”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对一些故事进行了调整,但这个过程中一些细节改得不彻底,所以我们只能忽略了可怜的贾瑞,

  这意味着秦可卿应该是死在了第二年,是在八月底过后,看来她的生命力够顽强的,原计划活到春天就差不多了,可居然活到了秋天,应该说是个奇迹。也就是说秦可卿得病是从头一年的八月二十日左右,到第二年的八月底以后她还活着,居然病了一年多才死。这样看来张友士说的春分过后说错了,秦可卿自己说的新年和春天也不准。

  不过自从凤姐在秦可卿得病这一年的十二月初二日看望她一次以后,似乎就再没有提到去看她,从这时起到秦可卿死去有半年多的时间里,居然也没有再提到她的病情,我很好奇她这几个月病成什么样了,多半瘦成木乃伊了,但我相信没有那么夸张,因为从未删除原文的角度来看,秦可卿最后应该是上吊而死的,如果她真的病得起不来床了,那怎么上吊呢?上吊这个难度应该还是很大的,相当费体力。所以这里也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来秦可卿是上吊而死的,为什么非要被改为得病而死的呢?而为什么在作者最初的构思里她是上吊而死的呢?为什么后来进行改编的时候没有把第五回关于秦可卿的判词和曲子重新写呢?这些问题应该都需要找到合理的解答,这也是对我研究成果的重大考验。

  通过“冬底”这个乌龙事件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绝不能无条件地相信现在所能看到的《红楼梦》书中的每一个字,因为在传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让我们防不胜防,而吴克岐的这个残钞本上这么多的异文,而且大家没有看到的更多,更说明这样的事绝对不是少数,也让人非常遗憾。在第五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这是批书人的真实感受,而非常可惜的是书中被更改得面目全非了,估计意思也大变了,很多意思改被改得变了味儿。我也很佩服吴克岐这么耐心,居然用笔一个个地记录下来。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了“冬底”,那真的会让我们永远困惑下去。而《红楼梦》是隐写的历史,从它自身的角度来看表现故事的时间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合理的系统,而绝不是作者信手胡写的,至少要符合书中表面故事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

  而书中类似的谜团应该还很多,吴克岐在《犬窝谈红》确实帮我们解开了很多谜团,但可惜的是吴克岐的这个残钞本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让人感觉非常遗憾。

  找出这些让人实在没有想到的问题答案,对于我们判断林如海和秦可卿的死期和原型的身份应该说有很大的意义,也就是说我在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关于秦可卿之死的两个时间错乱的线索一个就完全解决了。而相比这下吴克岐并没有提供关于贾瑞之死的这方面的异文,这一点非常可惜。但“冬底”的问题解决了,这一样很重要,它让我们把时间的问题理顺了,为我们近一步分析秦可卿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我在前面说过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了“传影”这样的写作手法,也就是说用几个角色来影射同一个历史原型。相比之下秦可卿这个角色设计得相当复杂,她一个人的身上同时有三层影射,实在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应该说相当的巧妙,而且一层比一层难度大。这三层影射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依赖和影响,应该是书中最经典的影射设计,而且对历史影射得也非常完美,她也是《红楼梦》一书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角色,而且她的故事还被删改过,所以难度更大了。

  相比之下认为秦可卿影射崇祯的观点是完全跑偏了,是根本没有看懂《红楼梦》一书框架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理论从头到脚全都是错误的,所以对秦可卿的解读也是鉴别一个理论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其意义相当重大,后面的解读会让大家惊喜不断,我相信也是秦可卿的终极解读。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5 22: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的原形是张居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5-18 13:1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